序言二
我们在刊布这本书的时候,曾要求梁先生作一篇序,并且告诉他我们刊这书有二种目的:第一层“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是现在一个大问题。首先提出这问题的是梁先生。这问题经梁先生提起,登高一呼,响应的一定不少;但是梁先生的讲稿至今没有公布,这是教育界的一件大憾事。第二层我们不但希望这书可给目前急需的人一个安慰;也希望在梁先生论文出来以后还可以做一个参考。梁先生的研究是日日有进步的,我们后生小子望尘莫及;但若有一个机会使我们能看见梁先生进步的痕迹,因而跟着去研究,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梁先生因为心绪不宁没有作一篇序。现在把梁先生复我们的信录在后面,使大家晓得这书的缘起。
“接到两君来信,又高兴,又惭愧。前年我在东南暑校讲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当时因为时间仓促,一点没有预备,自己十二分的不满意。就中尤为缺憾的,是应该引许多例证一切都没有引,其他不妥当不完备的地方,也不少;恐怕印布出来会误人,所以两君请刊单行本的时候,我总想腾出日力来改正一番才安心的。
“现在过了一年多,我又被别的功课牵缠,不唯不能校改;而且早已把原作忘得无影无踪了!今年北京师范大学也要求我讲这门功课。我正在要想请两君把笔记稿子寄来当参考品,免得另起炉灶呢!
“这份讲义我自己虽然极不满意,但在最近时间恐怕还没有校正的余力。既然两君说社会很需要这类东西,那么就请把它印出。好在我们著述讲演目的,都不外应当时此地之要求,并非打‘藏诸名山’的主意。只要不至于十分误人,就拿很潦草的粗制品出来求社会批评,总是有益的。
“两君要求我作一篇序,我本来很高兴的;但因为家人抱病,心绪不宁。今年上半年答应各学校的功课都暂行停止,现在实不能作这篇序,请两君原谅。若要令读者知道这部讲义的缘起,或者将这封回信登在卷端也可以的,请两君斟酌吧。
“我的夫人若恢复健康,我下半年决当再将这个题目重新研究组织一番。笔记印出后,希望寄给我几份当资料。”
十三年三月十日梁启超敬复
卫士生 束世澂
我所讲的这种研究法,可以成立与否,还不能定;不过我总希望多带一点科学的精神,现在先讲其大概:
一、提纲
(一)文章的作用
文章的作用,在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这句话,要分析一下:
a.自己的思想。所谓思想,有两种要素:
1.有内容
什么是内容?可从反面说:比如替不相干的人作寿序之类,便是无内容的文。又如学校中先生出论题给学生做什么“范增论”呀,“管仲论”呀,……学生心中,本没有要说的话,便是无内容,完全是从前八股气习。总而言之,凡是应酬考试的文字,多是无内容的,是空的,是不能算数的。
2.有系统
思想不会单独发生,作一篇文的时候,心中必定有许多思想;若是没有系统写出来,还算是无思想。好文章是拿几种思想有条理地排列起来。如一块玻璃,一根木料,不能成为窗户;便是几块玻璃,几根木料,乱放在一起也不能成为窗户;必定要拿好几块玻璃,好几根木料,依一定的条理配好,然后成为窗户。所以散乱的思想,不算思想。曾文正论文也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有物便是内容,有序便是系统。
b.传达给别人。传达给别人,须有两条件:
1.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
作文时,往往心中有要说的话,没有说出;有时心中本不打算说的话,也说出来了;有时将要说的话,说错了;这就是手与脑不能一致。作文要不多,不少,不错才好。
2.令读者恰恰理会得我的原意。
文章不好,令读者如坠五里雾中,自己虽以为传达得不错,人家读了不能明了我的意思,或错会了我的意思,失去我的原意,乃至与原意相反。所以传达须使自己的意思,一点不含糊,一点不被误解。
以上所说的,似乎很普通,但是很紧要。打开《文选》和《古文辞类纂》能合这两种条件的很少。合了这件,便合不了那件,什么唐宋八大家,都有这个弊病。孔子论文,只说了一个字,最简最好。他说“辞达而已”,“达”字下加“而已”两字,是表明达字外再没有别的话说。本来文章不过是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别人,能达便是文章。文章一部分是结构,一部分是修辞,前者名文章结构学,后者名修辞学。文章好不好,以及能感人与否,在乎修辞。不过修辞是要有天才,教员只能教学生做文章,不能教学生做好文章。孟子说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
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现在教中文的最大的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从前先生改文只顾改词句不好的地方,这是去规矩而言巧,所以中国旧法教文,没有什么效果。我以为作文必须先将自己的思想整理好,然后将已整理的思想写出来,这是我的全篇的大意。
(二)文章种类
文章种类,可从思想路径区分:
a.以客观的吸进来之事物为思想内容者,这是从五官所见所闻……吸收进来的。
b.以主观的发出来之自己意见为思想内容者,这是从心里面发出来的。
第一种是记述之文。第二种是论辩之文。世间文字不外这两种。
二、记述之文
记述之文,可分两种:
(一)记静态
此有三种:
a.记已完成的事物。
b.记在一段落之间,其状态比较的固定的事物。其事尚在未定之天,不过各部分已发达到某程度。如化学实验将氢氧二气,在玻璃管中合而成水,便是此类。
c.在前后事物中,抽出中间一段,看其一刹那间的静态。记静态之文,如绘画或雕刻。画像的不能画出人一生自少至老的形状,只能画出其人某时间的形状。画山水的在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中,也只能画出一部分的影像。雕刻也是如此,只能将一时间的状态表出。
这一类的文,如替一部书作提要(如《四库全书提要》),替一座建筑、一幅画作记(如《未央宫记》《东南大学记》《吴道子画像记》),替一个地方作志和游记(如《登泰山记》)等类皆是。
(二)记动态
专记事物活动的过程。其性质如留音机,如活动电影。留音机不同乐谱,乐谱是静态,留声机能将唱的活动,反应入人耳。活动电影是由许多片子凑成,拆开来是死板板的,合拢来,便可将人的活动过程,惟妙惟肖地反应到人眼中。
属于这种性质的文,如替一人作传,或替一事作记事本末等类皆是。
大概记述之文,不外这两种。但细为分析又有:
静中之动。如写一刹那间之风景。(风景有变化,是为静中之动。)
动中之静。如人物传记。(已死去之人的动态,是为动中之静。)
静中之静。如作一书的提要,如题画。
动中之动。如记事本末。(如记东大暑期学校其事尚在进行中,是为动中之动。)
在静态动态中,又各有单纯复杂之别:
单纯静态。如专作一书提要,一种法律,记一支山脉,或河流等类。
