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节所论列,以译人为主,读之可知各时代进步之大概。今更将各经典分类考其传译源流,俾学者知一学科之成立发达,正非易易也。

一、《华严经》 《华严》最初输入者,则《如来名号品》也。译者为支娄迦谶,名曰《兜沙经》(一卷),年代则汉桓、灵间(一四八至一八六)。越四十余年,续出一种,则《净行品》也,译者为支谦,名曰《菩萨本业经》(一卷),年代则吴孙权时(二二二至二五 〈二〉),又百年,至西晋竺法护,复续出五种(二六六至三五一):曰《十住道行经》(一卷),则今《十住品》;曰《渐备一切智德经》(一卷),则今《十地品》;曰《等自菩萨三昧经》(一卷),则今《十定品》;曰《如来兴显经》(四卷),则今《如来出现品》;曰《度世品经》(六卷),则今《离世间品》。然当时仍未知为《华严》中之品分也。即诸品中,亦多首尾不具。(梁僧祐《出三藏集记[记集]》卷十载无名氏《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叙云:“《渐备经》恨不得上一卷,不知第一住中何说,冀因缘冥中之助,忽复得之。”)同时复有聂道真之《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则《净行品》之第二译也。又八十余年,至姚秦鸠摩罗什与佛陀耶舍(四○一至四○九)同译《十住经》四卷(或作六卷),即护公之《渐备》也,实今《十地品》之第二译。又十余年,乞伏秦圣坚译《罗摩伽经》四卷,则今《入法界品》之后半。计自支谶至罗什,前后二百五六十年间,三十九品之《华严》输入者仅八品(内两品重译),是为《华严》译业之第一期。与罗什同时有支法领者,慧远之弟子也,奉远命求经西域,从于阗得《华严》梵本三万六千偈,以晋义熙十四年(四一八),至宋永初二年(四二一),由佛驮跋陀罗口译,法业笔受,在扬州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则今存之晋译《华严》是也。是为《华严》译业之第二期。越二百六十余年至唐武后时,以晋译本处会未备(晋译七处八会三十四品,唐译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复遣使于阗再求梵本,并请译人。于是实叉难陀挟本偕来,以证圣元年(六九四)[3],至圣历二年(六九九),与菩提流志、义净、复礼、法藏等,重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则今存之唐译《华严》是也。更阅九十余年,至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七九六),般若、宗密等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则旧经末会《入法界品》之全译也。是为《华严》译业之第三期。然梵本《华严》,本十万偈,今晋译三万六千偈,唐译增至四万五千偈,益以别行之《普贤行愿品》,尚未及三之二也。

二、《宝积经》 今本《大宝积经》百二十卷,实唐中宗神龙二年至先天二年(七○六至七一三),菩提流志等新旧重单会译合成之书。以近世目录学者之术语言之,实一种“百衲本”也。全书四十九会,内二十六会为流志新译,二十三会采古译。盖自汉支谶以来五百五十余年间,经一十七人之手而成此书,亦可谓异观矣。今将此经同本异译可考见者具列如下:

后汉 支娄迦谶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今本第五会异译

《阿閦佛国经》二卷 今本第六会异译

《佛遗日摩尼宝经》一卷 今本第十三会异译

后汉 安玄 严佛调

《法镜经》二卷 今本第十九会异译

曹魏 康僧铠

《郁伽长者所问经》二卷 采入今本第十九《郁伽长者会》

《无量寿经》二卷 采入今本第五《无量如来会》

曹魏 白延

《须赖经》一卷 今本第二十七会异译

吴 支谦

《阿弥陀经》二卷 今本第五会异译

西晋 白法祖

《菩萨修行经》半卷 今本第二十八会异译

西晋 法炬

《优填王经》一卷 今本第二十九会异译

西晋 竺法护

《密迹金刚力士经》五卷 采入今本第三《密迹力士会》

《菩萨说梦经》二卷 采入今本第四改名《净居天子会》

《宝髻菩萨所问经》二卷 采入今本第四十七 〈会〉

《宝髻菩萨会普门品经》一卷 今本第十会异译

《大乘菩萨正法经》二十卷 今本第十二会异译

《胞胎经》一卷 今本第十三会异译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 今本第十五会异译

《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一卷 今本第十九会异译

《须摩提经》一卷 今本第三十会异译

《阿阇世王女阿述达菩萨经》一卷 今本第三十二会异译

《离垢施女经》一卷 今本第三十三会异译

《如幻三昧经》三卷 今本第三十六会异译

《太子刷护经》一卷 今本第三十七会异译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 今本第三十八会异译

