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文网 导文网

目录

中国佛学史稿

中国佛学史稿

作者:.梁启超著
  • 前言
  • 上卷 中国佛学史论
  • 印度史迹与佛教之关系
  • 注 释(以下注一至注十二为梁启超原注):
  •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注 释
  • 附录:佛教大事表
  • 中国佛学兴衰之沿革说略修改稿
  • 注 释
  • 千五百年前之中国留学生
  • 注 释
  • 中国古代之翻译事业
  • 一、佛教输入以前之古代翻译文学
  • 二、佛典翻译界之代表人物
  • 三、翻译所据原本及译场组织
  • 四、翻译文体之讨论
  • 五、译事进步之影
  • 六、翻译文学之影响于一般文学
  • 佛典之翻译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注 释
  • 附录:佛教典籍谱录考
  • 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
  • 注 释
  • 佛教之初输入
  • 注 释
  • 附一:汉明求法说辩伪
  • 附二:《四十二章经》辩伪
  • 附三:《牟子理惑论》辩伪
  • 读《异部宗轮论述记》
  • 一、本论之价值及传译源流
  • 二、二十部之叙述
  • 三、考证及批评
  • 说四《阿含》
  • 一、《阿含》与“五百结集”
  • 二、《阿含》在彼土之传授
  • 三、《阿含》传译源流
  • 四、《阿含》研究之必要及其方法
  • 说《六足》、《发智》
  • 一、说名称及传译渊源
  • 二、说《六足》
  • 三、说《发智》
  • 说《大毗婆沙》
  • 一、《大毗婆沙》之结集
  • 二、《大毗婆沙》内容略说
  • 三、《大毗婆沙》之传译
  • (一)苻秦译十四卷本
  • (二)北凉译百卷本(今存八十二卷)
  • (三)唐译二百卷本
  • 四、《毗婆沙》研究复活之希望
  • 附:结集《婆沙》异说订讹四则
  • 读《修行道地经》
  • 《那先比丘经》书后
  • 佛教东来之史地研究
  • 佛教与西域
  • 注 释
  • 佛教心理学浅测(从学理上解释“五蕴皆空”义)
  • 一
  • 二
  • 三
  • 四
  • (一)色蕴
  • 五
  • (二)受、想、行三蕴
  • 六
  • (三)识蕴
  • 七
  • 《大乘起信论》考证
  • 目录
  • 序
  • 前论 研究本问题之预备
  • 本论上 从文献上考察
  • 一、《起信论》果马鸣造乎?
  • 二、《起信论》果真谛译乎
  • 本论下 从学理上考察
  • 一、《起信论》在佛学界位置概说
  • 二、佛身论之史的发展与《起信》思想
  • 三、心识论之史的发展与《起信》思相
  • 四、从教理上讨论《起信论》成立之年代与地方
  • 结论 《起信论》之作者及其价值
  • 余 论
  • 一、《起信论》与《占察经》
  • 二、《起信论》与《释摩诃衍论》
  • 注 释
  • 见于《高僧传》中之支那著述
  • 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关于玄奘年谱之研究
  • 一
  • 二
  • 三
  • 《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文六种合刻》序
  • 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
  • 附录:说“无我”
  • 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
  • 下卷 读佛经札记
  • 中印交通之路线
  • 一、海道
  • 二、陆道
  • 研究佛经者应有四个观念以为前提
  • 翻译佛典之沿革
  • 各经输入之次第
  • 研究《阿含》之必要及其方法
  • 研究《六足》、《发智》
  • 研究《大毗婆沙》
  • 读《修行道地经》
  • 大乘教理不弘自马鸣
  • 佛灭度后印度史事
  • 托胎识
  • 佛、孔生卒考
  • 佛历史
  • 佛教史
  • 佛典之结集
  • 中国各宗兴起之次第
  • 佛教思想变迁与佛经出世之次第
  • 佛身说之变迁次第
  • 心识论之变迁次第
  • 汉明求佛法说不足据
  • 佛教初入中国之考证
  • 西行求法者之成绩
  • 佛典中伪书极多
  • 西域诸国之佛教
  • 《异部宗轮论》
  • 印度诸教之变化
  • 耆那教
  • 瑜迦[伽]教
  • 附录: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 校读后记
首页> 图书频道> 哲学> 宗教

六

2025年09月26日
版权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