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譬喻
譬喻就是打比方,我们说话的时候,常常用譬喻来帮助我们的语意的说明或补足我们的语气,这是极普通,极寻常的事。在文字上,也同说话一样,是常常离不掉譬喻的。东西的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家都常惯用譬喻,中国如庄子、墨子、荀子、司马迁、曹雪芹、施耐庵、吴敬梓;西方如莱辛格(Lessing)、歌德(Goethe)都很重视譬喻,马克思的著作中,尤其是他的《政治经济学的批评》当中,包孕着很丰富的譬喻,即他的《资本论》中,也是常见的。譬喻约略可分为三种,特分条举例说明如下。
1.运用俗语的譬喻。
这种譬喻最多,他可以在语句中插进去,所用的都是俗语,本来不相干,而引用来了以后,便觉得好像天然造成的一样,例如:
(1)那妇人道:“亏杀了这个干娘。我又是个没脚蟹,不是这个干娘,邻家谁肯来帮我!”(《水浒》)
(2)众囚徒道:“好汉!休说这话!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不敢不低头!’只是小心便好。”(《水浒》)
(3)王德道:“你有所不知。衙门里的差人,因妹丈有碗饭吃,他们做事,‘只拣有头发的抓’……”(《儒林外史》)
(4)严贡生发怒道:“放你的狗屁!……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说的好容易:是云片糕!……‘半夜里不见了枪头子,攮到贼肚里!’……”(《儒林外史》)
(5)差人道:“先生,你是一个‘子曰行’的人,怎这样没主意?自古‘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只要破些银子,把这枕箱买了回来,这事便罢了。”(《儒林外史》)
(6)差人恼了道:“这个正合着古语‘瞒天讨价,就地还钱!’我说二三百银子,你就说二三十两!‘戴着斗笠亲嘴,差着一帽子!’怪不得人说你们‘诗云子曰’的人难讲话!这样看来,你好像‘老鼠尾巴上害疖子,出脓也不多!’倒是我多事,不该来惹这‘婆子口舌’!”(《儒林外史》)
(7)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苦,只当是没想头了;又听见给他二十两银子,喜的眉开眼笑道:“我们也知道艰难的,但只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红楼梦》)
(8)金荣笑道:“我现拿住了是真的!”说着,又拍手笑嚷道:“贴的好烧饼!你们都不买一个吃去!”(《红楼梦》)
(9)凤姐道:“我哪里管的上这些事来!……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了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本事。”(《红楼梦》)
2.运用简单的事物做譬喻。
这更是日常的语言文字所不可须臾离的东西。上边所述的是俗语(即孟子所谓“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荀子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也是古人常用的俗语)。此地所谓以简单的事物做譬,这种事物,亦多为人习见之物或习知之事,然却为一般社会,尤其是乡曲里巷,愚夫愚妇所不曾常用的,而且俗语与简单事物的譬喻,还有一个大区别,就是俗语与所喻之事物,成为各自独立的两事,其性质简直是天南地北,两不相干,而一经运用,便使语言文字,特别生动有趣;简单事物的譬喻,往往只是他所描写或叙述的事物的形容词或形容动词,纵有整个的事物做譬,也没有用俗语做譬,那样新鲜活泼,若是运用得好的话,却亦足以增加文字的质力,况且它又为行文说话所必不可缺的东西,因为人类的语言还有许多缺点(?),不能完全素朴地、白描地叙述事物或传达思想,一定要借助于其他事物,从旁做譬,才可敷词达意,毫发无憾。兹举例如下:
(1)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刘鹗《大明湖畔》——参看王灵皋《国文评选》第二集)
(2)咳巴黎!到过巴黎的一定不会再希望天堂;尝过巴黎的,老实说,连地狱都不想去了。整个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鸭绒的垫褥,衬得你通体舒泰,硬骨头都给熏酥了的——有时许太热一些。(徐志摩《巴黎鳞爪》)
在文学方面这样地运用事物为譬喻,算是用活了。但是《红楼梦》用事物做譬喻去描写人物,便死板了,把活人物变成死人物了。例如它写王熙凤道:
这个人打扮得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如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一个生龙活虎似的王熙凤,这样一描写,便好像戏台上的一个武旦差不多,所以不成功。又如它用譬喻的方法描写宝玉,也是失败,它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若墨画,鼻若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