《幻士仁贤经》一卷 今本第二十一会异译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 今本第四十二会异译

西晋 聂道真

《得无垢女经》一卷 采入今本第三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

东晋 竺难提

《大乘方便经》二卷 采入今本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

姚秦 鸠摩罗什

《菩萨藏经》三卷 采入今本第十七改名《富楼那护会》

《善臂经》二卷 采入今本第二十六《善臂菩萨会》

《须摩提菩萨经》一卷 今本第三十会异译

刘宋 求那跋陀罗

《胜鬘师子吼经》一卷 今本第四十八会异译

北凉 昙无忏[谶]

《三戒经》三卷 今本第一会异译

萧梁 僧伽婆罗

《大乘十法经》一卷 今本第九会异译

萧梁 曼陀罗仙

《法界体性经》二卷 采入今本第八《法界体性无分别会》

《文殊般若经》二卷 采入今本第四十六《文殊说般若会》

姚秦 失名

《大宝积经》一卷 采入今本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

北凉 道龚

《宝梁经》二卷 采入今本《宝梁聚会》

元魏 菩提流支

《弥勒所问经》一卷 采入今本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

元魏 佛陀扇多

《大乘十法经》一卷 采入今本第九《大乘十法会》

《无畏德经》一卷 采入今本第三十二《无畏德菩萨会》

元魏 月婆首那

《摩诃迦叶所问经》一卷 采入今本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

元魏 般若流支

《得无垢女经》一卷 今本第三十三会异译

《毗耶娑问经》二卷 今本第四十九会异译

元魏 毗目志仙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 今本第三十六会异译

高齐 那连提耶舍

《菩萨见实经》十六卷 采入今本第十六《菩萨见实会》

隋 达摩笈多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四卷 采入今本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会》

隋 阇那崛多

《护国经》二卷 采入今本国菩萨会第十八护[4]

《移识经》二卷 采入今本第三十九改名《贤护长者会》

唐 地婆诃罗

《大乘显识经》二卷 今本第三十九会异译

唐 玄奘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 采入今本第十二《菩萨藏会》

唐 义净

《入胎藏经》二卷 采入今本第十四《说入胎藏会》

唐 实叉难陀

《文殊师利授记经》二卷 采入今本第十五《文殊授记会》

右[上]所列者,皆流志以前译本,其流志新译之二十六会,目具本经,不复赘肤。又,所举皆今藏中现存之本,其已亡佚者不复列。观此,可知初期大乘佛典,惟《宝积》最为盛扬,法护译业之大部分,即在此经。(全部四十九会,法护已译十六会。)然直至四百年后乃能完成,益见译事之艰也。玄奘译《般若》既成,诸弟子请续译《宝积》,奘翻数行讫,便摄梵本停住,曰:“自量气力,不复办此。”噫!此兹经所以仅以流志之百衲本终也。

三、《大集经》 自后汉支娄迦谶始译《般若三昧经》,实《大集》单品输入之始。其后,竺法护译《大哀经》八卷,即今本之《陀罗尼自在王品》;《宝女所问经》三卷,即今之《宝女品》;《无言童子经》二卷,即今之《无言品》。其《阿差末经》七卷及智严之《无尽意菩萨经》七卷,旧录皆云出《大集》。此初期之《大集》零译也。至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此为《大集》得名之始。然兹经本有十六分,谶所译自第一《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起,至第十一《日密分》止,所阙尚多。至隋那连提耶舍译《大集日藏经》十卷,《大集月藏经》十卷,《大集须弥藏经》二卷,《日藏》即旧本之《日密分》,而《月藏》则全经之第十二分,《须弥》则其第十五分也。其后唐玄奘译《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则其第十三分;隋阇那崛多译《虚空孕菩萨经》二卷,则其第十六分。惟第十四分梵本未至。而隋达摩笈多之《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阇那崛多之《大集贤护经》五卷,并是《大集》支流,未详原次。要之,《大集》译业,汉始萌芽,大成于东晋,隋唐则拾遗补阙而已。