复杂静态。如合记几部同类的书,比较各种静态,如记一都市,从种种方面记它皆是此类。
单纯动态。一个人在一个时间内做一件事的动作。如记梁某某时在东南大学演讲,即是此类。
复杂动态。记多数人在许多时间空间内同做一件事或几件事的动作。最复杂的是战记。不讲欧洲战记,即如楚汉之争时间占去五年,空间几占中国全部,人数是无数,作一篇记,却是很难。作文愈复杂愈难,最难的便是战记。但有不容误会者,单纯记述之文,亦不易作。并且单纯记述之文和复杂记述之文,理法亦有不同的地方。
本无论记何种状态,总要有两方面都记到:
1.外表的状态。
2.内含的状态。
无论动静,单纯复杂状态,皆有外表及内含的精神。
书——书中篇目、章节,是外表。书中的精神所在是内含。如作《墨子》提要将各篇内容记出,《兼爱》讲些什么,《尚同》讲些什么,《非攻》讲些什么,……这是外表。专有外表还是不行,必须将《墨子》精神写出,(内含)才算完全。
风景——记风景专记它的状态是外表,观者的心情是内含。同是一个月:清高的人看月,一面写月的妙处,一面写心境的清洁;生离死别的人看月,一面写月,一面写生离死别之情,这便是内含的状态。
人物传——记人的经历是外表,记人的精神是内含。如《史记·李将军列传》,记李广一生经历是外表,记他的忠直的心和坏的脾气,遇着坏环境,便是内含。
战记——战记要一面使事实很明了(外表),一面使读者明其因果(内含)。
记述之文无论记动静单复状态,要理清头绪。最要紧的是把他时间空间的关系整理清楚。因为空间时间都含有不并容性。同一个时间的,必定不同空间;同一个空间的,必定不同时间,这是物理学上很浅的一个原则。比如梁某某时在东大演讲,同时不能再有别人也在此处演讲;否则也必定在别的地方。空间也是这样,同一课堂不能同时上两种课,这一层一定先要清楚。
记静态的文以记空间关系为主,记时间关系为辅。记动态文与之相反,以记时间关系为主,记空间关系为辅。故前者最要注意整理空间,后者最要注意整理时间。但有一原则:记时间空间不能平均单调。如记空间仅写全部面积多大,是不行的,须详其一部,略其一部。记时间也是这样。即如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若平均分配,百年为一期,或五十年或十年乃至一年为一期,是不对的,必须详记某一时期的事实,别的时期事实从略才对。但是详略之间,要配置适当,这是作文的要道,所谓整理,就在这个地方注意。
三、记静态之文
记静态的文,最要整理空间关系。整理空间关系先要定出观察点。如算学之有坐标。主要的观察点分五种(以下五种观点名目皆系杜撰,将来想着好的再改):
观点一:鸟瞰。这种观察法,是将身子跳出事物之上腾空观察。如鸟飞在半空,放眼下视。又如飞机在空中拍照下面景物。这种观察法是注重全体(平均看),但是只能看出大概的情景。如照相的只能将人的面貌照出,不能将一丝丝的头发也照得清清楚楚。
这一类的模范文,如《史记·货殖列传》将秦汉间中国经济状况全部记出,历史、风俗、人情……种种方面都写到。读者读过这篇列传,脑中便留个当时经济状况的影子,明晓当时经济状况的大概。
观点二:类括。这种观察法,是身入其中。一部分一部分的详细观察之后的综合的概念。如看东南大学,参观教室,参观大会堂,参观梅庵,……一部部的详细观察之后,然后合拢起来,将整个的东南大学看出。
这种观察法,注重各部分的内容、位置和互相的关系。
这一类的模范文,如《汉书·艺文志》(所举皆是极普通的文字)将各家各派的内容、位置和关系都分得清楚。
观点三:步移(移步换形)。鸟瞰将身子跳出事物外,看其大概,类括是身入其中看其各部的情况,分析比较再总合起来,这种看法和上两种不同:它的坐标常常移动,便随所移动的地方作记述。
这一类的模范文,如《汉书·西域传》。《西域传》和地理志的作法不同。地理志用类括法,拿郡国县做纲领,一条条地记出。《西域传》便不是这样,开首便说,“西域以孝武时始通”。下面便叙述有南北二道:南道从鄯善莎车,西经葱岭,便到大月氏安息。北道自车师疏勒,西经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焉蓍诸国。后面叙述诸国的情形,便依着这道路的顺叙,这便是步移法。
地理志可以用类括法。因齐鲁诸郡县的名称一写出来,人便晓得它的位置所在,至于西域诸国,道里远近人不能知道,所以《汉书》换一种写法,依着经过西域的情况写去,使人明了。还有柳子厚的游记,也是这种办法。他的游记共总十几篇,分开来是十几篇,合起来是一篇。看他第一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恰恰是十几篇的开端。次寻着钴鉧潭便作《钴鉧潭记》。次寻着钴鉧潭西小丘,便做《钴鉧潭西小丘记》,又次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连十几篇都是相连续的,是跟着他的足迹所到而记的,令读者也不知不觉地随着柳子厚去游玩,真是妙极的了。
以上三种皆是观全体的方法。
观点四:凸聚。这种方法和前三种方法不同,坐标放在旁边一定点(选择的),拿别的事物做陪衬。如绘画有时以人为主,那四周的木石便是附属品,有时以树木为主,那树旁的人物便成为点缀品了。
这种观察法精神总要聚在一点,四面有远近浓淡。这轻重浓淡之间很不容易。
这一类的模范文,如黄宗羲所作的《明儒学案》中《姚江学案》精神专注在姚江之学,其余的都是陪衬。《明儒学案》这部书做得本好,《姚江学案》更做得好,但是还不如我的《墨子学案》。序中发明墨子学术很多,中间将《墨子》一书的内容说明,最注重的是结论取《兼爱》做凸聚。什么《尚同》《非攻》……都是从此发出来的。
观点五:脔尝。凸聚法是纳全体于一部,这种方法是专写一部分。不管这一部分是否属全体中的重要部分。如《墨子》一部书有许多讲哲学的,有许多讲论理学和科学的。我是科学家便专看它的科学。我是哲学家便专看它的哲学。又如参观东南大学:我是研究小学教育的,便专看东南大学的附属小学。我是研究农科的,便专看东南大学的农科。不问附属小学和农科是不是东南大学的重要部分,只就自己的兴味从一部去观察它。
以上两种是局部观察法。
凡一件事可从种种方面去观察。所以同一题目可以有许多篇的好文字。
作文时最好只占一观点。一题到手,先要选定观点,切忌杂用。有时或兼用,必须段落分明,告诉人家我现在所站的观察点在何处。
五种观点各有主要条件,再申说一下:
鸟瞰 最要提絜全部。
类括 最要分类绵密正确。
步移 最要层次分明。
凸聚 最要看出主眼所在。如《墨子》若以明鬼做凸聚,便聚不拢。
脔尝 最要能深入此部分,而割舍他部分。
写静态的文,最好绘图作表,可以省却许多废话,使人易于明了。好的文章虽不用图表,能使人读他的文,便可依据他的记述,做出详明而正确的图表。
例如《史记》写巨鹿之战,可以画一详图。以空间论:有河一道,前为赵兵,还有燕代齐鲁诸国兵。敌兵如何包围,粮道如何接济。楚兵粮道又如何接济,曾在何处逗留不进,细细研究可画一详图。以时间论:某月某日有什么战事,一目了然,可以造出一个详表。论这篇文的字数并不多,还不满二千文,这才真是妙文。平常人家作文三反四复地说来说去,时间空间关系如何,作者自己还弄不清楚,那可糟透了。
