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史稿》简介
《中国佛学史稿》这本书是由.梁启超著创作的,《中国佛学史稿》共有137章节
1
前言
梁启超的著作数量多,方面广,为他编写的《文集》、《全集》也不胜枚举。他的最早的结集是1902年何擎一编的《饮冰室文集》,而搜集最多的则是1932年林志钧编的《饮...
2
上卷 中国佛学史论
...
3
印度史迹与佛教之关系
无论若何高邃之宗教,要之皆人类社会之产物也。既为社会产物,故一方面能影响社会,一方面又恒受社会之影响,此事理之无可逃避者。佛教有二千余年之历史,有东西数十国之地...
4
注 释(以下注一至注十二为梁启超原注):
(注一)当时最有力之耆那教——即尼犍子,其教祖与摩竭陀王室有血统关系,久为该王族所归依,事见《阿阇兰伽经》及《劫波经》。 王舍城之竹林精舍,本尼乾子教徒所居,频...
5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
...
6
一
佛法初入中国,相传起于东汉明帝时。正史中纪载较详者,为《魏书·释老志》,其文如下: 汉武……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哀...
7
二
佛法确立,实自东晋。吾于叙述以前,先提出两问题。第一,佛法何故能行于中国,且至东晋而始盛耶?第二,中国何故独尊大乘,且能创立“中国的佛教”耶?此第二题,当于第六...
8
三
东晋后,佛法大昌,其受帝王及士大夫弘法之赐者不少。其在北朝,则苻坚敬礼道安,其秘书郎赵正尤崇三宝,集诸僧广译经论。姚兴时,鸠摩罗什入关,大承礼待,在逍遥园设立译...
9
四
从中国佛学史大量观察,可中分为二期:一曰输入期,两晋、南北朝是也;二曰建设期,隋唐是也。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
10
五
唐以后殆无佛学。唐以后何故无佛学耶?其内部之原因,则禅宗盛行,诸派俱绝,踞座棒喝之人,吾辈实无标准以测其深浅。其外部之原因,则儒者方剽窃佛理,自立门户,国中上驷...
11
注 释
(注一)《高僧传·佛图澄传》:“石勒问澄:佛道有何灵验?澄知勒不达深理,正可以道术为征。即取应器盛水,烧香咒之,须臾生青莲花。……”《续高僧传·菩提流支传》:“...
12
附录:佛教大事表
(表例) 一、表至唐末而止,以后无大事也。 二、年代用西历,省混杂,便省览,惟诸帝纪元,仍附注于下。 三、年代不能确考者,下附疑号(?)。 二四七 (吴赤乌十)...
13
中国佛学兴衰之沿革说略修改稿
佛教萌芽,实先遵海以入南部,其迹甚明。然自三国迄东晋中叶,海通故实[3],忽更寂寥。是否当时海运情况有所变动,吾尚未搜得相当之史料。惟有两现象当注意者:其一,时...
14
注 释
(注一)月氏之“氏”,读如“支”,故亦称“月支”,其实本“氐”字也。月氏乃译义而非译音,我族盖认为氐族之一,其冠以月名者,示别于氐,犹言阴戎、骊戎耳。月氏种属,...
15
千五百年前之中国留学生
我国文化,夙以保守的单调的闻于天下,非民性实然,环境限之也。西方埃及、希腊、小亚细亚为文化三大发源地,有地中海以为之介,遂得于数千年前交相师资,摩荡而日进。我东...
16
注 释
(注一)(注二)《求法高僧传》卷上云:“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循殑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伽钵娜寺。去此寺不远,有一故寺,但有砖基,厥号支那寺。相传是室利笈多大王为支...
17
中国古代之翻译事业
...
18
一、佛教输入以前之古代翻译文学
翻译有二:一、以今翻古,二、以内翻外。以今翻古者,在言文一致时代,最感其必要,盖语言易世而必变[2],则古书非翻不能读也。求诸先籍,则有《史记》之译《尚书》,今...
19
二、佛典翻译界之代表人物
汉哀帝元寿元年(西纪前二年),博士弟子秦景宪从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见《三国志》裴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中国人知有佛典自此始,顾未有译本也。现在藏中佛...
20
三、翻译所据原本及译场组织
今日所谓翻译者,其必先有一外国语之原本,执而读之,易以华言。吾侪习于此等观念,以为佛典之翻译,自始即应尔尔。其实不然,初期所译,率无原本,但凭译人背诵而已。此非...
21
四、翻译文体之讨论
翻译文体之问题,则直译、意译之得失,实为焦点。其在启蒙时代,语义两未娴洽,依文转写而已。若此者,吾名之为未熟的直译。稍进,则顺俗晓畅,以期弘通,而于原文是否吻合...
22
五、译事进步之影
欲察译学之进步,莫如将同本异译之书为比较的研究。吾今选出一书为标准,即《大般若经》之第四分,前代通称《小品般若》者是也。此书前后所译凡九本,五存四佚,今将现存五...
23
六、翻译文学之影响于一般文学
凡一民族之文化,其容纳性愈富者,其增展力愈强,此定理也。我民族对于外来文化之容纳性,惟佛学输入时代最能发挥。故不惟思想界生莫大之变化,即文学界亦然,其显绩可得而...
24
佛典之翻译
...
25
一
佛教为外来之学,其托命在翻译,自然之数也。自晚汉迄中唐,凡七百年间,赓续盛弘斯业。宋元以降,则补苴而已。据唐代《开元释教录》所述,其译人及经典之数如下表: 然此...
26
二
佛典翻译,可略分为三期。自东汉至西晋,则第一期也。僧徒记述译事,每推本于摄摩腾、竺法兰,谓今所传《四十二章经》,实中国最古之佛典。据其所说,则腾等于汉明帝永平十...
27
三
东晋、南北朝为译经事业之第二期。就中更可分前后期:东晋、二秦,其前期也;刘宋、元魏迄隋,其后期也。 第二期之前朝,罗什、佛驮、耶舍、无谶接踵东来,法显、法勇(昙...
28
四
南北朝迄隋,为第二期之后期。在前期中,经典教义未备,故学者之精力,全费之于翻译输入,若人之营食事也。及入本期,则要籍既已略具,学者务研索而会通之,若食后消化以自...
29
五
前节所论列,以译人为主,读之可知各时代进步之大概。今更将各经典分类考其传译源流,俾学者知一学科之成立发达,正非易易也。 一、《华严经》 《华严》最初输入者,则《...
30
六
综上所论列,则知佛典翻译事业,实积数百年不断的进化,千数百人继续的努力,始能有此成绩。迹其迁变,略得言焉。印土僧徒,夙贵呗诵,所治经典,类能暗记,最初迻译,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