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翻译界之代表人物

二、佛典翻译界之代表人物

汉哀帝元寿元年(西纪前二年),博士弟子秦景宪从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见《三国志》裴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中国人知有佛典自此始,顾未有译本也。现在藏中佛经,号称最初译出者,为《四十二章经》。然此经纯为晋人伪作,滋不足信。(拙著《中国佛教史》别有考证)故论译业者,当以后汉桓、灵时代托始,东晋、南北朝、隋、唐称极盛,宋、元虽稍有赓续,但微末不足道矣。据元代《法宝勘同总录》所述历代译人及所译经卷之数,如下:

img

右[上]表乃总括前后大小译业略举其概。其实译业之中坚时代,仅自晚汉迄盛唐约六百年间,其译界代表的人物如左[下]:

1.安世高 安息人。后汉桓帝初,至洛阳。译《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九部。(《长房录》著录百七十六部,大半伪托。)

2.支娄迦谶 月支人。后汉灵帝光和、中平间,译出《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等十四部。(《长房录》著录二十一部。)

右[上]两人实译业开山之祖,但所译皆小品,每部罕有过三卷者。同时复有竺佛朔(天竺人)、安玄(安息人)、支曜(月支人)、康孟祥、康巨(俱康居人)并有所译述。而本国人任笔受者,则孟福、张莲(俱洛阳人)、严佛调(临淮人)最著。

3.支谦 月支人。支谶再传弟子。汉献帝末,避乱入吴,江南译业自谦始。所译有《维摩诘》、《大般泥洹》等四十九经。

4.竺法护 其先月支人,世居敦煌。西晋武帝时,发愿求经,度葱岭,历诸国。通外国语言文字三十六种,大赍梵经还,沿路传译。所译有《光赞般若》、《新道行》、《渐备一切智》、《正法华》等二百十部(中有伪托)。梁《高僧传》云:“经法所以广流中华,护之力也。”其追随笔受者,有聂承远、聂道真、陈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而聂氏父子通梵文,护卒后,道真续译不少。

5.释道安 俗姓卫,常山人。安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虽未尝自有所译述,然苻秦时代之译业,实由彼主持。苻坚之迎鸠摩罗什,由安建议;四《阿含》、《阿毗昙》之创译,由安组织;翻译文体,由安厘正。故安实译界之大恩人也。其在安系统之下与译业有直接关系者,其人如下:

赵文业 名正,济阴人。仕苻坚为校书郎,苻秦一代译业,皆文业与道安共主持之。晚年出家,名道整,偕法显而游,没于印度。

僧伽跋澄 罽宾人。受道安等之请,译《阿毗昙毗婆沙》。

昙摩难提 兜佉勒人。受道安等之请,译《增一阿含》、《中阿含》、《毗昙心》、《三法度》等凡百六卷。

僧伽提婆 罽宾人。受道安等之请,助译二《阿含》及《毗婆沙》等。后南渡,入庐山,受慧远之请,校正前译。今本《中阿含》,则提婆与僧伽罗叉所再治也。

竺佛念 凉州人。道安等所组织之译业,跋澄、难提、提婆等所口诵者,皆佛念为之笔受。鸠摩罗什之译业,念亦参预。《高僧传》云:“自世高、支谦以后,莫逾于念。自苻、姚二代,为译人之宗。”诸经出念手笔者,殆逾六百卷矣。同时有法和、惠嵩、慧持者,亦参斯业。

6.鸠摩罗什 其父天竺人,其母龟兹王之妹。什生于龟兹,九岁随母历游印度,遍礼各师,年十二已为沙勒国师。道安闻其名,劝苻坚迎之。坚遣吕光灭龟兹,挟什归。未至,而坚已亡,光挟什滞凉州。至姚秦弘始三年,姚兴讨光,灭后凉,迎什至长安,备极敬礼。什以弘始三年至十一年,凡八年间,译书逾三百卷。经部之《放光般若》、《妙法莲华》、《大集》、《维摩诘》,论部之《中》、《百》、《十二门》、《大智度》,皆成于其手。龙树派之大乘教义,盛弘于中国,什之力也。其门下数千人,最著者僧肇、僧睿、道生、道融,时号四圣,皆参译事。

佛陀耶舍 罽宾人,罗什之师。什译《十住经》(即《华严·十定品》之别译),特迎耶舍来华,共相征决,辞理方定。

弗若多罗、昙摩流支、卑摩罗叉 多罗、罗叉,皆罽宾人。流支,西域人。多罗以弘始六年,诵出《十诵律》,罗什司译,未成而多罗逝。翌年,流支至关中,乃与什共续成之。后罗叉来游,在寿春补译最后一诵。律藏之弘,赖三人也。