有多少文字写动态如《左传·城濮之战》:亦可将其两军相对的情况画出一个详图。晋右翼楚右翼如何对敌,哪边先打起,哪边没有动,两方面拿多少兵来对敌,晋国如何先攻楚国的弱点,如何集中攻楚国的左翼,左右翼既败之后,楚国的中军如何不敢动,一一可以了如指掌。
又如《汉书·西域传》:记南北二路沙漠在何处,几条河在何处,每列一国必定讲清离长安多少里(长安是那时的京城),读者细细研究后便可画出一个详图;并且这个图还用作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正确地图,你看这篇文的效用如何。
一件事内容复杂,必定要做表才能清楚。本人做这表最好,若本人没有做表,可以补做一个。如《晋书·刑法志·魏律·叙略》不满二千字,主旨是叙魏的新律和从前李悝的《法经》,及《秦律》《汉律》相比较(中国最古律书是李悝的《法经》,后秦商鞅有《秦律》,萧何有《汉律》九篇,《魏律》改为二十篇,一直到《唐律》《明律》《清律》各有加增,都是一脉相传),说明改进的原因,和它的部分篇章加增和移动地方:某条《法经》如何,《秦律》如何,《汉律》如何,现在因什么理由删改,都叙述出来。如今《法经》和《秦律》《汉律》都亡了,只剩下这一篇可宝贵文字,我们据着它至少还可以做一个秦汉魏律篇目移动表。将《秦律》篇目、《汉律》篇目画为三格,哪些是加增的,哪些是相沿的分别清楚。
四、记动态之文
凡动作必须有时间的经过,也必定时间经过之后,动作效果才现出来。记动态之文实在讲起来不过记无数时间动作的集积,聚起来求它的效果的总账(不是记流水账)。所以这一类文研究的主点有二件:
(一)记动作集积的理法。
(二)求得总账的理法。
记动态之文分两种:
(一)记人。
(二)记事。
记人之文。记人之文是拿一个人为中心,从本人或他人的动作上,看出他的人格。做这一类文章应该注意的有三点:
A.背景 记一个人的活动必须知道这个人站在什么地方,当时的环境怎样。如画人必画这人四面的风景,画一个纳凉的人,必须将夏天的风景画出,然后这人纳凉的动作才能烘托出来。所以作一人的传,必须讲明此人的时代和地位,然后这人活动所根据的位置才能明了。
写背景也有两件事要注意:
a.不能写得太多。最多不得过全篇三分之一。普通不过占全篇五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不写背景固然不能看出此人的真象;但是写得过多,也嫌喧宾夺主。如唐宋八大家便有这种毛病,他们所作的传和墓志铭有时不写背景,有时写得太多;不怪他们写得多,因为除此以外更没有可写的,真是可笑。
b.要和本人事业有直接关系。如替一外交家作传,应当写当时国中外交形势如何,哲学家写当时哲学思想如何,这才是本人的背景。太史公的《史记》写背景的地方很少,但是我们不能怪他,因为他是作一部史书,全时代的背景散在各处;七十篇列传多系同时代的人,战国时人占三十余,汉人四十余,背景大都相合,所以不能篇篇写出背景。但也有特写背景的:如《鲁仲连邹阳列传》写背景很多,而且写得很好,鲁本是一个倜傥高士,爱打抱不平,遨游各国,见何国有事便去帮助他,事过之后他又去了,要表明这人的人格必须将他一生所做的事的背景写出,所以不能不详写背景不好的。如《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将屈原的人格看错了,他最崇拜屈原的文学;但是他的程度还不能认出屈原的文学的价值,所以这篇列传,满纸恭维都弄错了。史公认屈原的文是忠君爱国的文,所以写出许多当时政府上的背景。实在屈原的文,固然有忠君爱国的话,但此不过是他的文章中一部分,且仅仅是一部分,他的好处并不尽在这一方面。若要写出屈原的人格,应写过去文学如何(三百篇)。屈原前没有专门文学家,屈氏是开山祖师,这一点非写不可。还要把屈原的文和过去文学不同之点,以及屈原所生之地,是从前蛮夷之邦,新加入文明民族团体而能戛戛独造,都写出来,才能见屈原的好处。史公这篇文实在太坏,叫我看卷子,一定取不着优等,至多勉强及格。
B.个性 写个性是记人之文的主脑。作一传决不可作一篇无论何人都可适用的文字。如现在的寿序,最好是作老太太墓志,年轻时如何襄助丈夫,年老时如何抚养儿子,差不多一顶帽子可以放在无数的人头上,这一定是不堪的文字。英国大经济学家格林威尔面上有一大痣,一日请某画师替他画像,画师为美观起见,便没有画他脸上的痣,他大发怒道,画我要像我,这是我吗?画像要画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一篇传的好坏,便看能否将本人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找出来。法国写实派的文豪莫泊桑初作文的时候,他的先生出一个题给他做;这题实在难做:叫他到街上看十个车夫的一天的动作,回来替这十位车夫作十篇起居注,每篇百字左右,要各个不同。莫泊桑经过这次试验后,常常告诉别人,他所以会作文,全靠他的先生这番训练。学文的必须用这个方法。列位!作十个不同样的人的传,是很容易的?作一篇孔子传,一篇华盛顿传,一篇达尔文传,他们本是特别人物,各人环境和事业又各个不同,我们作来之后,很容易的能令我们自豪,以为这种伟人,也被我们弄得惟妙惟肖了(因为无可比较)。至于平平无奇的十个人,并且是十个车夫同在城市背景和事业都相同。要一个个地分清,那这分析的功夫要怎样,细心考察要怎样,不怪莫泊桑称这题目是好题目啊。
中国最好记事文,历史不易举例。小说如《水浒》《红楼梦》,它们价值在什么地方?《水浒》要写一百零八位好汉。一百零八个样儿,已经是很难;而且都是强盗,同在一处做强盗,更是难上加难了。《水浒》这个计划不免失败,因为他们不能写出一百零八样,有些相同,有些太不近情理,这是由于著者计划太大的缘故。如他的计划缩小一半,或三分之二,只写三十余人的确有三十个人不同。你看他写武松、鲁智深、李逵……总有十几二十个强盗各有各的性,曲曲传出,所以我说《水浒》的计划如果缩小一半,它的价值便不止增加一倍了。《红楼梦》不讲别的,单看他写几十个丫头,同在一个大观园内,的确写得一个个不同。平儿、袭人、紫鹃……一看而知,各人个性活现纸上。
小说体和列传体不同:小说个性靠作者想象力,列传靠作者的观察力。长于想象的不一定长于观察。所以作列传的好手不一定能作小说,作小说的好手,不一定能作列传。这两样哪样最难?我不敢讲,看各人性之所近。施耐庵不见得能做历史,要太史公想出几十个不同样的丫头,恐怕也是很难。不过列传没有小说自由,小说可凭空造(只要想到世界上可以有种人便可),历史要从实事上观察出来。
描写个性的唯一原则,是“凡足以表个性之言动虽小必叙,凡不足以表个性之言动虽大必弃”。作一个人的列传,将他的一生事业,胡乱写出,是不行的(大事固然可以表见本人,小事也可以看出本人人格)。有几个例:
