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戏与茶楼

一、茶戏与茶楼

茶与戏曲的结缘,最初是从茶坊(也称作茶楼、茶肆)开始的。

“茶楼,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坊,本非以茶汤为正,但将此为由,多下茶钱也。”

——宋人耐得翁《都城纪胜》

至迟在宋代,一些茶坊就成为以品茗为引子,以戏曲欣赏或自娱自乐为主体的文化娱乐场所。当时的茶坊形形色色,其中,就有一种以饮茶为由,招揽都人子弟习学戏曲、乐器,以多赚茶钱的“人情茶坊”。

图3-5 老舍茶馆

明清时期,在“茶楼”或者“茶园”进行戏剧演出已经成为很普遍的事。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由茶馆支付。也就是说,这些茶馆的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清代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均是此类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

查家茶楼是北京有文字记载可考的最早的营业性茶楼,位于繁华的前门外。原为明末大盐商查氏的私人花园。清康熙年间改为茶园对外营业,初名查家茶楼、查家楼,后改称广和茶楼。康熙曾到此看过戏,并赐台联:“日月灯,江海油,风雷鼓板,天地间一番戏场;尧舜旦,文武末,莽操丑净,古今来许多角色。”查家茶楼中的座位,大都为长桌长凳,且两两相对,客人们比肩而坐,便于品茗。以此茶楼当年的布局来诠释旧时茶与戏的关系,这可算是绝好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