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身论之史的发展与《起信》思想
本体与佛身 宇宙之本体何耶?此为形而上学实在论方面之主题。此问题佛在世时,盖所罕言。弟子及外人有问及者,佛往往斥为戏论,如《阿含》中《箭喻经》所说是其例也。佛何故罕言此问题耶?其一,佛本为实行的宗教家,非与人诤哲学,故对于此问题无取词费。其二,本体体性,当由自证,非声言所能诠说,故引而不发以待学者之自得。佛常说:“于现法中,以身作证。”故佛自身之人格,即为此圆满实在性之体现者,诸弟子亲炙佛,即跃然若与此性相接,更无取为言辞上之讨论。原始佛教对于此问题不甚厝意者以此。然亦正以此故,惹起后来佛学界无数问题。
后此佛学界之实在论,质言之,则佛身——或佛性论也。佛身论何自始耶?佛灭度后,所谓“人格的体观者”已不可得见。佛教徒乃倡为“肉身虽逝,法身常存”之说以自慰藉。其关于法身之解释则有种种:或以佛所得之三十七道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之诸功德为法身;或以无去无来之无为实相的法体为法身;或以遍满虚空光照十方之说法声音为法身。大小乘家,其说不一。凡此皆于众生外求佛身,可名之曰客观的佛身说。印度自龙树、提婆以前,中国自罗什以前之佛身论,皆此类也。
佛身与如来藏心 同时有一种学说,其始似与佛身说无关而后此乃两相结合者,则性净说是也。据《异部宗轮论》所记,佛灭后百余年顷,“大众部”从“上座部”分裂。其教义中之一条,谓:“心性本净,而为客尘烦恼所覆”。此说小乘正统之“一切有部”大反对之,其在大乘,则“北印系”皆反对之,“南印系”率赞成之。及《大般涅槃经》出现(此经以西四二一年由昙无谶译出,在罗什后),昌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来藏。如来藏者,指如来本性在客尘缠缚中之情状言之。其思想渊源出于“大众部”之性净说,盖无可疑。同此一性,在缠则为众生,出缠则为佛。佛之法身,不求诸众生以外,此为主观的佛身说。自此种主观的佛身说出现以后,于是佛身与如来藏、如来藏与心识之间,生出极复杂的问题。全部《起信论》,不过对于此问题之融通解答而已。
三身说之争辩 龙树前后之佛身论,惟主张佛陀肉身之外尚有法身存在而已。至无著时代,则于法身肉身以外更立一所谓应化身者,成为三身说。而此三身说复有二种:《金刚般若论》、《法华论》等,名为法身、报身、应身;《金光明经》、《摄大乘论》等,名为法身、应身、化身,或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不惟名称有异,而解释亦殊。吉藏《法华经玄论》卷九云:
若《法华论》明三身者,以佛性为法身,修行显佛性为报身,化众生为化身。若《摄大乘论》所明: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则此二皆名法身;就应身中自开为二,化菩萨名报身,化二乘为化身。……《地论》、《法华论》是菩提流支所出,《摄大乘》是真谛三藏所翻,此三部皆天亲之所述作,而明义有异者,或当译人不体其意。……
三身之说,虽同出世亲,然其传译于中国也,先后意义不同:先时在北方所译之《十地论》等,其第一身指真如本体,其第二身指出缠之如来藏,其第三身则教化众生所示现之肉身也。厥后南方所译之《摄大乘论》等则与彼异:谓隐者名佛性,显者名如来藏,实同一而异名,不能析而为二,故合彼说之前两身为第一身,名之为法身,而将彼说之第三身析为二,化菩萨者为第二身,化小乘者为第三身。因有此异说,遂成为当时北方地论派,与南方摄论派辩争极剧之一问题。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九)谓:“北地之三身说开真合应,南地之三身说开应合真”,即其义也。
《起信论》对于两种三身说之调和 《起信论》对于此两说采何种态度乎?彼采北方地论派“开真合应说”,建立体、相、用三大之义;采南方摄论派“开应合真说”,建立法、报、应三身之义。其所谓体大,指真如体性,正当地论派之法身;所谓相大,指体中大光明、智慧诸义,即出缠之如来藏,正当彼之报身;所谓用大,指诸佛自然不思议之业用,正当其应身。虽然,其正说三身也,则又以体相二大总明法身,而以用大说报应二身。论文云:
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以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无有增减”,“毕竟常恒”,指真如体;下文所胪举之一切功德,指真如相。然统名之曰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是此法身明采摄论家说,将地论家之前二身合为一也。论文又云: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太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
报应二身,同为示化利他之身,同属于用大。是又明采摄论家说,将地论家之后一身析而为二也。彼之三身说固全采摄宗,然仍旁收地宗说以谋调和。论文又云:
又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色。所谓从本以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明[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身之身。
此又从法身中立出智身一名。体大真如名法身;相大如来藏名智身;而二者实又异名同物。凡此诸义,其对于南北两派所诤论之三身问题,融贯折衷惨淡经营之迹,历历可见。良由两说相持,故有折衷的可能性且有折衷之必要。若《起信》为马鸣作耶?龙树以前所谓三身说、所谓如来藏说者,曾未闻其名,马鸣安能及此?即三身说两派之争,在印度似亦无剧烈之痕迹,故印度其他论家,亦无取对此问题费尔许苦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