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经输入之次第

各经输入之次第

一、《华严》(此经始译于东汉而终译于唐贞元)。最初输入皆小品,后汉桓、灵时支娄迦谶所译之《兜沙经》,(即《如来名号品》)其最初也。越四十余年,孙吴时代,则支谦译《菩萨本业经》(即《净行品》)。又百年西晋时代,竺护法[法护]译《十住道行经》(即《十住品》)、《渐备一切智德经》(即《十地品》)、《等目菩萨三昧经》(即《十定品》)、《如来兴显经》(即《如来出现品》)、《度世品经》(即《离世间品》),凡五种。合前共七种,皆《华严》中之品分也,然当时实不知有《华严》。同时复有聂道真之《诸菩萨求佛本业经》(即《净行品》之第二译)。又八十余年东晋时代,姚秦鸠摩罗什与佛陀耶舍同译《十住经》(即《十地品》之第二译)。又十余年,乞伏秦圣坚译《罗摩伽经》(即《入法界品》之后半)。计自支谶至罗什,前后二百五六十年间,三十九品之《华严》,输入者仅八品耳(内重译两品)。是为《华严》译业之第一期。与罗什同时,有支法显者,求经西域,从于阗得《华严》梵本三万六千偈。以晋义熙十四年至宋永初二年由佛驮跋陀罗译出,即今晋译《华严》六十卷也。是为《华严》译业之第二期。又越二百六十余年,至唐武后时,以晋译本未备,复求梵本。于是实义[叉]难陀与菩提流志等重译《华严》八十卷,即今唐译《华严》也。又阅九十余年,至德宗贞元时,般若、宗密等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则旧本末会《入法界品》之全译也。是为《华严》译业之第三期。然梵本《华严》十万偈,今晋译三万六千偈,唐译增至四万五千偈。盖以别行之《普贤行愿品》,尚未及三之二也。

二、《宝积》(此经始译于东汉而终译于唐中宗神龙、先天间)。此经亦经始于东汉桓、灵时,由支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即今本《大宝积经》第五会)、《阿閦佛国经》(即第六会)、《佛遗日摩尼宝经》(即第十三会)。同时,安玄译《法镜经》(即第十九会)。其后历曹魏、孙吴、西晋,以至唐武后时,经五百余年,《宝积》之译出者,凡二十三会。而当西晋时,由竺法护手译者十六会,法护译业,大半在于此经。及唐中宗时,菩提流志等乃采古译之二十三会,又自行新译二十六会,合四十九会,而成今本之《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盖经五百五十余年、一十七人之手初成,实一种百衲本也。

三、《大集》。此经亦始于东汉桓、灵时。支谶译《般舟三昧经》(即《大集》单品)。其后则两晋时竺法护译《大哀经》(即今本《大集》之《陀罗尼自在王品》)、《宝女所问经》(即《宝女品》)、《无言童子经》(即《无言品》)等,皆初期之《大集》零译也。至北凉昙无忏[谶]译《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此为《大集》得名之始。然兹经本有十六分,忏[谶]所译则第一《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起,至第十一《日密分》止,所阙尚多。至隋那连提耶舍译《大集月藏经》十卷,即全经之第十二分;译《大集须弥经》二卷,即全经之第十五分;至唐玄奘译《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即全经之第十三分;隋阇那崛多译《虚空孕菩萨经》二卷,即全经之第十六分。惟十四分梵本未至。要之,《大集》译业萌芽于汉,大成于东晋,隋、唐则拾遗补阙而已。

