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起

(二)起

67.上一次,花了两个钟头只写下了第一句,大家别以为这太浪费。我们写文章只是不肯用心,只是在那里下意识地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是好的,但是我们得多想想。大家遇到题目拿起笔来便写,不肯思前想后,这是通病。像上次那么花两个钟头确是对症下药。我们正好继承上次的精神,合作下去。

68.“但是各地方的感觉是不同的”这紧接第一句的原句嫌转捩得太急遽。

69.上次说过正好采用反衬法笼罩下面的正文的,紧接上这么一句不是把论点掉反过来一变而为正衬的笼罩了吗?

70.在这里,正衬似乎不如反衬。

71.正是。这一掉反,把第一句的好处全失掉了。第一句虽然字面很浅显,含蓄似乎很深的,这样的第二句实在太浅薄了,说得索然味尽。而且,留待后面再说不迟。

72.即使留待后面,像这样的句子不说也罢。我们要说的正是“不同的感觉”,但是“是不同的”这句话却不必明说,最好从具体的叙述上启示了这番意思。

73.我们再提出几个候选的句子吧。

甲 “可是在上海却难得见个乡村的秋天。”

74.这同样是急转直下的句子,一转之后,如果柳暗花明别有天地,自然愈转愈妙。只是我们的大纲已经确定在那里了。一转便到第三点,也便该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主干所在,后来再说什么呢?

75.而且,这种原则的说明要用具体的叙述来替代了才好。

乙 “上海当然不能例外啰!”

丙 “今年上海特殊的秋色也应时而来了。”

76.乙句太平淡无味了,这本是不用说的。丙句可以考虑一下这里包括了“今年”和“上海”两点,一是时间,一是空间。第一句讲的却单是时间。所以,从对上的联络上说,这句里的空间一点落了空了。

77.把第一句改作“处处年年都有一个秋天”,就有了照应。

78.不错。丙句在这点上的启示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可是丙句本身在这里却丝毫没有作用。

79.在这里,有一点重要的教训不能忘却:写文章必须了解已写的或将写的好处或坏处,而且必须能够判断那种好处是只能适可而止了呢,或还值得发展一下。只能适可而止而不适可而止,结果是过火失当。还值得发展一下而不能把握了来做,这是坐失机宜。好的行文:要尽量利用自己的优点,尽量利用适当的机会。上次说第一句正有一种好处,我现在要说,也还值得我们来发展一下呢。

80.把刚才的修正句分写成两个并立排句吧,这样,它的优点可以被发展起来了。

丁 “处处都有一个秋天。”

81.要不要加上一个“也”字在下句“都有”的前面?

82.不要吧,至少是可以省掉的。

83.这里有没有单复数的问题?“年年”当然是复数,“都”是同复数一致的不是?“秋天”却只有“一个”。

84.我们该说“每年各有一个秋天”。

85.这是不必要的。我们另外举个例来看:“人人都有一张嘴(A)”,这句话成不成?但是显然并非“人人共有一张嘴(B)。”“都”同“共”本来可以互训通用的,在这种场合用来却大不同了。

86.“总”字也好用的。“同”字也好用的。

87.“皆”字也好用的。

88.把这六个字拿来分析,可以归为四类:(一)各,(二)都、总、皆,还有全、尽、齐,(三)同,(四)共,还有公。“同”是等于“都”又等于“共”的,我们在这句里用“同”时可以解作(A)句,也可以解作(B)句。“都”只是表明没有例外的意思,不一定与复数一致,例如说“每年都有”也不是不能。用“各”字来表现的意味和原句不大同,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89.这么重复是一种有效的发展。现在,“时”和“地”全说到了,只是还缺“人”,假使使得“人”也在这类似的发展下重复起来,效果一定会更大。

90.说“人人都有一个秋天”吗?

91.这样说不明确。是说一生呢、一年呢?这里该是说一年。

92.那么丁句要不要时间的限制呢?

