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识论之史的发展与《起信》思相
六识与八识 关于心识之分类,自小乘诸部多数之经论起,以迄《般若》、《法华》、《涅槃》、《大智度》等大乘之诸经论,皆唯说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而于他识更无所言。至《深密》、《楞伽》、《密严》、《佛地》等经,《摄大乘》、《辨中边》等论,始立八识。此八识说者,盖北印度系所产物,西历四、五世纪始成立者也。虽然,其起原抑甚古。盖仅说六识,则当极睡眠或闷绝之时,六识皆不起,彼时有情之心识,岂非中断?业之相续、果报之相续何由得行?然则六识之上必应有一物焉为其相续不断之体。此问题,虽小乘诸师亦有见及此,故各部派中试立种种异名:如根本识,如穷生死阴,如果报识,如有分识,如细意识,如一味蕴等。(注二十)八识说即从此等发展来,目此根本细意识为第八识,而名之曰阿赖耶识。阿赖耶之名,据《摄大乘论》卷二谓《增一阿含》中已有之(但今译本无彼文)。然意义不大明了,或是昔时外道指为自我本体之一术语。故初期佛教徒论法相者,对于“何为阿赖耶”之一问题,颇费索解。一切有部诸师,或以之当“五取蕴”,或指为“萨迦耶见”,所说非一。至无著派之大乘教义起,始用为第八根本识之定名,谓此乃如来甚深微妙之义,非声闻辈所能解。此赖耶识说成立之次第也。
阿赖耶与如来藏 阿赖耶本含有我爱执藏等义。今既指为诸识之根本,且为业相续、果报相续之主体,则其性质与所谓佛性如来藏者,可谓酷相似。于是如来藏与阿赖耶比较论起。两者之为同为异以及心识之如何分类,成为一极复杂之问题。
西纪四四三年刘宋之求那跋陀罗所译四卷本《楞伽》中,有论如来藏及阿赖耶语,佛典中说此两名词之关系者,当以此经为最古。此经区分心识有广略二说。卷一云:“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卷四云:“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藏识,心意,意识,及五识身。”两文合参,则知略说三识中之真识,即指第八之阿赖耶(藏识),经盖认此识为即真常净识。且云“如来藏名藏识”,是明认如来藏与阿赖耶为同物也。其后西纪五一三年后魏菩提流支所译十卷本《楞伽经》中,其第七卷亦云:“阿赖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又云:“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此论与四卷本正同,谓如来藏与阿赖耶同物。虽然,其下文又云:“如来藏识不在阿赖耶识中。是其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又云:“离阿赖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赖耶识有生有灭。”此则与前文及四卷本之文矛盾,明认如来藏与阿赖耶非同物。所以然者,如来藏说起于南印,阿赖耶说起于北印,其渊源本自不同。《楞伽》之作者,欲调和两派而未成熟,故无意中便露矛盾也。
如来藏思想,自《涅槃》、《胜鬘》等经输入以来,与真如佛身说相应和,久已深入人心。及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真谛等次第传译无著、世亲一派学说,以阿赖耶思想为中心,于是阿赖耶本质何如,与如来藏为同为异,遂成为南北朝时代佛学界诤论之焦点。智《法华玄义》卷五云:
若地人明(谓地论派人所说):“阿梨耶是真常净识。”摄大乘人云(谓摄论派人所说):“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亦名无没识。九识乃名净识。”互诤。
吉藏《中论疏》卷七云:
旧地论师以七识为虚妄,八识为真实。摄大乘师以八识为妄,九识为真实。又云:八识有二义,一妄二真。有解性义是真,有果报义是妄用。
湛然《法华玄义释签》卷九上云:
陈、梁以前,弘地论师,二处不同:相州北道,计阿梨耶以为依持;相州南道,计于真如以为依持。此二论师俱禀天亲,而所计各异,同于水火。加复摄大乘兴,亦计梨耶以助北道。又摄大乘前后二译,亦如地论,二计不同。旧译即立庵摩罗识,唐三藏但立第八。
读此诸文,可见当时地、摄两宗对于此问题诤论极烈。而且地论派中复分南北,摄论派中复分新旧,真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概。今请略述其历史及其诌辩之内容,然后《起信论》思想之位置乃可得而明也。
地摄两派关于心识论之争辩 地论派者,自后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译《十地论》后,学者诵习此论,因以得名。以《华严》、《楞伽》(四卷本)等经,《十地》、《金刚仙》等论,为其所宗。此派以阿赖耶为真常净识,慧远《大乘义章》卷三云:“阿梨耶有藏识、圣识、第一义识、净识、真识、真如识、家识、本识,八名”《十地论义记》卷三云:“阿梨耶此翻无没识。此是第八如来藏心。虽随缘流转,体不失灭,故云无没。”此正宗四卷《楞伽》以赖耶即如来藏之说也。彼辈又呼赖耶为佛性,名曰佛性识。故《金刚仙论》卷五有“第八佛性识”之语。《大乘义章》卷一云:“佛因自体,名为佛性,谓真识之心。”吉藏《法华玄论》卷二云:“先代地论师,以第八识为佛性。自性清净故,亦名性净涅槃。”慧影《大智度论疏》卷十四云:“佛性之义,依于能照。即是阿赖耶识。”慧思《随自意三昧》云:“藏识湛然不变,西国云阿梨耶识,此土名为佛性,亦名自性清净藏,亦名如不藏。”此种“赖耶即佛性”、“赖耶即如来藏”之说。源出于南印派,而盛行于我国之北朝,即所谓地论师派也。