四、《般若》。(按:《般若》全经六百卷,十六会,初会四百卷,次会八十卷,又次十四会,共一百二十卷,合十六会,成六百卷也。全经十六会,内容前后大同,盖佛在世四十九年,无时不说“般若”。后人以义类纂集,初得四百卷,次又得八十卷,又次得百二十卷,合而为一大部也。由是读《般若》之一会,即可识其全体。故龙树作《大智度论》,以释《般若》,不释初一会,亦不释后十四会,而惟释次会,以次会独能广略适中也。)此经亦始于东汉桓、灵时,支谶译《道行般若波罗密[蜜]经》十卷,即今本《般若》之第四会也(与支谶同时竺佛朔亦尝译此经,今佚)。今藏中所存吴支谦译之《大明度无极经》四卷、符[苻]秦昙摩毗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之《般若波罗蜜经》十卷,皆第四会之异译也,是名《般若小品》,此经输入之第一期,即小品也。两晋时,竺法护译《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五卷,即今本《般若》之第二会也。同时无罗义[叉]、竺叔兰译《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至姚秦时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经》三十卷,皆第二会之异译,是名《般若大品》,此经输入之第二期,则大品也。此两品卷帙虽少,然与我国大乘宗派之关系则甚深,因小品而求大品,因大品而求全帙,阅数百年,卒乃大成。朱士行尝于洛阳讲道行经(即小品),觉文意隐质,诸未尽善,每叹曰:“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誓志捐身,远求大本,以魏甘露五年入西域,从于阗得梵书正本九十章,遣弟子弗如檀赍还洛阳,罗义[叉]、叔兰所译《放光般若》即此本也。自是而梁僧伽婆罗译《文殊师利所说般若经》(即今本之第七会),陈月婆首那译《胜天王般若经》(即今本之第六会),其第九会之《能断金刚分》,则自晋迄唐凡六译。然全经之文,自玄奘以前,未有人睹者。及玄奘得梵本二十万颂四处十六会所说,始译成今本《大般若经》六百卷,译业伟大至此,匪惟空前,抑亦绝后矣。旧译之小品、大品,皆在后二百卷中,占一小部分,其前四百卷,则皆初译也。

五、《法华》。《法华》输入,较晚于他经。西晋太康七年,竺法护、聂承远等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此为第一译也。其后则鸠摩罗什所译今本之《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则为第二译。至隋崛多、岌[笈]多合译《添品法华》七卷三十七品,兹经乃全。然今惟什本流通,故《法华》译业,什公专美矣。

六、《涅槃》。《涅槃》输入,更晚于《法华》。竺法护译《方等般泥洹经》全属别本,无[与]大经无与。支谦译《大般泥洹》是《长阿含》中小品,与《涅槃》更无与。虽以罗什之博,犹未见此经。此经之来,全由我国高僧献身求取。其一则法显所得,以义熙十四年同佛驮跋陀罗译出,即六卷之《方等泥洹》也。其二则智猛所得,即二十卷之《般泥洹》,今佚矣。北凉时,由昙无忏[谶]再译一本,即今本之《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是也。其后则刘宋时,慧观、谢灵运等据忏[谶]译再治,是为南本《涅槃》三十六卷。章安据以作疏,然此经实未尽也。越二百余年,唐智贤、会宁合译《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乃始略备。

七、其他诸《大乘经》。

《大庄严经》。始于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八卷,至唐地婆诃罗译今本《大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

《维摩诘经》。始于吴支谦译《维摩诘》三卷,至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唐玄奘又译《说无垢称经》六卷。

《悲华经》。始于竺法护译《闲居经》十卷(今佚),至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十卷(今通行本)。

《金光明经》。始译于昙无忏[谶],至唐净义[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今通行本)。

《大树紧那罗经》。汉支谶初译二卷,罗什再译。

《宝云经》。梁曼陀罗仙初译七卷,唐达摩流支再译十卷。

《不退转经》。晋竺法护初译三卷,刘宋智严再译四卷。

《思益梵天经》。竺法护初译四卷,罗什再译四卷,菩提流支三译六卷。

《解深密经》。魏菩提流支初译五卷,唐玄奘再译。

《楞伽经》。昙无忏[谶]初译四卷(已佚),刘宋求那跋陀 〈罗〉再译四卷,元魏菩提流志三译十卷,唐实义[叉]难陀四译七卷。

《阿弥陀经》。罗什初译一卷(亦作《无量寿经》),玄奘再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又:支谦译有《阿弥陀经》,乃《宝积》中《无量寿如来会》之抄译也,与此本无涉。

