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说《发智》

三、说《发智》

《发智论》之著者,迦多衍尼子(Kātyāyanipatra),或译作“迦旃延”,与佛十大弟子中之迦旃延(即造《施设足论》之人)同名,实“说一切有部”开宗之宗也。据嘉祥《三论玄义》:“佛灭度后,迦叶以修多罗(经部)付阿难,历末田地、舍那婆斯、优婆掘多、富楼那、寐者柯,至迦旃延尼子,二百年来无异部。……从迦叶至掘多,正弘《经》。从富楼那稍弃本弘末,故正弘《毗昙》(论部),至迦旃延大兴《毗昙》。上座弟子部见其弃本弘末,四过宣令,遣其改宗,遂守宗不改。上座弟子移往雪山避之,因名 ‘雪山住部’。其留者则名 ‘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由此观之,“有部”与“上座部”之分裂,其主动实由迦旃延;而诸上座之不满于迦旃延者,即以其重论而轻经。所谓论者何?则此二十卷《发智》,即集其大成者也。玄奘法师曾亲游著论之地,《西域记》(卷四)云:“至那仆底国(Cinabhakti),有答秣苏伐那伽蓝,中有无忧王所建窣堵波(塔),高二百余尺,绕山伽蓝,周二十里,小窣堵波数千百所,连隅接影。如来涅槃后第三百年中,迦多衍那论师于此制《发智论》焉。”其遗迹为后贤所敬慕如此。窃尝论之,《发智论》之地位,略如治《春秋》者之有《公羊传》,迦旃延则胡毋生(世友略可比董仲舒),而后此之《大毗婆沙》,则比何氏《解诂》也。故欲知当时所谓正统派学说,必于此书求之。

全书分八篇四十四章,篇者,秦译本作“犍度”(Shandha),盖聚集之义,唐译本译为“蕴”;章者,秦译本作“跋渠”,盖类别之义,唐译本译为“纳息”。今对照两本异名,列其目:

img
img

说明:本文撰于一九二〇年,录自《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中卷。收入《佛学研究十八篇》及《饮冰室合集》。

本文为梁氏《中国佛教史》原定计划《佛典解题》专章内容之一。

[1]作于一九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