四、《般若经》 《大般若经》六百卷,在《大藏》中,卷帙最为浩瀚。然唐以前输入者,不过极小部分耳。考两晋间,治《般若》者,有大品、小品之目。所谓小品者,则今本之第四会也(从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卷)。前后凡九译(并今本计),五存四阙。其目则:

《道行经》一卷 后汉竺佛朔译(见《高僧传》) 第一译 今佚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第二译 今存

《吴品经》五卷 吴康僧会译(见《开元释教录》) 第三译 今佚

《大明度无极经》四卷 吴支谦译 第四译 今存

《新道行经》十卷 西晋竺法护译 第五译(见《出三藏记集》) 今佚

《大智度经》四卷 东晋祇多蜜译 第六译(见《开元释教录》) 今佚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卷 符[苻]秦昙摩埤、竺佛念同译 第七译 今存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第八译 今存

所谓大品者,则今本之第二会也(从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卷),前后凡四译(并今本计),今并存。其目则: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五卷 西晋竺法护译 第一译 仅二十一品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 西晋无罗叉、竺叔兰同译 第二译 九十品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 姚秦鸠摩罗什、僧睿同译 第三译 九十品

此经输入之第一期则小品也,其第二期则大品也。此两品卷帙虽少,然与我国大乘宗派之关系则甚深。因小品而求大品,因大品而求全帙,阅数百年,卒乃大成。朱士行尝于洛阳讲《道行经》(即小品),觉文意隐质,诸未尽善,每叹曰:“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誓志捐身,远求大本,以魏甘露五年入西域,从于阗得梵书正本九十章,遣弟子弗如檀赍还洛阳;罗叉、叔兰所译《放光般若》,即此本也。(见《高僧传》卷四)我国人最初西行求法之动机,即起于此。时法护之《光赞》已先出,但未通行。(《出三藏记集》引《渐备经序》云:“护公出《光赞》,计在《放光》前九年。不九年,当八年。不知何以遂逸在凉州。”据此,知《光赞》之译,实在前。《开元录》谓《放光》为第一译,误也。)而罗什之《摩诃》,更注重真译。(《出三藏集记[记集]》引僧睿《大品经序》云:“什师以弘始五年出此经,师手执梵本,口宣秦言,秦王躬览旧经,验其得失,与诸宿旧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异名斌然,梵音殆半,斯实匠者之公谨,笔受之重慎也。”)前后五十年间,三大宗匠,注全力以翻此经,其重视之可想。次则有梁僧伽婆罗之《文殊师利所说般若经》一卷,则今本之第七会;陈月婆首那之《胜天王般若经》七卷,则今本之第六令。其第九会之《能断金刚分》,则自晋迄唐,亦得六译。(罗什一,菩提流支二,真谛三,远[达]摩笈多四,玄奘五,义净六。)复有什师之《仁王护国般若》二卷,《般若大明咒经》一卷(即玄奘《般若心经》之异译),则大经中之别出者矣。然自唐以前,学者未睹此经全文,仅以意测其卷帙。(僧睿《小品经序》云:“斯经正文,凡有四种,多者云千万偈,小者六百偈,此之大品,乃天竺中品。”梁武帝《注解大品经序》云:“般若部党有多有少,《光赞》、《放光》、《道行》,只举三名……既不具得经名,复不得时之前后,若以臆断,易致讥嫌。”)自玄奘西迈,挟策以归,乃于显庆五年正月一日至龙朔三年十月二十日(六六○至六六三),凡四年间,无一日息,将梵本二十万颂四处十六会所说,译成今本《大般若经》六百卷。译业伟大至此,匪惟空前,恐当绝后矣。旧译之小品、大品等,皆在后二百卷中占一小部分,其前四百卷,则皆初译也。