《首楞严经》。非今通行之《佛顶楞严》也。此经传译最早,支谶第一译。至现存之鸠摩罗什译《首楞严三昧经》,为第九译矣。自一至八译皆已佚,然一经至九译之多,则此经之在初期大乘佛教极有力可推见。

《十住断结经》。姚秦竺佛念译十卷。

以上各经皆经重译本。

《菩萨璎珞经》。十二卷,竺佛念译。

《贤劫经》。十三卷,竺法护译。

《大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隋阇那崛多译。

《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同上译。

《佛名经》。十二卷,魏菩提流支译。

《华手经》。十三卷,鸠摩罗什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观佛三昧海经》。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鸯崛摩罗经》。四卷,宋求那跋陀罗译。

《大乘密严经》。三卷,唐地婆诃罗译。

《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隋菩提登译。

《大佛顶楞严经》。十卷,唐般剌密帝、房融译。

此经晚出,真伪问题未决。

以上单译本。

以上所举,为六大部外最要之经。读者观其译本之多少,及译人之年代,可见大乘发达之次第及各经价值。

八、四《阿含》及其他小乘经。《阿含》为小乘总汇。佛教输入初期,所译诸经,率皆此中单品,以今藏中现存书目论,则《增一阿含》中单品二十八种,《中阿含》中六十五种,《长阿含》中二十一种,《杂阿含》中十七种。质言之,两晋以前之译业,十之八皆小乘,而小乘中又十之八皆《阿含》也。然皆枝节割裂,未有全译。至苻秦时,昙摩提难[难提]、竺佛念译《中》、《增》二《含》,今本《增一阿含》五十卷,即此译也。《中含》虽已译成,然值关中丧乱(其年苻坚败亡),造次多舛。越十四年至晋隆安元年,僧伽提婆等在扬州再重译,则今《中阿含》六十卷是也。姚秦时,佛陀耶舍、竺佛念译成《长阿含》二十二卷。刘宋时,求那跋陀〈罗〉在扬州译成《杂阿含》五十卷,前后五十八年间,四《含》次第全译,自此小乘经译业亦告终矣。其他大部之小乘经,尚有下列数种:

《撰集百缘经》十卷  吴支谦译。

《佛说生经》百卷  西晋竺法护译。

《贤愚因缘经》十三卷  元魏慧觉译。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  元魏般若流支译。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隋阇那崛多译。

九、律藏。西晋以前,律藏盖阙,惟曹魏康僧铠译《昙无德律部杂羯磨》一卷,他无闻焉。律之最初输入者为《十诵律》五十八卷,姚秦时罗什译。次则《四分律藏》六十卷,亦姚秦时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又次则《僧祇律》三十卷,刘宋时佛驮跋陀罗译。又《弥沙律》三十卷,佛驮什、竺道生同译,即所谓《五分律》也。又刘宋时僧伽跋摩复译《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十卷。萧齐时僧伽跋陀罗亦译《善见毗婆沙集》十八卷,自是小乘律渐备。其大乘律则有佛念之《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罗什之《梵网经》二卷、《佛藏经》四卷,昙无忏[谶]之《优婆塞戒经》七卷,求那跋摩之《菩萨善戒经》九卷,是谓前期之律藏译业。越三百年,至唐武后时,义净大弘律宗,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十一律,都百六十一卷,是为后期之律藏译业。

十、小乘论。印度小乘教之中坚,实惟“根本说一切有部”,此部教义之总汇,在《阿毗达磨》(亦作“阿毗昙”,译言“无比法”),《阿毗达磨》之性质,颇似孔门后学所撰之《礼记》及诸传,盖诠释教义之书也。其最重要者曰《六足》、《发智》:

