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六足》、《发智》
《六足》、《发智》者,“说一切有部”之宝典也。其成立在《大毗婆沙》前,《毗[婆]沙》宗之。“有部”为印度佛教正统派,故欲知教义之渊源,以察其后此蜕衍进展之迹,不可不浏览此诸书。
佛典分三藏:一、修多罗,即经藏;二、毗尼,即律藏;三、阿毗昙,即论藏。《六足论》皆冠以阿毗达磨之名,阿毗达磨者,即阿毗昙也。《异门》、《法蕴》、《施设》三《足》,旧称佛三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迦旃延所造,但确否予未敢信。然《异门足》之教义,与《发智》及《婆沙》所衍最吻合,其为“有部”根本义法所出,盖可断言。
《法蕴足》列举“心数法”(即心所有法)最为详尽,以校今代欧西心理学书,精密过之。以学术进展之常蹊论,其成书似在《发智》后。又其言颇似“经量部”之“过未无体说”,与“有部”之“三世实有说”不相容,故吾窃疑此书颇晚出,非佛在世时所宜有。
据《三论玄义》称,《舍利弗阿毗昙》亦名《犊子毗昙》,又《异部宗轮论》谓“法藏部”自称“我袭采菽氏”,“采菽”即目犍连也。然则此二大弟子者,或即为“犊子”、“法藏”两部所宗。两部同出“有部”,故此二书亦不失为“有部”之大典也。
著《识身足》之提婆设摩年代无考,然其破“犊子部”所执,则必在“犊部”分裂后矣(“犊部”分裂在佛灭后三百年中叶)。此书先破“法藏部”之“过未无体说”,次破“犊子部”之“补特伽罗说”(“补特伽罗”即“我体”之异名)。
《品类足论》之内容,专论心理历程。佛教系统的心理学可谓至世友而始确立。世友为“有部”大师,其年代颇多异学,然必为佛灭后四百年中叶之人可断也。(据《达磨多罗禅经》谓:世友为“优婆毱多”弟子,则是阿育王时代之人,在西纪前百余年,恐不确。)《西域记》言迦腻色迦王结集《大毗婆沙》时,世友实为首座,兹事在西历二世纪初期,佛灭后五百年中叶矣。则世友或寿长百岁也。(但世友是否参与《大婆沙》之结集,尚是疑问。以《婆沙》中征引《品类》、《界身》二《足》,及《尊者世友说》云云之文甚多,其为先辈明甚。《西域记》之说近于神话,不足信也。)
《发智论》之著者迦多衍尼子(或译作迦旃延,与佛十大弟子中之迦旃延同名),实“说一切有部”之开宗者也。据嘉祥《三论玄义》云:佛灭后,迦叶以修多罗传阿难,历传至迦多衍尼子,二百年来与[无]异部,至迦多衍尼子乃大兴《毗昙》。“上座弟子部”见其弃本弘末(即弃经重论也),移往雪山避之,因名“雪山住部”,其留者则名“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由此观之,“有部”与“上座部”之分裂,其主动实由迦多衍尼子,而诸“上座”之不满意于迦多衍者,即以其重论而轻经。所谓论者何?即此二十卷《发智》,即集其大成者也。故《发智论》之地位,略如治《春秋》者之有《公羊传》,迦多衍则胡毋生(世友略可比董仲舒),而后此之《大毗婆沙》则何氏《解诂》也。故欲知当时所谓正统学派,必于此书求之。
全书分八篇四十二章。秦译“篇”为“犍度”,盖聚集之义。唐译“篇”为“蕴”,秦译“章”为“跋渠”,盖类别之义。唐译“章”为“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