例一:《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这两人是赵国的一文一武,《史记》写这两人刚刚相反;写蔺相如专写他一生两件大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因为写这两件便可将相如敏捷、强毅、忠诚完全表出。相如整个人格活现纸上。记廉颇便换一个方法专写他的小事。我们想一想,廉颇是一个武人,当然打战是他的大事,况且他打的胜仗很多,两次胜齐,二次胜魏,三次胜燕,由本传可以见出,做廉颇的传,当然是要极力地写他的战功了。哪知道《史记》写他八次胜仗,不到二十字,反噜噜苏苏地写他如何与蔺相如吃醋怄气,如何负荆请罪。后来在异国又如何对赵使者表示没有老,想赵王用他。一气写上几百字,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若写他的战功,那时战法总是一样,要写他的智勇,那吴起、王翦也是一样的忠勇,从此处都不能表出他的整个人格,写他几件小事便可看出他老人家是一位极忠诚的军人,气量很小,然而很知大体,待人很厚。
例二:《李将军列传》。《史记》中好文章很多,上例中的《廉蔺传》和这篇都是超等文章。
不过这一篇能否考超等,还有疑问。就文论文,是一定考上等。但是史公和李陵相好,不知道他对于这位老伯伯有没有偏阿,所以还不能定这篇能否考一等。这篇文举李广许多琐碎事情,射石、挟匈奴、杀关吏……诸事,令读者可以看出他是个勇将,气量狭,不大听人号令,结果自己倒霉,这篇的确是传文的好模范。
C.他心 记一人的事,有时不能专记本人,须兼记他人来做旁衬。因为一人的动作必定加在他人身上,所以不必专写本人,而写因本人动作所发生的事,或别人对于他有什么动作,可以烘托出本人人格。
例一:《史记·魏公子列传》。专写侯生朱亥……这一班下流社会的人,似乎专替他们作传,写信陵君的地方反很少。这是什么缘故?因为信陵君的地位是国王胞弟,写他竟能对于这班下贱人如此恭敬有礼貌,这一班人又怎样地帮助他,从此处便可将信陵君的整个人格看出。
例二:《史记·淮阴侯列传》。这一篇也是超等文章。可拿它和《汉书·淮阴侯传》比较。《汉书》这篇《淮阴侯传》便坏极了,若要我替他看卷子,必定不许他及格;不特不及格,还要打手板子。《汉书》多抄《史记》,这一篇传独将《史记》中蒯通游说一事删去(在《史记》中占全篇三分之一以上),使全篇黯然无色(《汉书》特为蒯通立传,蒯通这种人怎配立传,这已经弄错;班固又因为蒯通没有别的事,只有说韩信造反一件事,便硬把韩信传中蒯通的事拿开,真是胡闹)。我们读《淮阴侯列传》最令人敬重而且怜悯他的,是因为他不忍背汉高祖,而高祖反要杀他,这一点最为紧要。蒯通劝他反,他不肯反,便可见出他的心情。《汉书》删去,便是不知利用他心表现人格。
例三:《霍光传》。《汉书·霍光传》是一篇精心结撰之文。霍光一生的大事是废昌邑王立汉宣帝,而助成他这事的便是田延年。所以《汉书》把田延年的重要的事都写在《霍光传》上,使人由田延年的动作,看出霍光的人格,和《史记》拿蒯通衬出淮阴侯是一样的方法(田延年本传上没有写他一生重要的事,是因为作者立意要将《霍光传》做得十二分好,便不顾《田延年传》的好歹,究竟这种办法应该不应该,另是一个问题,然而《霍光传》是的确做得好)。
例四:《三国志·诸葛亮传》。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也是一篇用心做的文字。这篇最后一大段,记李平的父亲被杀于诸葛亮,而李平还是很爱戴孔明的,由此可以见孔明大公无我,一片至诚,所谓“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这种办法,比自己下批评好得多。
作一篇传如果能三方面都顾得到,一定是一篇好文字。
还有一件要讨论的事:作传记文纯粹记事好呢,还是夹叙夹议好呢?我以为文章正格是不下议论,不得已时也可夹叙夹议。太史公便兼用这两体。如《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皆是如此,这是例外。好文章是不下批评,但忠实地写出,令读者自见(说出方减少阅者趣味),最妙是寓批评于叙事之中,如《三国志·荀彧传》。荀彧辅佐曹操,操的功绩十有七八是他做出来的,到后来曹操要加九锡,他不赞成,饮药而死。《三国志》写得最妙,只在本传最后二句(荀彧既死之后),大书特书道:“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并没有说荀彧乃心汉室,也不说曹操想篡位,荀彧反对他,只反衬一句说,荀彧既死,明年太祖遂为魏公,便见得荀彧一日不死,曹操一日不敢篡位。这是何等灵妙。
《史记·魏其武安列传》。这篇也是《史记》中超等文字,写窦婴、田蚡、灌夫三人都活现纸上:写田蚡的骄横(田蚡以外戚做当朝宰相),足令读者心中抱不平,若在不会作文的人,写到田蚡骄横的事,少不得要臭骂他一顿。《史记》只在末了记田蚡死后发见他一件不妥的事。帝曰:“武安侯而在者族矣。”(武安侯是田蚡封爵)上面并未说武安侯如何的坏法,而罪可至灭族,只借汉武帝口中的话轻轻地一点,便令读者全身松快。这才是传记中的议论和批评的良法。照《屈原贾生列传》之类,便是二等以下的文字了。
五、记事文
记事文以事为中心,记两人以上之事,有时间的经过及相互动作,于看出这事的因果有关系。
凡记事不是记一件事,是记一组事。一件事没有可记的地方:比如账簿上面记某日买豆腐几个铜子,这不成记事;必须记今朝豆腐多少,明朝买豆腐多少,……将多次买豆腐的事记起来,做一个买豆腐表,这才是记事。或者记用多少钱买豆腐,多少钱买油,多少钱打米,……合起来成为每天日用,也是记事。
如孔子《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一类记事做已往的历史则可,却不能算是文章,作文必须记许多的事,分组的许多事。分组标准有二:
(一)单组事时间的段落。
(二)复组事空间的范围。
记事文的作法重要的原则有四条:
第一理法 分事前事际事后,斟酌详略,说明它的因果,做事的时间,总有此三阶段,事前为因,事后为果,事际是由因得果的关键。记事文的通例,记事前最详,记事后次之,事际最略。这是什么缘故?有两个理由:
1.因为有因,当然得果。譬如二加二必定等于四,能说明因,那果便不叙而明。所以记事文记事前要详,果是人所求的,其重要次于因,所以记事后亦须较详;事际不过说明因果关系和进行之迹,所以可略。
2.不独理论上是这样,一事在事实上所占时间的比例也是如此。一人做事,预备的功夫一定比实行的时间多。即如我今天这几张稿子,只够讲两个钟头,我昨晚一夜没有睡,才预备出这一点大纲。在昨晚以前,我对于这个问题处处留神,那时间更不知花费多少,至于结果如何,便看诸君听了之后,怎样实行,现在还不能预料。所以记事文事前要详,事后次之,事际最略。
第二理法 凡是足以说明因果关系的虽小必叙。凡是不足以说明因果关系虽大必弃。这一条是讲选择的方法。
第三理法 要审定这事的性质,是以一人为主体,还是以两人或多数人为主体?若是以一人为主体,便以一人为中心,两人便有两中心,多数人便有多数中心。这层要看清楚。
第四理法 要注重心理现象。
一事的成功,当然有物质的关系,然最重要的便是人的心理。人的心理是事的原动力,所以记一事不能只看物质上的变化,要看做事的人的心理如何,及其影响到别人的心理如何。
现在要说明这四个原则,非举例不可;但是举例很难。战记是记事文中最复杂的,现在举《左传》《通鉴》中间几个大战为例(注意共同的原则)。