五、《法华经》 《法华》输入,较晚于他经。《长房录》载支谦所译有《佛以三车唤经》,当是今本《譬喻品》,又载支疆梁接有《法华三昧经》十卷,则当是正经。然此二书皆不见于《祐录》(今亦久佚),疑皆赝本。僧睿于姚秦弘始八年(四○七)作《法华经后序》,谓:“经流兹土,垂及百年。”则兹经之来,最早不过在二世纪末。晋太康七年(二八八)[5],法护、聂承远等所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其第一译;而弘始八年,鸠摩罗什、僧睿等所译今本之《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则其第二译也。(《长房录》称此为第五译,盖将护公所译同书异名之本误指为二,又别有支道根《方等法华》六卷,并接公本而四也。)至隋之崛多、岌[笈]多合译《添品法华》七卷三十七品,兹经乃全。(《添品序》云:“《正法》护翻,《妙法》什译,检验二本,文皆有阙。护所阙者,《普门品》偈也;什所阙者,《药草喻品》之半,《富楼那》及《法师》等二品之初,《提婆达多品》、《普门品》偈也。”)然今惟什本流通,故《法华》译业,什公殆专美矣。

六、《涅槃经》 《涅槃》输入,更晚于《法华》。法护译有《方等般泥洹经》二卷,目录家虽以入涅槃部,然全属别本,于大经无与也。(支谦有《大般泥洹》,乃《长阿含》中小品,与《涅槃》更悬绝。)虽以罗什之博,犹未见此经。(《出三藏记集》引慧睿《喻疑篇》云:“什公时,虽未有《大般泥洹》文,已有《法身经》,明佛《法身》,即是《泥洹》,与今所出,若合符契。”)此经之来,全由我国高僧,献身求取。其一,则法显得自摩竭提国,赍至扬州,以义熙十四年(四一八),与佛驮跋陀罗、宝云同译出,所谓六卷之《方等泥洹》是也。其二,则智猛得自毗耶离国,赍至凉州,自译一本,是为二十卷之《般泥洹》,今佚。复由昙无谶以北凉玄始十年(四二一),重译一本,则今本之《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是也。其后,刘宋慧观、谢灵运据谶译再治,是为南本《涅槃》三十六卷,章安据以作疏。然此经文来未尽。(《出三藏集记[记集]》引道朗《大涅槃经序》云:“惟恨梵本分离,残缺未备。”又云:“此经梵本正文三万五千偈,于此方言,数减百万,今出者一万余偈。如来去世,后人不量悬浅,抄略此经,分作数分,随意增损,杂以世语,违失本正。”)谶本虽增于显、猛,然尚非完足。(《出三藏集记[记集]》又引失名氏《大涅槃经记》云:“此经初十卷五品,其梵本是智猛从天竺将来,谶因出经际,知部党不足,访募余残。有梵道人送到梵本,都二万五千偈,想近具足。”)越二百余年(六六四),唐智贤、会宁合译《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兹经亦略备矣。

七、其他诸大乘经 其他诸大乘经,译出亦有先后。其间或重二三译,乃至八九译,然存佚真伪,殊费考证。今择其最重要者论列之:

《大庄严经》 共四译 二存二佚

《普曜经》八卷 魏吴失名(第一译) 今佚 见《房录》 疑伪

《普曜经》八卷 西晋竺法护(第二译) 今存

《普曜经》六卷 宋智严、宝云(第三译) 今佚 见《祐录》

《大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 唐地婆诃罗(第四译) 今存 通行本

《维摩诘经》 共七译 三存四佚

《古维摩诘经》二卷 汉严佛调(第一译) 今佚 见《房录》 疑伪

《维摩诘经》三卷 吴支谦(第二译) 今存

《异毗摩罗诘经》三卷 西晋竺叔兰(第三译) 今佚 见《祐录》

《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 西晋竺法护(第四译) 今佚 见《开元录》

《维摩诘经》四卷 东晋祇多蜜(第五译) 今佚 见《祐录》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 姚秦罗什(第六译) 今存 通行本