7.觉贤 梵名佛陀[驮]跋陀罗,迦维罗卫人,释尊同族之苗裔也。释智严游印度,礼请东来。以姚秦中至长安,罗什极敬礼之。既而,为什门诸人所排摈,飘然南下。宋武帝礼供,止金陵之道场寺。初,支法领得《华严》梵本于于阗,又无译者。义熙十四年请觉贤与法业、慧义、慧严等共译之。华严开宗,滥觞于此。贤所译经论十五部百十有七卷,其在译界之价值,与罗什埒。

8.法显 俗姓龚,平阳武阳人。以晋隆安三年(西三九九),游印度求经典,义熙十二年归。凡在印十五年,所历三十余国。著有《佛国记》,今存藏中。治印度学者,视为最古之宝典。(欧人有译本及注释)在印土得《摩诃僧祇律》、《杂阿含》、《方等泥洹》诸梵本。《僧祇律》由觉贤译出,《杂阿含》由求那跋陀罗译出,显自译《方等泥恒》。自显之归,西行求法之风大开。其著者有法勇(即昙无竭)、智严、宝云、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僧绍(此七人皆与法显同行者)、智猛、道普、道泰、惠生、智周等,中印交通,斯为极盛。

9.昙无忏[谶] 中天竺人。北凉沮渠蒙逊时,至姑臧。以玄始中译《大般涅槃经》,《涅槃》输入始此。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金光明》等经,复六十余万言。

10.真谛 梵名拘那罗陀,西天竺优禅尼国人。以梁武帝大同十二年,由海路到中国。陈文帝天嘉、光太[大]间,译出《摄大乘论》、《唯识论》、《俱舍论》等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大乘起信论》旧题真谛译,近来学界发生疑问,拙著《中国佛教史》别有考证。)无著、世亲派之大乘教义传入中国,自谛始也。

与真谛相先后者,有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昙摩流支,佛陀扇多、般若流支,皆在北朝盛弘经论。而般若流支亦宗《唯识》,与谛相应。

11.释彦琮 俗姓李,赵郡人。湛深梵文。隋开皇间,总持译事。时梵僧阇那崛多、达摩笈多等所译经典,多由琮鉴定。琮著《众经目录》、《西域传》等,义例谨严。对于翻译文体,著论甚详。

12.玄奘三藏 俗姓陈,洛州人。唐太宗贞观二年,冒禁出游印度,十九年归,凡在外十七年。从彼土大师戒贤受学,邃达法相。归而献身从事翻译,十九年间(西六四五—六六三)所译经论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其最浩瀚者,如《大般若经》之六百卷,《大毗婆沙》之二百卷,《瑜伽师地论》之一百卷,《顺正理论》之八十卷,《俱舍论》之三十卷,自余名著,具见录中。以一人而述作之富若此,中外古今,恐未有如奘比也。事迹具详《慈恩传》中,今不备述。

13.实叉难陀 于阗人。以唐武后证圣间,重译《华严经》,今八十卷本是也。又重译《大乘起信论》等。

菩提流志 南印度人。与难陀同译《华严》,又补成《大宝积经》足本。

14.义净三藏 俗姓张,范阳人。以唐咸亨二年出游印度,历三十七年乃归。归后专事翻译,所译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律部之书,至净乃备;密宗教义,自净始传。

15.不空 北天竺人。幼入中国,师事金刚智,专精密藏。以唐开元、天宝间游印度,归而专译密宗书一百二十余卷。

晚唐以后,印土佛教渐就衰落,邦人士西游绝迹,译事无复足凿数。宋代虽有法天、法护、施护、天息灾等数人,稍有译本,皆补苴而已。自汉迄唐,六百余年间,大师辈出。右[上]所述者,仅举其尤异,然斯业进化之迹,历历可见也。要而论之,可分三期:

第一 外国人主译期。

第二 中外人共译期。

第三 本国人主译期。

宋赞宁《高僧传》〈卷〉三集论之云:“初则梵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碗配世间,摆名三昧。咫尺千里,觌面难通。……”此为第一期之情状。安世高、支娄迦谶等,实其代表。此期中之翻译,全为私人事业。译师来自西域,汉语既不甚了解,笔受之人,语学与教理,两皆未娴,讹谬浅薄,在所不免。又云:“次则彼晓汉谈,我知梵说,十得八九,时有差违。……”此为第二期之情状。鸠摩罗什、觉贤、真谛等实其代表。口宣者已能习汉言,笔述者且深通佛理,故邃典妙文,次第布现。然业有待于合作,义每隔于一尘。又云:“后则猛、显亲往,奘、空两通。器请师子之膏,鹅得水中之乳。……印印皆同,声声不别。”此为第三期之情状。玄奘、义净等实其代表。我邦硕学,久留彼都,学既邃精,辩复无碍,操觚振铎,无复间然。斯译学进化之极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