93.可以不要,因为没有这种类似的误解。

94.丁句该有地域的限制吧,这句子显然是属于原则的称述,本身能否周延呢?

95.是说寒带和热带没有秋天吗?

96.正是。

97.这却没有关系,我们不能说寒带、热带没有秋天,最多只好说,有些地方的秋的征象和温带的不一致罢了。没有必要,这是一;再则,加上形容语也使句子的简劲打了折扣;在这些场合,是要脱略小节的。而且这虽是一种原则的称述,究竟不是称述一种地理学上的原则。我们的目的该影响我们的态度。

98.我想起一句词,大概是周美成的吧,说是“离人心上秋”,这里可以袭用这个意思。

99.真的,我们都是别离的人。

100.我们都是乱离的人呢。

戊一 “在离人的心上,也都有一个秋天。”

101.这并不算是抄袭。这只是把现成的语句加以改装。这种改装比镕铸新辞好处更大,因为对于曾经读过原句的人,原句的语感依然存在,这样便可不费气力得到一种额外的效果。

102.只是“离人”的说法距离口语太远,最好能够改装得接近口语一点,用“乱离的人们”吧。

103.不但为了接近口语,为了意思的明白,我们也该如此做。“离人”本说别离的人,我们却须要说乱离的人,自然非明白地说出来不可。

104.可惜句子显得很累赘:“乱离的人们的。”

105.一句里连用两个“的”字,这本不能算多、算累赘。只是前面两句太简短了,接下去就是这么长的句子,形式上未免不调和不匀称,读起来语气上也似乎急促些罢了。

106.我们不能以辞害志!意思非这样不圆满、不清晰,我们怎好牺牲意思牵就语句。

107.去掉一个“的”字大概不致牺牲意思吧,在文言文里是从来不用和“的”类似的字作语尾、作绍介的。说“乱离人们”该是一样。

108.不能。刚才把两个字的“离人”改成五个字的“乱离的人们”只是为了接近口语,文言文里尽管可以没有“的”,口语里这个“的”字是不能省略的。在这里的两个“的”字当中,万一说希望省去一个的话,那么,与其省去前面的,不如省去后面的。大家放在嘴上试验试验看呢。

109.越来越是水磨工夫了,能够仔细,能够咬文嚼字,在习作的观点上无论如何是有利益的。

110.你们在争论如何使这句子变短,我却要建议把这句子加长,再加个“古代诗人说过”在前面。

111.有意地引用成语本来应该明白说出来源,才好表示借重的意思。在这里,为了表明这话不是我们顺口捏凑,自然要拖出古代诗人来替我们分肩些责任。只是,刚才求简短还来不及,现在弄得更复杂更冗长,虽说不能以辞害意,究竟未妥。

112.这样说法也显得过于郑重,诗人究竟信口开合得多,不如孔夫子、孟夫子的金字招牌,不说明也罢,但用“据说”两字倒也空灵不腻。

113.可安插“据说”的地方该有三处:(一)句首,(二)句中,(三)“也”字下。我看句中插入较为安详。

114.第三次重复,还需要用叠字法,说“个个都有”才好。——“也”字可以改作“更”字。

115.说“心上有秋天”似乎有问题,那句词只能说“心上秋”,不能说“心上秋日”,便是旁证。仔细分析这三叠中的“秋天”,第一个是说季节的,第二个是说景光的,第三个说的却是感觉了。第二个用“秋天”已经勉强,第三个实在不妥,只好单用“秋”字。

116.这倒未必。“秋天”并不完全和“秋日”同义,相当于“秋日”的该是“秋天的日子”或“秋天的时候”。虽然如此,单用“秋”字却无妨。如果决定这样做,为了顾全复叠,前面两句里的“天”字也得同时给删掉。那么,第三句便是这样:

戊二 “在乱离的人们心上,据说,更个个都有一个秋。”

