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论》在佛学界位置概说

一、《起信论》在佛学界位置概说

《起信论》之根本思想 《起信论》者,有名的所谓一心二门三大之教。以众生心为万法之本,此心法函有真如、生灭二门,其义则有体、相、用之三大。如本论《立义分》所说: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以上一段,为全论总纲,故各《立义分》,以下《解释分》,不外发明此段之理。摩诃衍即梵文大乘之原语。问大乘作何解,《起信论》以吾辈众生之心解之。此心何以名为大,则从体、相、用三方面说明。体大者,谓吾辈众生之心体——即心之本性,实为真如平等不增不减之一实在体。相大者,谓吾辈众生之心相——即心之现状,佛教术语所谓如来藏者,现在虽为客尘烦恼所覆蔽,而其中实具足大智慧大光明等等之无量性功德。用大者,谓吾辈众生之心用——即心理活动之功用,能产生一切世间出世间之善因果。众生心具此三德,故名为大;凭藉此心成佛,故名为乘。

彼复将此心开为真如、生灭二门。文曰:

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

所谓真如门者,即体大,就众生心之本体立言,与哲学家所谓实在论者相当。谓此众生心之体性即真如法身。生灭门者即相、用二大,就心理状态及其开展之迹立言,与哲学家所谓现象论相当。谓从如来藏阿赖耶五意以至分别事识,心相次第变展,现起万法,生出迷语顺逆种种事象。论主既以此二门说明万法,恐读者误解以为主张二元论,故特别注意说明是“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是二门不相离”。

其说真如则有空、不空二义。文曰: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

其说生灭主体之阿赖耶识,则有觉、不觉二义。文曰: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其言迷悟顺逆之理法,最注重薰习,谓一切染净法,皆由真如无明之互相薰。文曰:

云何薰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薰习真如。以薰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薰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云何薰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薰习无明。以薰习因缘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薰习真如。……乃至久远薰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

吾辈本来清净平等不增不减之众生心,何故能为客尘烦恼所污?既已被污,何故又能复其本体?举要言之,则吾侪忽迷忽悟其可能性安在?论主解答此问题,谓由真如无明互有受薰之可能性故。无明薰真如起妄心,妄心复薰无明,造出种种境界及一切苦,于是本与佛同体者变为众生。真如薰无明克妄心,被克之妄心复薰真如,结果能将无明及其所缘生之境界全灭,于是现在众生位者皆成佛。所谓生灭因缘相之主要点如此。

本论所立诸义,学者名之为“真如缘起说”。盖彼以真如门说明万有之实相,以生灭门说明万有之缘起。然以真如“不可说不可念”故,论文什分之九,皆说生灭。而真如、生灭二门既不相离,一切生灭法皆依真如起,以真如为本体。故谓之“真如缘起法门”。

《起信论》在佛教思想系统上所占之位置 吾侪治佛学者,一向皆以《起信论》为入门第一部教科书,辄以为此种教义及组织,自佛在世时即已如是,乃至各派佛教徒所说无不如是。此大误也。《起信论》盖取佛教千余年间在印度、中国两地次第发展之大乘教理,会通其矛盾,撷集其菁英,以建设一圆融博大之新系统。譬诸七级浮屠,此其顶也。其在印度,龙树、无著,双峰对耸。龙树从实相方面立观点,说法体恒空;无著从缘起方面立观点,说万法唯识。延及末流,护法、清辩[辨],互净空有,法海扬澜。《起信论》以众生心为大乘本体,而众生心一面函真如相,一面函生灭因缘相,生灭又以真如为依体,而真如又具空、不空二义。于是般若、法相两家宗要摄无不尽,而其矛盾可以调和。其在中国,地论、摄论诸师,关于佛身、如来藏、阿赖耶诸问题,各尊所闻,哄成水火。《起信论》会通众说,平予折衷。言佛身则应真双开,言藏识则净妄同体。于是南北各派之说据无不尽,而聚讼得有所定。此不过举其荦荦大者,其他微文深解,融纳众流,殆不可以悉数。故元晓《〈大乘起信论〉别记》赞之曰:

其为论也,无所不立,无所不破。如《中观论》、《十二门论》等,通破诸执,亦破于破,而不还许能破所破,是谓往而不遍论者也。其《瑜伽论》、《摄大乘》等,通立深义,判于法门,而不融通自所立法,是谓与而不夺论者也。今此论者,既智既仁,亦玄亦博;无不立而自遣,无不破而还许。……是谓诸论之祖宗,群诤之评主也。

“群诤评生[主]”一语,诚哉知言。据晓所说,既可知此《起信论》者,实涵有龙树派之《中观》、《十二门》与无著派之《瑜伽》、《摄大乘》等之所长。其实《起信》之所苞举所调合,宁止此而已哉。

于此而吾侪乃生一疑问焉:据老氏“一生二,二生三”之理法,凡学说发达之顺序,大率先有甲立,次有乙破,末乃丙合。今就印度思想系统言之,则《中观》甲也,《瑜伽》乙也,《起信》丙也。就中国思想系统言之,则《地宗》甲也,《摄宗》乙也,《起信》丙也。人智以积而增,而天道后起者胜。《起信》诚高矣美矣,而谓其出于大乘萌蘖时代之马鸣大士,则是无诤而评,不孕而育,吾侪如悍然蔑视历史则已,苟非尔者,终不能不抉群疑以求一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