《说无垢称经》六卷 唐玄奘(第七译) 今存

《悲华经》 共三译 二存一佚

《闲居经》十卷 竺法护(第一译) 今佚 见《祐录》

《大悲分陁利经》八卷 失名(第二译) 今存

《悲华经》十卷 北凉昙无谶、道龚(第三译) 今存 通行本 诸录皆谓四译,龚译第三,谶译第四,实误分也。

《金光明经》 共六译 四删节 二存

《金光明经》四卷 昙无谶(第一译) 十八品

《金光明经》七卷 陈真谛(第二译) 二十一品

《金光明经》续四卷 宇文周崛多耶舍(第三译)

《金光明经银主嘱累品》 隋阇那崛多(第四译)

《金光明经》八卷 隋宝贵删节前四种(第五译) 今存

《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 唐义净(第六译) 今存

《大树紧那罗经》 二译 具存

《纯真陀罗所问经》二卷 汉支谶(第一译) 今存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罗什(第二译) 今存

《宝云经》 三译 二存一佚

《宝云经》七卷 梁曼陀罗仙(第一译) 今存

《大乘宝云经》八卷 陈须菩提(第二译) 今佚 见《开元录》

《宝云经》十卷 唐达摩流支(第三译) 今存

《不退转经》 三译 具存

《阿惟越致遮经》三卷 竺法护(第一译) 今存

《不退转法轮经》四卷 失名(第二译) 《祐录》入凉代 今存

《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四卷 宋智严、宝云(第三译) 今存

《思益梵天经》 三译 具存

《持心梵天经》四卷 竺法护(第一译) 今存 《房录》作《庄严佛法经》,《祐录》作《等御诸法经》

《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 罗什(第二译) 今存 通行本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 元魏菩提流支(第三译) 今存

《解深密经》 共四译 二节译 二全译 具存

《相续解脱了义经》一卷 宋求那跋陀罗(第一节译) 今存

《解节经》一卷 陈真谛(第二节译) 今存

《深密解脱经》五卷 元魏菩提流支(第一全译) 今存

《解深密经》五卷 唐玄奘(第二全译) 今存

《楞伽经》 共四译 三存一佚

《楞伽经》四卷 昙无谶(第一译) 今佚 见《开元录》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宋求那跋陀罗(第二译) 今存 通行本

《入楞伽经》十卷 元魏菩提留[流]支(第三译) 今存

《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唐实叉难陀(第四译) 今存

《阿弥陀经》 二译 具存

《阿弥陀经》(亦作《无量寿经》)一卷 罗什(第一译) 今存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玄奘(第二译) 今存

(附注)支谦译有《阿弥陀经》,乃《宝积》中《无量寿如来会》之抄译也,与此本无涉。彼经以支谶之《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为第一译,魏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第二译,谦本则第三译也。又《开元》、《贞元》等录皆言安世高有《无量寿经》,为彼本第一译,但《祐录》不载。

《首楞严经》 共九译 一存八佚

此非今通行之《佛顶楞严》也,但其书传译最早。据《开元录》:支谶第一译,支谦第二译,失名之《蜀首楞严》第三译,失名之后出《楞严》第四译,魏白延第五译,法护之《勇伏定经》第六译,西晋竺叔兰第七译,前凉支施仑第八译,藏中现存之鸠摩罗什《首楞严三昧经》三卷,则第九译也。此经在初期大乘佛教极有力,可推见。

