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
2025年09月26日
耆那教
耆那教主“婆陀摩那”(亦译为姓若提名曾胜),亦译为“大雄”,生于西纪前五百九十九年,死于五百二十七年,释迦之前辈也。其出世及出家行迹略与佛同。大雄出于“摩迦陀”王王族,母梦白象而出,三十岁弃富贵出家求道,游行乞食,经十三年在婆罗树下得独存智布教立规,立“四大戒”——不杀、不诳、不盗、不淫。僧俗归依,其徒皆名尼犍子。年七十二始入涅槃。
耆那教义,仿数论之物、心二元论,以有生无生为对立,谓有生之精神由无生之物质所解脱,为此辈之最高理想,其极遂励行酷烈之禁欲苦行。大雄之后教分二宗:一、“白衣派”衣白衣,二、“天衣派”裸体。“天衣派”尤苦行,以拥座着衣及妇女均不得解脱。
耆那教义,将精神与物质分开,故将生命与身体分开,谓身体绝非生命之本源,生命亦非身体之本质,生命自生命,身体自身体,二者相离对立(此说全与佛同)。生命本来净寂,然所以受生轮回者,皆由业报,业者本生所作,将来必报,是谓自作自受,非由神力,故解脱之方,以断业缘为主。断业缘之法,首在正行。发“五大愿”:一不杀、二不诳、三不盗、四不淫、五离世间诸乐。故重苦行,苦行或内或外,内者止观,静思世间无常,世间多苦;外者残身,最上者不食自杀。故耆那教义之戒杀(佛之戒杀亦由于此,因旧俗也,然佛则矫正其太过者,故不主张残害身体。但佛初时出家苦行亦受此环境所支配,几于饥饿断绝生命,最后乃豁然醒悟,受牧女乳糜之供),不只五根(兽)、四根(蜂)、三根(蚁)、二根(虫)、一根(植物)之生命均不食,乃至水亦不饮,以水中多有生命故也,真是苦行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