其后地论分南道北道二派。北道祖菩提流支及道宠,南道祖勒那摩提及慧光。两派所诤,在阿赖耶与真如之异同问题。北派为地论正统,认赖耶纯与如来藏同体,为一切法之所依持,此外别无根本实体。南派别立真如,以为一切之所依持,盖隐然认赖耶与如来藏为别物矣。(注二十一)
摄论宗即自真谛译《摄大乘论》后,传诸其徒法泰等,遂成一宗,当时谓之新教。以《摄大乘》、《决定藏》、《唯识》诸论为其所依。其说心识,与地论宗大异。彼辈诃斥阿赖耶谓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而别立第九之庵摩罗识为真常净识。《决定藏论》卷上云:“断阿罗耶识即转凡夫性。舍凡夫法故,阿罗耶识灭。此识灭故,一切烦恼灭。”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云:
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如九识品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唯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第八阿梨耶。……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
地、摄两宗虽同祖无著、世亲,然创立摄宗之真谛,绍述纯粹之北印学风,壁垒峻严,重分析以分析。故于八识之上复立第九;认阿赖耶为妄识,与如来藏明示区别。菩提流支等布南印教义于吾国之北,真谛布北印教义于吾国之南,可称学界一佳话。而在印度调和久未成熟之学说,乃不得不有待于中国人。此则《大乘起信论》出世之时也。
《起信论》之心识说《起信论》对于心识作何分析,作何融令耶?彼依一心法开二种门。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此文解释三大中之“体大”,此真如纯为“超阿赖耶的”,立之以为一切法之所依持,如南道地师所说。此真如分离言、依言两段说明;离言真如为“绝对真如”;依言真如说其能显之功用与自具之性功德,是为“相对真如”,亦即如来藏。心生灭门释“相用二大”。其发端最重要之语即: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
此文骤读之,若全依《楞伽》,其实不然。四卷本《楞伽》云:“如来藏名识藏。”又云:“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注二十二)如此,则如来藏与阿赖耶是一。中卷《楞伽》云:“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如此,则如来藏与阿赖耶是异。《起信论》之意,以谓:“依此不生不灭自性清净之如来藏,法尔能有无明七识生灭之相。而此不生不灭自性与彼生灭相之总和,即为阿赖耶识。”不生不灭,真体也;生灭,妄相也。自《楞伽》以迄地、摄两宗,皆以真、妄二元对待,校其一异。《起信》则建设真、妄同体浑然一识之一元观,故曰“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然则不生不灭何以能与生灭和合耶?论中尝举水波之喻以示其关系。(注二十三)文曰:
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自性清净心”,不生不灭者也,喻如水。“无明”,生灭者也,喻如风。七识相续之相,喻如波。“水相风相,不相舍离”,故非异;“而水非动性”,故非一。此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之所以可能,而真妄合体之一元观所由成立也。此义既立,而积年诤论之如来藏与阿赖耶同异问题,可以解决。质而言之,则如来藏为阿赖耶构成之主要素;而阿赖耶尚藉他要素乃能构成。故亦可云如来藏与阿赖耶非一非异也。
阿赖耶识之本体既已说明,则此识为真为妄之争,自可以迎刃而解。《起信论》对此问题,立觉、不觉二义。文云:
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从觉方面说,则此阿赖耶识即是如来等法身。此地论师所以指此识为真常净识,为佛性也。论又云:
所言不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一者无明业相。……二者能见相。……三者境界相。……
从不觉方面说,则此阿赖耶识为三细六粗一切恶见之母。此摄论师所以指为妄识、为无明随眠之识也,然则此极端矛盾之觉、不觉两义,何由能具于一识中耶?论之言曰:
念无自相,不离本觉。譬如迷人,依方故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此言阿赖耶亦觉亦不觉,自其觉的功用言之则为真,自其不觉的功用言之则为妄。而觉、不觉实有互不可离之关系,则阿赖耶谓之真也可,谓可妄也亦可。论主以此折衷地、摄积两宗之说,两积年阿赖耶真妄问题之聚讼可以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