第一理法 战记例分三段:一、战事初机和战前预备(事前),二、战时实况(实际),三、战后结果(事后)。《左传》和《通鉴》记战前最详,常常占全篇十分之七以上,最少也在二分之一以上。叙结果至多占全篇十分之二三,最多至二分之一。叙战况少则不到十分之一,最多不到二分之一。
第二理法 战记以说明胜败的原因为主要目的。所以说明胜败原因的虽小必叙,否则虽大必弃。
第三理法 战事有纯粹出于一个人的意志的,有出于群众心理的,应当观察清楚。
第四理法 战事胜败,心理的感召居第一位,物质的感召次之。即如老袁做皇帝,大家说他必败。这次张作霖和吴佩孚打仗,连他的部下在未战之前已预料必败。所以作战记固然要写物质上的胜败,而最注重的还是两造的心理。
下面再举十几个例,拿《左传》和《通鉴》中八大战(《左传》韩原、城濮、邲、鄢陵,《通鉴》巨鹿、昆阳、赤壁、淝水)互相比较,说明这四条原则。
例一:韩原、城濮、邺、赤壁、淝水诸战,记战前的事都极为详细(差不多占着全篇的三分之二)。记战事很略。韩原之战,四十一字。城濮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不过一百多字。邲之战最略,只有七字,并且这七字也是空的。只说:“车驰卒奔乘晋军。”此外别无战争实况。因为这场战争,双方都不愿打仗,议和空气很充满,忽然打起来,完全是无意中弄出,所以只能用这空洞的话表当时实况(实际本是如此,不能多说)。
例二:鄢陵之战、昆阳之战,写战事最详,差不多占全篇三分之一以上,将近二分之一,各有特种原因,下面再为说明。
例三:韩原之战、淝水之战,记战事都很详细。韩原之战占篇三分之一以上,淝水之战占全篇三分之一,也各有特种原因。
韩原之战秦国虽打败了晋国,但是本没有立定主意打胜仗,晋国虽败,但是晋国人并没有败,只是晋惠公一个人愚蠢打了败仗。又因为晋惠公本是秦穆公的小舅子,穆公打了胜仗,本想把惠公捉回国内去,穆公夫人听见捉他的弟弟来了,气得要寻死,弄得事情不好办,后来想出许多的方法,才将这事解决下来。照这样结果,很是麻烦,非预料所及,所以不能不详细。
淝水之战秦国打了败仗倒也罢了,想不到因这一场败仗,本国便分裂了。本国分裂,本不在战事范围以内;然因分裂是直接受战败影响,不能单独叙出,所以不得不详叙在这一场战事之后。
例四:城濮之战、赤壁之战,所记的都是很庄严的大事,一点玩意儿都没有。这是因为这两场战事两边都是大员,大家用心计划,并且战时都照着原定的计划而行,所以专记正经大事。
例五:邲之战,专记两方开玩笑的事。一面要打仗,一面要和;一面议和,一面挑战;一面打猎,一面进酒。这是因为战记最要将胜败的原因写出,而邲之战胜败的原因,完全是从开玩笑来的,所以不能不这般叙出。
例六:巨鹿之战、昆阳之战,记得很可笑。巨鹿之战,只见一项羽。昆阳之战,只见一光武,仿佛戏台上唱独角戏一般。这是因为这场战事,的确都是一个人主动,其余的人不过摇旗呐喊之辈;并且这二人一生的功名发轫于此,所以叙战况不得不详。正如唱独角戏时,台上只有他一个人,他的唱做不得不长。
例七:韩原之战、淝水之战,也是专叙一人。晋惠公和苻坚都是主帅,因为他们两个举动不对,便打了败仗,这便是胜败原因所在,所以专叙这两人。
例八:赤壁之战,吴蜀联兵是主体,所以写两方面君臣(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五个人)都很详细,写得同样的重要,并且写出协同动作精神。至于对面曹操如何动作,不便特叙,只由孔明、周瑜的口中讲出,这叫做宾主分明。
例九:鄢陵之战,是主帅无计策,完全由人自为战得胜。所以写出许多有才的将官,在一共同目的下,各人自由动作,好像和一大群人跳舞,或分组跳舞一般。
例十:邲之战,写得有趣。一部分人轻躁暴烈,一部分人很好,分主战、主和两派,后来主和派失败,结果晋国打了败仗。败的原因是由于主帅无能,不能驾驭群师。所以这篇文写几个暴烈分子,都很有本领,战败之后各人的动作,都很好,反衬出主将不得其人。
例十一:城濮之战、鄢陵之战,战胜国所处的地位都是非胜不可;并且人人有必胜之心。城濮之战所对的最是劲敌,所以极力写他对外的手腕,军队的布置,种种心理上的计划。赤壁之战,写法亦同。
例十二:巨鹿之战、昆阳之战,敌人势力浩大,似乎万万没有能胜之理,反衬出项羽、光武二人心力之雄大。
例十三:韩原之战、淝水之战,都写本军空气之坏,惠公未战之前已有人料他必败,苻坚要攻打晋国,他的夫人不赞成,太子不赞成,满朝的人不赞成,乃至小孩子与和尚都劝他不要去,读者一望而知苻坚是不能打仗的了,在这种心理作b用范围之下如何能胜,亏他把这种情形传出。
六、论辩之文
论辩之文,是自己对于某种事件发表主张,或修正他人的主张,希望别人从我(论辩文的效果是要能得人赞同)。凡分五种:
(一)说喻
(二)倡导
(三)考证
(四)批评
(五)对辩
说喻之文 说喻之文是对于特定的一个人,或一部分的人,发表自己意思。劝他服从某道理,或做某件事。
如政府说喻百姓(命令告示),百姓上书政府请愿,学校中先生令一群学生应明晓某种道理,或对于特定一人或一班学生令其做某件事,以及朋友往来函札互相规劝或讨论学说之类,都是此类文字。
倡导之文 倡导之文是标举一种政策或一种学术,树堂堂正正之旗,对于全国人(非特定人)或全世界人,乃至将来之人,发表意见。如周秦诸子著书立说,墨子倡兼爱,老子倡无为,皆是此类。此类文注重普遍性,如现在有人主张国家主义,或社会主义,并非对于现在中国的情形而言,乃认为天下真理所在,无论何国皆应如是。
考证之文 在五种论辩文之中,其余四种文字常常要用考证,因为无论何种文不能不用考证(非篇篇皆须考证,有许多已公认之理,无须考证,有许多非考证不可。如讲过激主义现在不能用,空嘴说白话人家不能相信,必须将俄国经过的坏现象说出才好。假使说劳农政府好,也必须列举俄国的好处来证明)。考证差不多是论辩文之中坚,不用考证,很难做来一篇圆满的文字。有许多文字专做考证,专考一事供给别人或自己倡导批评之资料。
批评之文 说喻和倡导都是自居第一位,批评之文有三种:
1.自居于第二位者。人家有一说喻或倡导,我来批评他。譬如你说军国主义好,我说他坏,是谓驳难的批评,属于此类。
2.自己第三位者(超然的)。两方面互相争辩,我拿公平的眼光批评两边的长处和短处;或人家出版一部书,我对于这书不立于反对地位,特将书中要点提出,对于书中好处表示赞同,不好的地方表示反对,皆是此类。
3.纯粹以历史的眼光来观察,并无第二位、第三位之关系者。如评白香山的诗,既非附和,又非赞同,不过看他在文学界中与人不同之点,和他的价值如何。
对辩之文 对辩之文,是答人家的批评;或不待人家批评我,而我先算到将有某种某种非难一一驳斥之。
这一类文在中国很少,外国很多:如白拉图、苏格拉底常用之。设为主客问答,通篇辩论到底,在中国便没有这种文字。《两都赋》和《七发》虽用问答体,但皆纯文学之类,不是辩论道理,不能称为对辩文。周秦诸子用问答体的很多,如《墨子·非乐》即是此体。又如《孟子》七篇亦常用问答体,然非全篇皆是两边对辩,也不能算纯粹的对辩文。
