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名称及传译渊源

一、说名称及传译渊源

《六足》、《发智》者,“说一切有部”之宝典也。其成立在《大毗婆沙》前,《婆沙》宗之。“有部”为印度佛教正统派,故欲知教义之渊源,以察其后此蜕衍进展之迹,不可不浏览此诸书。

《六足》者,六部论之译名,末皆系一“足”字,故得名焉。

img

此所谓“六足”也。据《俱舍论》所引,尚有邬波毱多(Upagupta)之《理目足论》,但未译传,是否与《六足》同类,不敢断言。所谓《发智》者:

《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 迦多衍尼子造——佛灭后四百年

右[上]七书译名,皆唐玄奘法师所定。阿毗达磨旧作阿毗昙,译言对法,亦云大法。佛典分三藏:一、修多罗,即经藏;二、毗尼,即律藏;三、阿毗昙,即论藏也。故凡古代大论,多冠此名。此《六足论》者,除《施设足》外,余六部皆奘师译出。其《品类足》一种,则刘宋时求那跋陀罗、菩提耶舍曾共译,名曰《众事分阿毗昙论》,为十二卷;奘本则第二译也。其《发智》一种,则苻秦时瞿昙、僧伽提婆、竺佛念曾共译,名曰《阿毗昙八犍度论》,为三十卷,奘本亦第二译也。奘公译《异门》、《法蕴》、《识身》、《品类》、《发智》,皆依足本,惟《界身》篇末,有窥基后序,谓“此论大本,有六千颂,后以文繁,或致删略。今此所翻,有八百三十颂”。然则所依乃节本矣,此所以卷数与余书不侔也。所以用节本之故,殆因奘公老年精力不继。基序称此论以龙朔三年六月四日译讫,考奘公示寂,即在次年(麟德元年)之二月四日,上距成书时仅八月耳。其《施设足》之所以阙译,当亦为此。今藏中尚有宋法护译《施设论》七卷(大中祥符间),或谓即抄译《施设足》,未敢具信,冀他日或得梵本印审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