117.“有一个秋”实在不如“有一个秋天”。或者说“有个秋”吧,在语气上显得自然些。一连三句都得改成一样。

118.这向同一方向发展的三个句子里,末了的一个“秋”给活用得很妙,大有渐入佳境模样。我们正好进行下去。

己 “飒飒的西风又起了。”

庚 “这是我在今年的上海方才感觉出来、体味出来。”

119.己句另起炉灶,和上文既无联系,对下文复无作用。庚句自然比较合适。

120.庚句句尾缺少一个“的”字。要不然,就要把“是”字删去,替以逗号。

121.且慢谈文字,庚句的启示是重要的。在那里,同时提到人、时和地,正好和上文三句紧紧勾结。这种设计,颇见匠心。但是,意思却不合,简直和本文“没有凉秋”的中心思想相左,因为我们在下文将不承认有秋感的。

122.那么,刚才的“据说”加得真有用了,不加的话,岂不也与中心思想抵触?这一加竟是万不可少的。

123.倘把秋感分成环境的和心境的两种呢?

124.这是不必要的繁复,反使题旨晦而不明。

125.用“此时此地的人们”接下去怎样?

126.“人们”的范围太广,日本人也在里面。

127.那么,改“我们”。“此时此地”在此时此地是特具一种语感的。

128.“此时此地的我们”里,“我们”着重,时和地不能和人处于平衡的地位,对上关系稍嫌接榫欠紧密。作“此时此地,加上我们”比较好。

129.我来试试看把它写全:

辛 “此时此地加上我们,正应该感觉到秋的威胁的气味。”

怎样的威胁呢?我想可以用《李陵答苏武书》里的“凉秋九月,塞外草衰,……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现成说法来象征当前的秋景。那么——

壬 “所谓塞外草衰,胡笳呜咽的情景,正在我们的周遭。”

“互动”太文言化,还是改用“呜咽”吧。

癸一 “固然在这里看不到衰草,听不到胡笳,但谁又能否认到处正充满着浓厚的异国情调呢?”

130.“异国情调”说不上,我们并不在纽约、伦敦。

131.改作“客地情调”。

132.“客地”仅有离家的意思,这里是需要说明远离祖国的,不过,我们又不能直认这里便是异域。

133.单说是“塞外”吧。

134.比较圆满:表示了是远离祖国,对异域不异域,却又含糊其辞,蒙眬得好。只是照开头三句看起来,这篇文字该有一种凝练的风格,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这风格。

135.不错,我们该以少许胜多许。这辛、壬、癸三句的结合嫌太多了。“此时,此地”当是副词短语adverbial phrase,本该讲“当此时,在此地”,却将两个介词省略了。同样情形是“加上我们”,应该是“加上对于我们”的省略。材料上是拿时、地、人三点结合,文法成分上是拿三个副词短语连接起来。这个分析如果不错,下面的“感觉”是谁感觉到的呢?因为不能是我们。

136.不算它是副词短语不行吗?

137.行,那么,“加上”便不能用,只当“此时此地”是副词短语,“我们”是句主了。假使把“加上”连接的都不算副词短语,我们难道好当它们全是句主,时有感而地有觉?

138.不错,我们得另找句主。照“对于我们”的口气去找就得了。

辛壬一 “此时此地,加上我们,秋的威胁正该不比‘塞外草衰,胡笳互动’来得轻微吧。”

139.用“互动”?

140.反正这里要用引号,既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句,不必管什么文言化。而且,“呜咽”也说不上接近口语,连“塞外”“草衰”“胡笳”都离得口语远呢。

141.才觉得“加上”用得太生硬,因为那三件东西不能给加了起来。

142.这里意思是说:第一条件,第二条件,加上第三条件。可是,“条件”字样不给说明,“加上”字样便觉不稳,要说明条件字样,又嫌累赘臃肿地破坏了原有风格。还是把省略掉的介词“对于”保留了吧,说“此时此地,对于我们”,这样,比较稳妥,又还好维持这人、时、地三点的平衡,承上接下,都有这种需要。