又:
……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情,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一个一往情深,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的贾宝玉,变成了戏台上一个做配角的小生,这种譬喻的技术,真是拙劣之至。马克思在他的科学的著作中,是善于用譬喻、疏证和发挥他的理论的,譬如:
(1)一盎司黄金,一吨铁,一卡特小麦和二十码丝帛是同等交换价值。它们在作为这样的等价物上,其使用价值之质的差别是消灭了的,是表现着同种劳动之同一的分量。在此等物品中平等地具象化了的劳动,其本身当得是同形态的,无差别的纯一的劳动,这劳动不问是现在金里,铁里,小麦里,丝绵里,它是无可无不可的,就如像氧气之或在铁锈里,或在大气里,或在葡萄汁里,或在人血里一样。(郭沫若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4页)
(2)所以,假如可以说,交换价值是个人与个人间之一种关系,那却须加上一句:是在物的包覆之下隐藏着的关系。就如一磅铁与一磅金虽然有种种物理与化学的性质之不同,而其表现着同一的重量一样,在其中有同等的劳动时间,包含着的两种商品之使用价值,是表现着同一的交换价值。(同上书12页)
(3)在这种关系当中,衣服是当作价值的存在形态,当作价值物,是适当的,因为它只有当作这样一种东西才是和麻布一样的东西。另一方面,麻布固有的价值存在也在这个关系中显现出来,即保有一个独立的表现,因为麻布只有当作价值,才与那当作等价的衣服或那种可以与麻布交换的东西发生关系。乳酸和蚁酸就和这种情形一样,它是一个和蚁酸不同的体质。但是两者都是从同样的化学实体——碳素(C),水素(H),与酸素(0),并且是以这些元素之同一的百分比,即C4H8O2成立的。所以,若是假定乳酸等于蚁酸,那么,蚁酸在这种关系之中,第一,只是C4H8O2的存在形态,第二,或许可以说,乳酸也是从C4H8O2成立的。所以乳酸和蚁酸的化学实体,只要把蚁酸与乳酸置之相等的地位,便现出他们的体质形态的区别。(马克思:德文《资本论》17页)
第(1)是以“氧气”之在锈铁、大气、葡萄汁,或在人血里,都是一样说明劳动之在各种物品中都是一样;第(2)是以“一磅铁与一磅金”“表现着同一的重量一样”说明“两种商品之使用价值”的不同而“表现着同一的交换价值”;第(3)以乳酸与蚁酸的化学上的关系说明麻布与其等价物衣服的关系。这种譬喻含有严密的科学的意味,运用是很不容易的。
3.用简短故事做譬喻。
用简短的故事做譬喻,也是文学上及普通应用文字上所常有的,这种譬喻以《庄子》一书为最多,例如: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逍遥游》)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则所用之异也”一段故事譬喻惠子之“拙于用大”。又如:
何谓朝三?曰: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暮四而朝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齐物论》)
用“狙公赋芧”的“朝三暮四”与“暮四朝三”的欺骗手段做譬喻,说明“因”而不作的道理。《左传》上边常有这样的譬喻,如:
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申叔时使于齐,反,复命而退,王使让之曰:“夏征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汝独不庆寡人,何故?”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曰:“夏征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左传》宣公十一年)
用“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做譬喻,以形容楚子伐陈因而“县陈”之不当,辞婉而义正,是何等巧妙!左宗棠答胡润之的信有这么一段:
鄂中官吏多湘官湘人,往往以湘之利献于鄂,为自媚计而不顾大局。湘之木税,征于湘,则为横征暴敛;征于鄂则为名正言顺。乡中有一笑话,与此正相似:有两昆同立门前,弟持一莱菔生嚼之,甫入口,乃兄自旁批其颊詈曰:“清晨不宜吃生冷物”,夺而啖之。此一事也。川盐官运,我为画策,而阁下采之,乃常德设栈,尽笼湘省盐厘之利,使我为湘人所不容,此又有一笑话:有两人商偷其邻之牛者,一人为之画策曰:“吾邻牛圈与吾牛圈比,凿墙而入,吾先之,子为吾洞。”及偷者方牵邻牛,而人已牵偷者之牛遁矣。凡此皆瘠人以自肥者之资也。……
前一个故事是形容“以湘之利献于鄂”的譬喻,后一个故事是形容“瘠人以自肥”的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