《十住断结经》 旧称二译 一存一佚

藏中现存《十住断结》十卷,姚秦竺佛念译。《开元录》谓是第二译,其第一译则汉明永平十年竺法兰译也,今佚。此说起自《房录》。以吾所见,汉明时并未有译经,汉代译经,断不能有数卷以上之大乘经。凡属此类,皆当时传抄者遗失译人名氏,任意嫁名于古代一名士。费长房无识,袭以著录,以后遂沿其谬耳。吾考古经,谓当以《祐录》(实即《安录》)有无辨真伪,虽不中不远。

以上重译本。

《菩萨璎路经》十二卷 竺佛念译

《贤劫经》十三卷 竺法护译

以上两经,《开元录》皆云有重译,但其别译本吾不信。

《大法炬陀罗 〈尼〉经》二十卷 隋阇那崛多译

《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 同上

《佛名经》十二卷 元魏菩提留[流]支译

《华手经》十三卷 鸠摩罗什译

《大方广园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唐佛陀多罗译

《观佛三昧海经》十卷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鸯崛魔罗经》四卷 宋求那跋陀罗译

《大乘密严经》三卷 唐地婆诃罗译

《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 隋菩提登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 唐般剌密帝、房融译。此经晚出,真伪问题未决。

以上单译本。

以上所举,为六大部外最要之经若干种。读者观其译本之多少及译人之年代,亦可见大乘发达之次第及各经价值也。

八、四《阿含》及其他小乘经 《阿含》为小乘总汇。佛教输入初期,所译诸经,率皆此中单品。以今藏中现存书目论,则《增一阿含》中单品二十八种,《中阿含》中六十五种,《长阿含》中二十一种,《杂阿含》中十七种。(据明智旭《阅藏知津》)而《长房》、《开元》诸录之佚本,数更倍此。质言之,西晋以前之译业,什之八皆小乘,而小乘中又什之八皆《阿含》也。然皆枝节割裂,未有全译。至苻秦建元二十年(三八四),昙摩难提、竺佛念在长安同译《中》、《增》二《含》,今本《增一阿含经》五十卷,即此译也。其《中含》亦已译成,然因关中丧乱(其年苻坚败亡),传译造次多舛。越十四年至晋隆安元年(三九七),僧伽提婆、僧伽罗叉、道慈等,在扬州更为重译,则今《中阿含经》六十卷是也。姚秦弘始十二年(四一○),佛陀耶舍、竺佛念在长安同译《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刘宋元嘉二十年(四四二)[6],求那跋陀罗在扬州译《杂阿含经》五十卷。前后五十八年间,四《含》次第全译,自此小乘经译业,亦殆告终矣。其他大部之小乘经,尚有下列数种:

《撰集百缘经》十卷 吴支谦译

《佛说生经》五卷 西晋竺法护译

《贤愚因缘经》十三卷 元魏慧觉译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 元魏般若流支译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隋阇那崛多译

九、律藏 西晋以前,律藏盖阙,惟曹魏康僧铠,译《昙无德律部杂羯磨》一卷,他无闻焉。律之最初输入者,为《十诵律》五十八卷(北藏作六十五卷)。姚秦弘始六年(四○四),罽宾僧弗若多罗诵出,罗什译文,三分才二,多罗奄逝。明年,西域僧昙摩流支至,更与什续成之。又明年,罽宾僧卑摩罗叉至,为增改最后一诵,开为六十一卷。计译此律,前后三年,口诵者更三辈,而什师始终其事。次则佛陀耶舍、竺佛念以弘始十二年(四一○),译《四分律藏》六十卷(《高僧传》作四十四卷)。法显西游,得《僧祇律》及《弥沙塞律》。宋永初间(四二○至四二二),佛驮跋陀罗在扬州译《僧祇》为三十卷;景平元年(四二三),佛驮什、竺道生同译《弥沙》为三十卷,则所谓《五分律》也。刘宋僧伽跋摩复译《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十卷,萧齐僧伽跋陀罗亦译《善见毗婆沙律》十八卷,自是小乘律渐备。其大乘律则有佛念之《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罗什之《梵网经》二卷、《佛藏经》四卷,昙无谶之《优婆塞戒经》七卷,求那跋摩之《菩萨戒经》九卷,皆先后宣述。是为前期之律藏译业。越三百年至唐武后时(七○○至七一一),义净大弘律宗,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十一律,都百六十一卷,是为后期之律藏译业。