143.在“塞外草衰,胡笳互动”之后应该加上一个同“威胁”在文法成分上地位相当而又意义相类的名词,把所引古文句子从独当一面(相对待的另一面是“秋的威胁”)降到形容词子句adjective clause的地位。用句子充作名词用,总有些冒险不是?倘使这样一改,也可以加强其意义的明显。

144.用“……胡笳互动的情景”。

145.意义不能和威胁相对称。

146.用“……胡笳互动的感触”。

147.越发不对,因为感触是就人说的,这里的句主却不是人(我们)而是“秋的威胁”。选择这两个字,应从威胁着想。

148.“光景”怎样?

149.比“情景”似乎好一些,“情景”还是从我们人看的,“光景”直是从威胁本身说。但可惜意义还不够对称,语气的严重也还不够。

150.“风味”当然不对,太轻松了;“景况”和“光景”差不多,只有不如“光景”。

151.“成分”怎样?

152.用“气氛”,《左传》上有“楚氛甚恶”。

153.“气氛”不如“围氛”。“气”字软弱,不如“围”字能给我们引起围城、包围、围攻、围困一类的联想。也可以说“氛围”,但是不如说“围氛”。

154.好个“围”字,“孤岛”的“岛”字不是从“围”字想出来的!

155.要谈力量足,似乎还有一个“势派”可用。

156.“势派”同“威胁”可以说是一鼻孔出气的了,在意义对称上该算第一。

157.论泼辣当然“势派”强,论典雅却不及“围氛”。这里的取舍真不容易下手。——或者暂时先用“围氛”,等将来全文一齐写好,再参酌了整个的风格,看是舍泼辣还是取泼辣吧。

158.“轻微”下应该加个“些”字。

159.“该不比什么来得轻微些”,这“些”字怕有问题。在肯定的语气里,说“重些”“轻些”,自然是平稳的,可是在像这句的否定的语气里,能说“不重些”“不轻些”吗?这类问题,从现有的国语文法书里大概还不容易找到解答,要向口头语里去印证,就要先多搜集材料,才能经过观察,加以判断。在我们能得到满意的解答之前,还是不要这样地使用“些”字吧,因为这不免是一种冒险。

160.“轻微”不如“轻松”,尤其在采用“围氛”的情形下。“松”字和“围”字显得特别有照应。

辛壬二 “此时,此地,对于我们,秋的威胁正该不比‘塞外草衰,胡笳互动’的围氛来得轻松吧。”

161.癸一句是解释辛壬合句的。仿佛生怕有人怀疑说上海哪来的衰草和胡笳呢,先来替他打破疑团。这解释是不是多费唇舌?

162.这种解释,对于一首诗,我想,是多余的,因为诗须要有含蓄,留点给人家自疑自想正是诗人惯弄的玄虚。我们现在却在写散文,散文和诗的分别,一部分总该正在这种场合。这竟是不能不交代明白的。

163.不过,癸一句不免拖泥带水。我们不该忘却这只是一种交代,可并不是正文的要旨。不但如此,且不是正文要旨的交代,仅仅是题前衬文的交代。交代不明白固然也未免有缺点:可是倘使交代得喧宾夺了主,却更是重大的缺点呢。

164.即算这“交代明白”和“含蓄”是散文和诗的一部分分别所在,用诗的特色掺入到散文里来,也不是违反什么写作法则的事。第一段就这样结束,正是有余不尽,后路宽宏。

165.癸一句的要不要保留是一个问题,能不能改成理想的形式这问题在习作观点上更属重要而有趣味。所以不问保留不保留,总不应放弃试改。

癸二 “这里虽不是塞外,我们该不会不忍受那种荒凉和悲凉的。”

166.这不但是一个仅属交代口气的句子,而且也明白地点出题面的“凉”字。把“凉”字分析成“荒凉”“悲凉”也还适当的,只是,下面一段还得继续分析下去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