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1840—1912年)

一、清末(1840—1912年)

明清时期,茶马古道不断发展,滇茶藏销茶一方面经丽江由阿墩子(今德钦)进西藏或经永宁、木里进入西康。但在茶引制度下,销量一直不大。杜文秀起义(1856年)后年销量不足10吨,相较于藏区年需求量6500~7500吨相差甚远。19世纪70年代销量更是降至谷底。到了清末,滇茶除去销往省内,一部分上品茶销往四川,一部分销往海外。光绪十五年(1889年)设立蒙自关,沿红河销往海外,由于走私的关系,其最高时销量150吨,在同期华茶销量中占比并不大。

西双版纳在清代中期普洱茶年产量最多达8万担(合400万千克)。这段历史时期江外六大古茶山所产的普洱茶贸易主要是通过临江县(勐海勐往布朗族乡)在思茅的糯扎渡过澜沧江,运达普洱,在普洱集散转销到各地。那时,普洱是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一个仅有贡品往来的土邦)的边境城市,进入车里的路是从景东经镇沅到普洱。普洱既是府治,管理着西双版纳,又是贸易重镇,是交易普洱茶的重要市场,故普遍认为“普洱茶”是以集散地命名,并被后世所普遍接受。由于普洱茶贸易的发展,以倚邦为中心、慢撒(今易武)、蛮砖、攸乐(今基诺)、莽枝、革登等古六大茶山茶叶远销国内外,此外,在西双版纳还有南糯、勐宋、贺开、布朗山、巴达等地的茶山,普洱有景迈、景东、景谷、镇沅等地的茶山,临沧有双江、凤庆、云县等地的茶山,这些澜沧江下游西岸沿澜沧江的广大区域都成为历史上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和近代普洱茶贸易的重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