十、小乘论 论之有译本,自法护之《施设论》七卷始,至跋澄、佛念而浸盛,时所译皆小乘论也。今将述其译业,宜略叙其源流。印度小乘教之中坚,实惟“根本说一切有部”(省称“有部宗”),此部教义之总汇,在其《阿毗达磨》(亦作“阿毗昙”,译言“无比法”)。其《阿毗达磨》之性质,颇似我国孔门七十子后学者所撰之《礼记》及诸《传》,盖佛弟子及其后学诠释教义之书也。《阿毗达磨》之最重要者,曰《发智》、《六足》,今举其名及其撰人年代如下:

img

以上六[七]种,实小乘论之基本。至迦腻色迦王时,集五百罗汉编著《阿毗达磨毗婆沙论》,即解释此六[七]书者也(内释《发智》篇最详)。此外有世亲之《阿毗达磨俱舍论》,众贤之《阿毗达磨顺正理论》,法胜之《阿毗昙心论》,《毗磨》要籍,大略在是。其最初译出者,即《发智论》也。实苻秦建元十五年(三七九),僧伽提婆、竺佛念同译,名曰《阿毗昙八犍度论》,凡三十卷;次则迦旃延之《施设足论》,实苻秦建元十九年(三三八)[7],僧伽跋澄口诵所出,名为《鞞婆沙论》,得十四卷。(此全是吾个人臆度,因玄奘全译《发智》、《六足》,独迦旃延之《施设足》不译,此论既延所造,或即其本。奘公国已有此,故不重译。其名《鞞婆沙论》者,“毗婆沙”本释论之总名,当时不察,故冒用耳。又,宋法护译有《施设论》七卷,是否即此书节本,皆待考。)同时又译世友之《品类》、《界身》二《足》,名为《尊婆须密菩萨所集论》,得十卷。(此亦吾推度耳。世友即婆须密(Nasumitra),见《西域记》。婆须密之阿毗昙最著者,即此两种,疑或撮译或摘译其一也。)同时,昙摩难提亦译《毗昙心》及《三法度》等,然译笔皆拙劣,殆不可读。晋太元十六年(三九○)[8],僧伽提婆、慧远重理之,成《阿毗昙心论》四卷,《三法度论》三卷。次则北凉永和五年(四○九)[9] 浮陀跋摩、道秦同译《阿毗昙毗婆沙论》八十二卷,即迦腻王时所集《大毗婆沙》之前半也。次则刘宋元嘉十六年(四三九),求那跋陀罗、菩提耶舍同译《众事分阿毗昙》十三卷,即世友之《品类足》也。其姚秦弘始十六年(四一四),昙摩崛多、昙摩耶舍同译之《舍利弗阿毗昙论》三十卷,是否即《集异门足论》之异译,尚待考。其《发智》、《六足》以外小乘论最著者,则有罗什译诃梨跋摩之《成实论》二十卷,刘宋僧伽跋摩译《杂阿毗昙心论》十六卷,陈真谛译《立世阿毗昙论》十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四谛论》四卷等。故罗什、慧远及其同事诸人,可谓小乘论译事之草创者,真谛辈其赓续者,而大成之则玄奘也。玄奘所译如下:

《集异门足论》二十卷     《法蕴足论》十二卷

《识身足论》十六卷      《品类足论》十八卷

《界身足论》三卷       《发智论》二十卷

《大毗婆沙论》二百卷 以上《发智》、《六足》及其解释

《俱舍论》三十卷《本颂》一卷 《顺正理论》八十卷

《藏显宗论》四十卷      《异部宗轮论》一卷

十一、大乘论 大乘论之流别,第二篇已略言之,今不再赘,惟述其译业之发展。罗什以前,殆可谓未尝译论,法护之《修行地道经》,虽属论体,仍冒经名。及罗什出而论学大昌。其所译龙树之《中论》四卷(弘始十一,四○九)、《十二门论》一卷(弘始六,四○四)、提婆之《百论》二卷(弘始十,四○八),即所谓“三论”,后世衍之以成宗者也。(所译《成实论》,亦开“成实宗”。彼小乘也,别见前段。)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则释《华严》也。龙树之《大智度论》一百卷(弘始四至七),则释《般若》也。此为译论家之第一人。次则菩提流支,译大乘论十数种,最著者为天亲之《十地经论》十二卷(北魏永平元,五○八),开“地论宗”。次则真谛,译无著之《摄大乘论》三卷(陈天嘉四,五六三),开“摄论宗”;译马鸣之《大乘起信论》二卷,为佛教总钥焉。其他为法相宗先导之论尚数种。其间如佛陀扇多、达摩笈多、波罗颇迦罗皆各有译述,具如前表。而空前绝后之大译论家必推玄奘。奘公所译最著者,则《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摄大乘论》、《世亲释》、《无性释》各十卷,《唯识二十论》一卷,《三十论》一卷,《成唯识论》一卷,《百法明门论》一卷,《观所缘缘论》一卷,《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其他尚十数种。非惟确立法相宗而已,印度学术之全部输入,实自兹始。奘公以后,莫能为继,惟实叉难陀重译《起信》,提云般若之译《法界无差别》,差足记。义净亦译论十种数[数种],拾遗而已。

十二、杂藏 经、律、论三藏以外之书,学者或别立一门,谓之“杂藏”。此类之书,译出殊希。今藏中可举者仅下列种数[数种]:(一)集释佛语者,有《出曜经》二十卷,法救著,竺佛念译,盖集如来法句千章,释之以训未来也。(此经前后四卷[译],吴维祇难之《法句经》二卷为第一译,西晋法炬之《法句譬喻经》四卷为第二译,此本则第三译。赵宋尚有《法集要颂经》四卷为第四译,此本最备。)(二)佛之传记,有宝云译《佛本行经》七卷,昙无谶译《佛所行赞经》五卷。(三)佛学传授及名人传,有后魏昙曜译《付法藏因缘经》六卷,罗什译《马鸣传》、《龙树传》、《提婆传》各一卷,真谛译《婆薮槃豆传》一卷,西晋法钦译《阿育王传》五卷。(四)外道书,有真谛译《全七十论》三卷,玄奘译《胜宗十句义论》一卷。吾辈今日最遗憾者,则此类书译出太少也。使历史传记类书多得十数种,则吾辈于印度文化发展之迹,可以了然;使外道教义之书多十数种,则吾辈可以为绵密的研究以与佛教比较。今输入者仅此,吾辈关于两方面之智识,只得分别求诸各经论中,极劳而所得极少。今则惟恃稗贩之于欧人,此亚洲学者之耻也。《内典录》(卷五上)载宇文周时有攘那跋陀罗、阇那耶舍共译《五明论》,其目则一声论,二医方论,三工巧论,四咒术论,五符印论,其卷数不详。同时达摩流支亦译《婆罗门天文书》二十卷。又《续高僧传》(卷二)称:“隋高祖敕阇那崛多、若那竭多与开府高恭、婆罗门毗舍达等,于内史内省翻梵古书及乾文。开皇十二年翻讫,合二百余卷。”所谓梵文书者不知何指,以理度之,当是四吠陀及六家论师之著述,所谓“乾文”者,当是天文书也。所译至二百余卷,不为不多,而隋开皇、仁寿两录及《长房录》皆不载,《五明》、《天文》,亦仅存其目。修而复坠,谁之咎也?

(附注)《隋书·经籍志》天文类,有《婆罗门天文经》二十一卷(注云:舍仙人所说)、《婆罗门竭伽仙人天文说》三十卷、《婆罗门天文》一卷;历数类,有《婆罗门算法》三卷、《婆罗门阴阳算历》一卷、《婆罗门算经》三卷;医方类,有《龙树菩萨药方》四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波罗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乾陀利治鬼方》十卷。此皆翻译佛典之副产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