中国要找纯粹对辩文,只有桓宽的《盐铁论》。这部书很有趣,是东汉人记西汉事,记的是汉武帝的时候将盐铁收归国有,武帝死后,贤良文学建议主张废除,于是开会讨论。政府方面出席的是丞相和御史大夫,首由贤良文学发言请求废止,次丞相答辩,又次贤良文学申说,丞相又答。照样反复辩论,针锋相对,到后贤良文学发言,丞相不能驳回,御史大夫立起身来说一段,直到最后发言的一人而止。中国有这部书,在文学界中也很有体面了。
论辩之文最要条件有二:
(一)耐驳
(二)动听
耐驳要经过思想内容之整理,动听要经过技术上之整理。现在先讲耐驳:
(一)耐驳
论辩是希望人家从我,最好是将他不从我的理由驳倒,使我所说话人不能驳斥,始能达到这种目的。若要想说出话来人不能驳,必须应用论理学。《因明颂》说:
能立与能破,及似由悟他。
这两句话有点难懂,先解释一下:能立是自己的主张能够立起,能破是人家的主张我可以打破。为什么要立要破呢?都由于要悟他。“及似”二字怎么讲呢?一般人讲话有些似乎能立而立不了,似乎能破而破不了,这叫做似能立似能破。真与似都是由于悟他,所以说能立与能破,及似由悟他,我刚才所讲的论辩文的定义,也从这里偷来的(发表主张是能立,修正他人主张是能破,希望人家从我是悟他)。
要想悟他必须能立能破。如劝老太太不要到鸡鸣寺烧香,必须说出理由来破她的迷信。又如劝人到东南大学大礼堂来听讲,须立出道理来劝他。这层便不容易做到,要有种种法则。自己的思想在脑中先须转过多次,再想出方法将脑中思想条理整然的发表出来,才真能立真能破;平常人的思想不过似能立似能破而已。论理学便是教人真能立真能破,所以要做论辩文,必须用一番功夫去研究论理学。
应用论理学来做论辩文分两层:
甲 自立
乙 应敌
不管能立能破都要如此。
自立 论理学应用到作文,是“在真确的事实之上,施行严密的推理,拿妥当的形式发表出来”。如此说可将自立分三段解释:
1.妥当的形式。我们主张一件事最妥当的形式如下
某事应当怎样做,因为……。
如云学生应有自治会,只讲这句话不能使人信服,必定要跟着说明为什么。在论理学三段论法的形式如次:
一、大前提 二、小前提 三、断案
譬如说凡人终须死(大前提),诸君同我都是人(小前提),所以诸君同我有一天大家都要死(断案),这是拿论理学的形式排列起来的。平常说话只说我们都要死,即是,先将断案提出。譬如我说梁某终须死,因此理本来明白,无人反驳,大前提便可省去。若有人反驳即告诉他凡人都要死,梁某是一个人,所以不能免,那形式便严整了。
发表形式最普通的,必有此三段的形式。
中外论辩文皆是如此,长的文字是三大段中各包小段,小段中又有小段,合无数的三段论法而成。
作文时须自己审察有没有违背三段论法(这是另一学问,非一时所能讲得了的),不合便容易破。
2.真确的事实。徒有形式还是不够。如老太太上鸡鸣寺烧香,她的三段论法是:
观音菩萨能消灾解难,(大前提)
上山烧香,观音菩萨必定心喜,(小前提)
所以拜观音必能消灾解难。(断案)
形式上一点没有错,然而不能说他是对的,可见不依据真确的事实是不行的。作文不难于下断案而难于大小前提之正确。譬如说:
联省自治是共和国唯一的办法,(大前提)
中国是共和国,(小前提)
所以中国必须联省自治。(结论)
本来只要几句话可以了事,然文章不能照这般简单,是什么缘故?是因为大前提中有问题,并且这问题很大,共和国都是联省自治吗?联省自治有坏处没有?要答这两个问题,必定要费许多笔墨,从此可以晓得文章之所以长没有别的,是为内容求真实。若求形式不错,是很容易,很机械地整理语言次序便够了。
上面是讲小前提能发生问题,而大前提亦可发生问题。如承认梁启超必死,必先承认凡人皆要死的大前提。这个凡人皆要死的大前提,在现今科学发达已经不成问题;然在前数十年的中国,这问题还大得很呢!数十年前中国有一部分人信有神仙不死(如吕纯阳),世间既有不死之人,即梁某之死与不死便不能定了。文章中有论辩文一体,便是看大小前提是否正确;然作真能立真能破之文,必须拿真确实的事实做基础(考证的功夫便是用在此处)。如说:
人为万物之灵。
问他何以故?在中国旧学可以答出十几二十个“因为”。在西洋希腊罗马也有几十个“因为”(如人为天地中心之类)。我们要想破他,空话是不行的,必须根据达尔文的《种原论》,说明动物如何进化而成人,证据凿确,人家驳不了,才能将“人为万物之灵”之说打破。徒说空话,没有做论文主体之价值,已公认之事实也没有做论文主体的价值。譬如说中国非自强不可,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无须讨论。
3.严密的推理。拿真实的事推论出去,由甲种事实推出乙种事实所生之影响。如要说:
中国非打倒军阀不可。
先要将教育实业……种种被军阀摧残的事实一一罗列出来,一面再看到反面的事实:从前中国没有军阀是如何的情形,现在的欧美没有军阀是如何情形,一一举出。再讨论中国要不要教育?要不要实业?……一层层地由各方面推下去,才可以下“非打倒军阀不可”的断案。断案不难下,而难于寻出因为什么。有时因为不只一端,便写个一因为……二因为……。
应敌 说一句话总须预备驳难,这叫做应敌。应敌原则有两条:
1.忌隐匿。有许多人作文的时候,自己知道他的主张有不圆满的地方,便含糊说去,希望人家找不出他的缺点,这种办法在不要紧的文章不希望生效力则可;否则决不能行的。作文时必须自己先想到种种人家要驳我的话,用难者曰一类的话一一驳去,能有几要点被我驳倒便好了。如若隐匿证据或推理的路径,结果总是自己上当,一定在隐匿之点被人攻破。
2.忌枝节。要说什么便说什么,切不可枝枝节节说到别处去。你本要悟他,别人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怎么能悟?大概自己所说的话,怕被人驳斥,心里怀着鬼胎,口中便闪烁其词,如孟子讲性善,他的学生举出三说来驳他:一说是无善无不善,一说是性有善有不善,一说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这三说都可以驳倒孟子的学说。孟子被他们驳得很窘,只说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这种模棱两可的话,令人不知所云;并且论的是性,何以说到才呢?还有一次:万章问“尧以天下与舜,有诸?”,曰“否”。我们便要看他说出什么理由来了,哪知道他只说:“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这好像问张三杀李四没有,答道人不应该杀人,真个驴头不对马嘴。《盐铁论》有三分之一是大家翻脸的话,有时贤良文学驳不过丞相,立起来大骂一顿;有时丞相驳不过贤良文学,也立起来大骂,幸亏秘书长御史大夫出来讲和,请他们闲话休提,言归正传,究非论辩文的正轨。
(二)动听
同一内容,写出来能动人与否,要看各人的技术如何。这已近于巧,然在技术上也有许多规矩,规矩明白了才能谈巧。这规矩有四种:
一、急切 二、明晰 三、注重 四、对机
急切 文章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于动人。如向人借钱,晤面之后,不说来意,先寒暄半天,等人家听得倦了,然后再讲到借钱,不如一会面就说借钱,比较爽快一点。“博士卖驴,书券三纸,不见驴字”,人既不知所云,怎能动听?作文时最好将要点一起首便提出,次则早点提出。
