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912—1949年)
民国十二年(1923年)佛海县(今勐海)南糯山设立了云南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民国十四年(1925年)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以竹箬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
民国时期茶引制废除,但由于战乱和疾病,茶农外逃,普洱茶产业发展受到重创。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满山茶树头光光,茶农茶工泪汪汪,两手空空无出路,卖儿鬻女去逃荒。”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对普洱茶产业带来的影响。老牌茶区易武等地“因技术不求改善,制法守旧”,加上瘟疫流行,茶农大量外逃,“以至产量锐减,销场日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普洱茶的年产量已经由历史上最高的两万多担下降到一两千担。
直到20世纪30、40年代,云南茶叶加工业开始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根据《续云南通志长编》《云南经济统计资料》和《云南经济》等的记述,当时云南省共三十余县产茶,由于新茶区的大量涌现,最高年(1937年)产茶9750吨。
1938年,复兴茶厂(昆明茶厂)创立。同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派遣冯绍裘、范和钧等调查云南茶叶产销情况。1939年,范和钧在佛海(今勐海)筹建佛海茶厂(今勐海茶厂),并引进建厂设备和制茶机械,大力发展茶叶加工。西双版纳州文史资料第四册编录了范和钧《创办佛海茶厂的回忆》一文,写明了当时的紧茶发酵方法,对发酵天数、发酵温度都做了详细介绍,与今天的微生物固态发酵不同,当时的发酵过程是在布袋内进行。另据云南省档案馆存有的佛海茶厂资料记载,1941年佛海茶厂的厂房布局中有发酵室一间,面积18平方米,红砖墙,洋瓦顶。李拂一先生1939年写的文章《佛海茶业概况》(《勐海县文史资料》第一集99~100页)也详细写明了当时的茶叶制法。1941年,康藏茶厂成立(下关茶厂前身),抗日战争后到建国前,康藏茶厂及下关各商号每年都大量收购毛茶经过精制加工,除在当地销售外,还销往国内的西藏、西昌、昆明、重庆、武汉和上海等地,远销缅甸、印度、新加坡等国家。
Tab.1-2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