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宗兴起之次第
一、三论宗。东晋安帝隆安五年,即姚秦弘始三年,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至洛阳,秦主姚兴迎之,待以国师之礼。罗什居逍遥园,集沙门八百余人,共译经论三百余卷。什门下有八杰,所谓道生、僧肇、道融、僧、道恒、僧影、惠观、惠严是也。自佛教东渐三百年,翻译经论已数百部,然大乘经论仍宏通未广,道安、惠远仅启端绪,及罗什三藏来,大乘方始蔚兴,是为中国佛教第一变。罗什三藏所弘通者,为龙树之空宗,以龙树之《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之《百论》为主,即所谓“三论宗”也。罗什既译此三论,高弟八人各张讲席,道生、昙济、道朗、僧诠、法朗、吉藏次第相承。吉藏即嘉祥大师也,于隋朝盛弘三论,制作繁多,三论之盛由此师。然三论宗义至嘉祥略变,入唐讲学愈盛。此宗大义以“八不中道”为主,所谓一切事理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即是“达观中道”之实相也。此宗始于六朝,而隋唐更盛。
一、成实宗。(诃梨跋摩造《成实论》,当佛灭后八百余年,时中国西晋时代。鸠摩罗什则当东晋安帝隆安五年来中国译《成实论》,距诃梨跋摩造论时约一百四十年。)由《成实论》立宗。罗什译《成实论》,命弟子僧睿讲之。其后刘宋有僧道诸哲,齐有僧慧诸德,梁有法云、智藏诸法英,陈有洪偃诸硕学,隋有慧桓、灵祐诸名师。此宗盛行于六朝,而以梁为盛。中唐以后渐衰。此宗虽属小乘,然明人、法二空。人、法二空者,谓达观一切诸法,真实无人,真实无法也。
一、地论宗。(魏宣武永平元年,即梁武帝天监七年,佛灭后至此一千零三十四年。)依《十地论》立宗。《十地论》者,《华严》第六会《十地品别行十地经》之译论也。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诏菩提支流等于太极殿译《十地论》,四年始成。《十地论》有数本,此所译则世亲所造之本也。自是代有讲师。然至中唐,“华严”勃兴,此宗遂属之无再讲“地论宗”者矣。
一、摄论宗。(《摄论》之译出,比《地论》后五十二年,《地论》译于北,《摄论》译于南。)依《摄大乘论》,故名。《摄大乘论》者,别释《阿毗达摩[磨]经》之《摄大乘品》,无著菩萨之所撰也。世亲、无性二菩萨更为作《释论》。陈文帝天嘉四年,真谛三藏译出无著菩萨《摄论》三卷,天亲《释论》十五卷,无性《释论》十卷。陈、隋之间,此宗极昌盛。至唐时玄奘三藏译出新论,张显“法相宗”,自是《摄》入“法相宗”,无再别立“摄论宗”者矣。
一、俱舍宗。(世亲造《俱舍论》在佛灭后八百余年时,当中国西晋之世,至真谛译论时,则上距造论时已二百八十年矣。)世亲菩萨造《俱舍论》,陈时真谛三藏译之二十二卷,并作疏记,“俱舍宗”即依此立宗。至唐时玄奘三藏再译《俱舍论》三十卷。此宗所明以七十五法为法相,以四谛为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