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与“五百结集”
阿含亦作“阿笈摩”,亦作“阿含暮”。译言“法归”,谓万法所归趣也(《长阿含经序》);亦言“无比法”,谓法之最上者也(《翻译名义集》四);亦言“教”,亦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一切经音义》二十四)本为佛经总名(吉藏《法华论疏》云,“阿含”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涅槃》称“方等阿含”,此即大也),今但以施诸小乘焉。
吾研究佛经成立之历史,拟拈出四个观念以为前提。
一、凡佛经皆非佛在世时所有,无论何乘何部之经,皆佛灭后佛徒所追述。其最初出者在佛灭后数月间,其最晚出者在佛灭五百年以后。
二、佛经之追述,有由团体公开结集者,有由个人私著者。前者成立之历史可以确考,后者无从确考。
三、佛经有用单行本形式者,有用丛书形式者,现存之十数部大经,皆丛书也。而此种丛书,性质复分为二:有在一时代编纂完成者,有历若干年增补附益而始完成者。
四、凡佛经最初皆无写本,惟恃暗诵。写本殆起于佛灭数百年后,随教所被,各以其国土之语写焉。质言之,则凡佛经皆翻译文学也。
四《阿含》者,则佛灭后第四个月,由团体公开结集一时编纂完成之四种丛书,历若干年后,始用数种文字先后写出者也。此次结集,即历史上最有名之“五百结集”。其情节具见于《四分律藏》(卷五十四)、《弥沙塞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善见律》(卷一)等书,今杂采略述如下:
佛以二月十五日平旦,在俱尸那入灭。时大弟子大迦叶方在叶波国,闻变而归,既葬佛后,默自思惟,宜集法藏,使正法住世,利益众生。乃请阿阇世王为檀越,于王舍城外之毕波罗窟(亦名七叶岩),以六月二十七日开始结集,参与斯会者五百人。迦叶为上首,先命优婆离结集毗尼(Vinaya,亦作毗奈耶),此云律藏,所集者则今之《八十诵律》是也(Dasadhya-Vinaya);次命阿难结集修多罗(sutra,亦作素怛缆),此云经藏,亦云法藏,所集者则此诸《阿含》是也。
阿难,佛之从弟,为佛侍者二十五年,佛尝称其多闻第一,殆记性最强之人也。故结集经藏之大任,众以属之。结集时用极庄重之仪式,极复杂之程序,以求征信。阿难登高座,手捉象牙装扇,迦叶问:“法藏中《梵网经》何处说耶?”(案:即今《长阿含》中之《梵动经》,非单行本之大乘《梵网戒经》也。)阿难答:“王舍城、那兰驮二国中间王庵罗絺屋中说。”“因谁而起?”“因修悲夜波利婆阇迦及婆罗门陀多二人而起。”如是问答本起因缘后,阿难乃诵出佛所说。首唱言“如是我闻”。诵已,五百罗汉印可之,如是次第诵他经,一切诵已,遂泐为定本。此《阿含》之由来也。
何故将《阿含》结集为四耶?《增一》(卷一)《序品》云:“时阿难说经无量,谁能备具为一聚?……或有一法义亦深,难持难诵不可忆。我今当集此法义,一一相从不失绪。”据此,则似阿难既将诸经诵出后,虑其散漫难记忆,于是谋集为“一聚”,以丛书的格式总持之。《序品》又云:“契经今当分四段,先名《增一》,二名《中》,三名曰《长》多璎珞,《杂》经在后为四分。”此论四种次序。《分别功德论》(卷上)释之云:“分四段者,文义混杂,宜当以事理相从,大小相次。……以一为本,次至十,一、二、三,随事增上,故名《增一》。《中》者,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事处中适也。《长》者,说久远事,历劫不绝。《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喜[善]令人忘。”《弥沙塞五分律》云:“迦叶问一切《修多罗》已。僧中唱言,此是长经,今集为一部,名《长阿含》;此是不长不短,今集为一部,名《中阿含》;此是为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此是从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为一部,名《增一阿含》。”据此,是四部分类命名之意,不过因文字之长短,略为区分,无甚义例。《法华玄义》(卷十)云:“《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义;《杂》,明诸禅定;《长》,破外道。”此说不免杜撰。四《阿含》虽云将诸经加以组织,然此种论理的分类法,似尚非当时所有,以今译本细按之,亦不能谓某种专明某义也。
数何以限于四?或言仿四吠陀,此殆近之。但据《善见律》,则尚有《屈陀迦阿含》一种,是不止四矣。今锡兰岛所传巴利文(pali)《阿含》,确有五部,其第五部正名《屈陀迦》。然不过将四《含》之文摘要分类编辑(橘惠胜《印度佛教思想史》一二七页),恐非原本。吾窃疑此《屈陀迦》与大乘经典有关系,语在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