如《荀子·性恶篇》起首便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开门见山,提起人的精神,使人非看不可。
李斯《谏逐客书》起首便说:“臣闻吏议逐客,臣以为过矣!”下面列举客之有益于秦,的确是不能破。
如若要说的话不敢说,先绕几个大弯便是很坏的文章。八大家和明代的八股大家,论一事差不多都要从盘古开天地说起,自以为大气磅礴,实是最拙(他的好处便是驳无可驳,前清时所谓拿不着辫子)。
明晰(条理清楚) 凡主张一说,必不止一种理由;必从几方面视察而来,最好是照思想的路径写出。如要说东南大学有扩充之必要,再先从空间着想:对于中国全局有什么必要;再从时间着想:东南大学对于现代有什么必要,或从南京这地方看:南京在地理上必要怎样,在历史上必要怎样……这些理由一一列出。一个大的理由可以包小的理由,亦须跟着写出来。如地理可分军事、文化、工商等,文化又可分过去、现在、将来,如此推去,又有多条自己的主张。有多少要点要写清楚,使人不至误解。
注重 平列许多思想,初浅后深,层次分明,这是明晰法。
一篇文中不只写一种理由,理由中有许多不必说明的,有许多应该说明白的,平均写下,常不能引起别人注意(如绘画须有浓淡,声调须有高低)。作文时遇不注重的理由和人人明白或对面人承认的理由,可以轻轻放过,必找出一二点人不明白的或和常人所见不同的地方,用重笔提起,自能动听。
对机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叫做对机。同是一句话,对甲说和对乙说不同,对大学生和对中小学生说不同。同一篇演说稿,在东大与北京所生的效力不同。同是一句话,春秋人说出没有价值,现在欧洲人说出大有价值。作文时先须看自己所作的文,要给何人看。譬如在前清上皇帝书,引几句雍正上谕或乾隆上谕,他心里纵不快活也不敢驳回;若在民国便不免被人唾骂了。又如前五六十年时作文引墨子《兼爱》的话,人必大骂;现在便不然了。对大学生讲几何定理,是人人能懂的;小学学生便不能明白。拿小孩子所说的话讲给成人听,也觉得好笑。所以作文或著书时是为一时还是为永久,是给一部分人看,给全部分人看,先要弄清。
七、教授法
我自己教授的经验很缺乏,教授中学更没经验。我这教学法不能见得实用,不过对于现在教学的缺点订正一下,供中学教员的参考。
(一)教授要分类分期
现在中学教国文的大概先教近代文,次明元宋文,一直逆溯到古代;否则便由教员东选一篇西选一篇。这两种办法都不对,先教近代后教古代,是以为近代文易于古代;却不知道古代文不一定都是难懂,近代文不一定都是容易懂。若是要东选西选,结果便是一种都不到家。我主张一学年有两学期,一学期教记述文,一学期教论辩文,由简单而复杂。记述文先静后动,论辩文先说喻倡导而后对辩论小事的在先,论大事的在后,使学生知道理法,可以事半功倍。
(二)每学期开始教以作文理法
先教学生以整理思想的主要条件,使他知道看文如何看,作文如何作,等讲到一类文章的时候,便特别详细说明这一类文章的理法。
我近来所讲的总有一部分可以适用,不过讲得很简单。我愿意将来用一两个月的功夫,做一部新文章轨范,或可更有所发明(无论何人,只要肯研究,必能发明原则)。
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小说中有一段故事最好:吕纯阳有一天看见一个人根器很好,便要度他,先试他一试,以指点石成金,问他要不要。这人回他不要。吕纯阳以为这人毕竟不差,再拿大一些的石点成金子试他,他还是不要,如是数次,吕纯阳大喜,以为这人,真正不差了。便问他:究竟要什么。他说:“我要你的指头。”教学生不能拿所点的金给他(金子虽多终有尽日),非以指头给他不可。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或者他所得的能和你一样多,或可看出你的错处。拳师怕教会学生打师父,总要留一手看家拳,这是不对的。教学生就是要教会他打师父。我以前所讲的是认为研究文学的路子。梁某的指头如此,诸君当能补我所不及;或看出我的错处。不过你用我这方法去研究,或可推翻我的方法;如若不用,那便无法可想。我很愿意在我这书未出以前,诸君用我所讲的方法来教学生,使学生会打师父。
(三)令学生阅读(分组比较)
上堂的时间有限:一点钟的课,先生上堂迟一点,下堂早一点,不过四十分钟。一篇长文读一遍亦须三十分钟,若再要一句句地讲,不但做不到,亦且不必(小学生虽讲也不懂,中学生不必讲)。讲文太花费时间,而且使学生讨厌。我主张教学须启发学生自动地在讲堂以外预备(各门教授都应如此),须选文令学生能多看。不能篇篇文章讲,须一组一组地讲。讲文时不以钟点为单位,而以星期为单位。两星期教一组,或三星期教一组,要通盘打算。譬如先讲记静态之文,选十篇(或专选同类的或不同类)令学生看。先生教他如何看法(观点何在,时间空间关系如何),拿一组十篇做一比较,令学生知同是一类的文,有如此种种不同;或同一类的题目,必须如此做法。不注重逐字逐句之了解,要懂得它的组织。
(四)用讨论式的讲授
一组文既令学生看过,若在程度稍低的学生(前二年级的学生)有看不到的地方,教员上堂时将一组的文章细细地比较,讲给他听(不是一篇一篇讲的,乃是十篇合讲);程度高一点的学生,看过之后,令他上堂讲(如此教法,那聪明的学生见识或在先生之上)。学生讲后,先生批评他讲得对不对,最后先生比较十篇说明要点所在。
照三四两条办法,学生每篇文必经过几度研究。于文的思想、路径、发动、转折、分折和总合,皆可懂得。若有几百篇文,学生真能懂得,没有不会作文的。
(五)教材选择
几千年的好文章很多,哪种文好我不敢讲,哪种文能选也不好讲,不过哪种文不能选,倒可以讲一讲。
1.绮靡之文不可选。如六朝文、骈文,大都本无话说;而以词藻填满,在纯粹文学不无价值,但不能教学生。
2.带帖括气之文不可选。此种文是科举时代用以取人才者,从汉以来便有对策,此类都是拿本不愿说的话,勉强说出;而要说的话不说,极其不自然。不过汉代的对策坏的已经不传,传的都是好的,所以帖括气尚不多;从唐朝以后,帖括气日重一日,这类的文,无必须说的话而说的,都不能要。
唐宋八大家的文,属于这一类的很多,如韩愈的谈墓之文,思想内容都没有,本不要作文,因为人家送他几百元,便不能不作;且因作惯这一类文,便连别的文也是这般做法,所以我不取他。三苏对策的文很好,但是无论何文,都用这一套,也是很可厌。
3.矫揉造作之文不可选。本用这个字,因这字不雅驯,便另换一字,或这句本须十字,嫌其冗长,改短一点。这类文非排斥不可。从前老先生教人作文须改字,名叫修辞。宋人有一故事可资谈助:这故事说,有一人大书门首道:“宵寐匪祯札闼鸿休”,问其所以,本是“夜梦不祥书门大吉”,纯以他字代之,便成为不可解的词句。这一类的文字,真是可厌。还有自古相传为美谈的一件事,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一班人,一日在街上看见一匹马赤脚乱跑,踏死一个人,各人回家记这件事。有记到百字的,有二三十字的,欧阳修只记得“逸马杀人于道”六字,于是大家佩服。从言简事赅方面看,欧阳记得确是好;但是文章不见得简的便好,那记成二三十字的百字的可惜不传,不见得没有好文章。古来许多名文,我们都嫌其太简,如欧阳修的《五代史》我实在不敢恭维,我可说《五代史》是最坏,因为他句句要学《春秋》,要用“逸马杀人于道”的笔法。不知孔子的时候,没有纸墨笔砚,著之竹帛是一件难事,所以越简越好,后人何必学他呢?“逸马杀人于道”很冷静地记事,固然很好;然同时许多很重要的活动被他去掉了。《五代史》便犯着此病,这便是矫揉造作之文。