《集异门足论》   舍利弗造   佛在世时

《法蕴足论》    目犍连造   佛在世时

《施设足论》    迦旃延造   佛在世时

《识身足论》    提婆设摩造  佛灭后百年

《品类足论》    世友造    佛灭后三百年

《界身足论》    世友造    佛灭后三百年

《发智论》     迦多衍尼子造 佛灭后四百年

以上七种,实大乘论之基本。至迦腻色迦王时,集五百罗汉著《毗婆沙论》,即解释此七种者也。此外有世亲之《俱舍论》,众贤之《顺正理论》,法胜之《阿毗昙心论》。其最初译出者,则《发智论》也(苻秦时僧迦[伽]提婆、竺佛念同译,名《阿毗昙八犍度论》),凡三十卷。次则《施设足论》(苻秦时僧迦[伽]跋澄口译名《鞞婆沙论》)十四卷。同时又译世友之《品类》、《界身》、二《足》(名为《尊婆须密菩萨所集论》)十卷。同时,昙摩难提又译《毗昙心》及《三法度》。然译笔皆拙劣。晋太元十六年,僧伽提婆、慧远重理之,成《阿毗昙心论》四卷、《三法度论》三卷。次则北凉时,浮陀跋摩译《毗婆沙论》八十二卷,即《大毗婆沙》之前半也。次则刘宋时求那跋陀罗译《众事分阿毗昙》十三卷,即《品类足》。姚秦时昙摩崛多译《舍利弗阿毗昙》三十卷,疑即《异门足论》。除外小乘论之最著者,尚有罗什译诃梨跋摩之《成实论》二十卷。刘宋时僧伽跋摩译《杂阿毗昙心论》十六卷,陈真谛译《立世阿毗昙论》十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四谛论》四卷。故罗什、慧远可谓小乘论译事之草创者,真谛辈其赓续者,而大成之则玄奘也。玄奘所译如下:

《集异门足论》二十卷    《法蕴足论》十二卷

《识身足论》十六卷     《品类足论》十八卷

《界身足论》三卷      《发智论》二十卷

《大毗婆沙论》二百卷

《俱舍论》三十卷      《顺正理论》八十卷

《藏显宗论》四十卷     《异部宗轮论》一卷

十一、大乘论。大乘论之传译,自鸠摩罗什始,其所译之龙树《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提婆《百论》二卷,衍成“三论宗”。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则释《华严》;《大智度论》一百卷,则释《般若》,此译论家之第一个也。次则菩提流支,译大乘论十数种,最著者为天亲之《十地经论》十二卷,开“地论宗”。次则真谛,译无著之《摄大乘论》三卷,开“摄论宗”。而空前绝后之大译论家必推玄奘,奘所译论如下: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摄大乘论》(《世亲释》,《无性释》) 《唯积二十论》一卷、《三十论》一卷

各十卷  

《成唯识论》一卷        《百法明门论》一卷

《观所缘缘论》一卷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

其他尚有数十种,非惟确立法相宗而已,印度学术之全部输入,实自兹始。奘公而后,莫能为继矣。

十二、杂藏。经、律、论三藏以外之书,谓之“杂藏”,此类译出殊少。(一)集释佛语者:有《出曜经》二十卷,法救著,竺佛念译。(二)佛之传记:有宝云译《佛本行经》七卷,昙无忏[谶]译《佛所行赞经》五卷。(三)佛学传授及名人传:有后魏昙曜译《什法藏因缘经》七卷,罗什译《龙树传》、《马鸣传》、《提婆传》各一卷,真谛译《婆薮槃豆传》一卷,西晋法钦译《阿育王传》五卷。(四)外道书。(五)天文书。可惜此类书译出太少,否则印度文化发展之迹,尚可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