教材重要部分如次:记述文以《左传》《通鉴》、四史传志为主。《史记》的列传有三分之一可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传志有四分之一可选。此外二十史的传志也有许多可选,此外多选书序或提要(如《四库全书》提要可选的至少有二三十篇,戴东原所讲的天文算学差不多篇篇可选)。
游记及杂记(如《水经注》和柳子厚的游记,韩柳的杂记,近代魏源的《圣武记》,王闿运的《湘军记》),近人记事文和札记(如金人瑞短文和札记),以及我们的文章,或有能引起学生趣味的皆可选。
论辩文教材最要的便是周秦诸子(周秦诸子近经多人校勘注解,读之并不多费力)。诸子中以《管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商君书》《孟子》及《战国策》为主。选其比较易懂,并且合论理学法则的。如《墨子》的《非乐》《非命》《尚同》,《荀子》的《解蔽》《礼论》《乐论》都是条理整齐,《孟子》长篇如《许行章》是极好的文学,《韩非子》好的亦多(大概百篇论辩文周秦诸子可选得三十篇)。其次《论衡》《盐铁论》《潜夫论》和仲长统的《昌言》,刘知幾的《史通》都可选。《论衡》有时嫌琐碎,但他的批评精神在中国很难得:遇事用客观的眼光批评,鞭辟近理,有许多篇可选。《昌言》和《潜夫论》两种,《后汉书》中所选的都可选。《史通》以文而言,还带一点六朝骈体习气;但这书内容很丰富,证据多而判决明,能全部看最好。
此外论事之文:如汉人奏议(如晁贾乃至杨雄之奏议),汉人书札,魏晋间的论文都好。唐代柳子厚的《封建论》很好,此外唐文好的尚多。在清代我推荐四人:汪中、章学诚、魏源、曾国藩。汪的《述学》,章的《文史通义》,几乎篇篇都精到谨严。曾国藩虽学八家,然他的才气和理法都好,没有空话。其次推考据家的文(教学生作文这一类也不可少,使学生看他思想如何整理。如《古文尚书疏证》可选出几段给学生看),还有专用归纳式的考证派,归纳许多事证明一事的真妄;如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专用归纳论理学做经学,读古书。他们著的《读书杂志》《经传释词》《经义述闻》都是极好的书,作文的人应该看的。《经传释词》一书,是文法之祖,以前没有人注意过。学生应受这种训练,才能将散在各处人不注意的事,聚集起来,发明一种学术。我主张选考据之文,便是这个道理。此外近人著作讨论近代问题,学生读了很有趣味,且可得新思想,亦可选读。
选文并不要依时代的次序,要分组选。十篇之中一篇是《左传》,一篇是《史记》,一篇是新文字……都不妨事。
以上讲教授法,以下讲教学生作文法。
(六)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
现在中学生至少一星期作一篇文,不但中学生作不好,便叫我作也必定越作越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他在堂下作,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我是教学生作文,不是防他做贼;没有充分的预备,在年轻的学生脑筋锐敏或可作出,我便不能)。
多作学生便要讨厌,或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我主张少作是作一次必将一种文作通。下次再作别一种文。如此便作一篇得一篇的好处。尚有补助法,使学生在课外随意做笔记,以为作文的补助,比出题目自然得多。
(七)作文的预备由先生指导
作文要有内容,要有许多材料才能作。材料少的时候,先生要供给材料。如记事之文,使高师附中学生做南高附属中学记,材料是现成的,先生只要教他去取材料的标准便可。如使附中学生做日本高等师范记,先生必须将日本高师的材料供给他(或书或口授),使他和本地高师比较一番。最好的方法,是使学生拿正史和《资治通鉴》对看。如赤壁之战,《通鉴》所取的资料是《三国志》之《周瑜传》《鲁肃传》《孙权传》《诸葛亮传》……等,先使学生看这几篇传,将关于赤壁之战的事摘出,看哪段应该要,哪段不应该要,先后的布置应当怎样,然后再看《通鉴》,便可恍然大悟哪段应取而没有取,不应取而取,以明先后布置的方法如何了。
又如淝水之战,取材大略在苻坚、苻融、王猛、慕容垂、姚苌、谢安、谢玄诸传中,使学生照上面方法先看诸传,再看《通鉴》怎样组织,必定大有裨益。这好像带学生参观纺纱厂,先看一堆棉花,次看它如何变成粗纱,次看它又如何变成细纱一般。《三国志》是由棉花成纱,可惜现在棉花已不可见了!《通鉴》是由纱成布,我们如今不能见棉花成纱,只能见棉花成布了。
(八)命题的标准
最好是本地风光,如作记述之文,最好是记学生旅行过的地方,或读过的书。论辩文最好是论与学生有关系的事,不过这种办法有时而穷,要另外出题时,先生要告诉他们如何作法。记事文本难作,最好,是将散事使学生合拢(此最可为学生整理思想之用)。这一类的题目在历史上极多。简单的题目,如《巨鹿之战》,如《刘项相争始末记》,材料现成,不过作出来很短;若要学生作长篇文字,材料不能不特别供给,最要是养成学生整理思想的习惯。
论辩文最好的题目是两边对驳,题要切实,不可空泛。如“中国宜自强论”之类,空而不能驳,最坏。如“鸦片宜禁止论”,不空而不能反对,也不好。最好的题目如“中国应联省自治论”之类,两面都有话说,方不枯窘(论辩文之题要成问题乃可,不能反对的便是不成问题,不能做论题)。
题的深浅要按学生程度。
一题可做数次。记述文分各种观点作,论辩文分两面作。如此则对于一题面面想到,万分了然,可以使学生会作一题目,会作一题便会作一百个题目。现在教学的毛病,便是教学生不能作一题。
(九)文言白话随意
我主张高小以下讲白话文,中学以上讲文言文,有时参讲白话文。作的时候文言白话随意。因为辞达而已,文之好坏,和白话文言无关。现在南北二大学,为文言白话生意见;我以为文章但看内容,只要能达,不拘文言白话,万不可有主奴之见。
(十)评改宜专就理法讲,词句修饰偶一为之
改文时应注意它的思想清不清,组织对不对,字句不妥当不大要紧(因为这是末节)。偶然有一二次令学生注意修辞,未尝不可,然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
我这次讲演,一因为时间短少,二因为没有预备,三因为这是创作,以前的人没有这样的研究过,所以我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很多。很希望诸君将我所打开的这条新路,开大一点,那我便很荣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