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部宗轮论》
《异部宗轮论》者,世友菩萨叙述佛灭后五百年间,印土教团分裂蜕变之状态也。佛教二千年来,循进化之公例,常为不断的发展,其最显之迹,则由小乘而进为大乘也。旧说谓佛在世时,大乘教已圆满成立,反对之者则谓大乘非佛说,二者皆各驰极端,皆非真也。故吾以为欲对于佛教史为系统的研究,宜破除小乘、大乘名目,观其各派相互之影响,而察其教理蜕进之所由,而惜乎此种资料缺乏已极也。此书虽极简略,不能使吾人满足,然吉光片羽,已至可宝矣。
论中首叙佛灭后百有余年无忧王时(即阿育王),佛教徒因议大天事,分为上座、大众两部,后即于此第二百年中,由大众部分出三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即灰山住部)。寻又分出一部,曰多闻部,寻又分出一部,曰说假部,寻又分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计百余年间,大众部分裂为八部,合本部共为九部,此大众分裂之时期也。上座部则团结稍久,在佛灭后三百年初,始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二、即上座本部转名雪山部。未几又由说一切有部分出一部曰犊子部。未几又由犊子部分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未几复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一部曰化地部,又由化地部分出一部曰法藏部。至三百年末,又由说一切有部分出一部曰饮光部。至四百年初,又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一部曰经量部。计百余年间,共裂为十部,合本部为十一部,此上座分裂之时期也。
书来勤勤以求法为事,而苦于诸宗之繁博,罔知入手工夫谫陋,如予不耻下问。
解脱说。种类繁多,各宗互异。一、说主张及时行业,五欲自恣,谓此即现在涅槃。此亦师阿夷多之说,即后时之“顺世外道”也。(“顺世外道”谓人身一死,即无所知,无所谓命,无所谓业,无所谓报,故无轮回,但以现在淫乐,即为涅槃。此其为说,颇类杨朱。)一、说修无有处定即是涅槃,此阿逻罗之说。一、说修非想非非想定即是涅槃,此郁陀迦之说。一、说修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即是涅槃。此三说皆依瑜伽解脱。吠陀时代,解脱之方不在智而在法。法者祭祀,谓诸神不死,乃由力行祭祀而得,合法之□祠,行之百次,则祭者可进位为神。故印人常终年为祭祀,几于无日无之。自吠陀神衰,婆罗门哲人侧重奥义,谓知奥义乃得解脱。于是解脱之方,不在法而在智。一、以苦行解脱。“苦行”二字,即“烧”之义,苦行以烧除其身,使停止业力,不堕轮回,即得解脱。一、自然解脱。此拘舍梨之说,“邪命外道”也。(“邪命外道”以为命运前定,业力极强,中途不可使止。无论智愚,须经八百四十万大劫,然后得离诸苦,故虽弃礼义,亦无恶果。)
数论。佛陀在世时已有数论,征之“佛所行赞第十二品”可见之。《奥义书》合梵我为一,数论与瑜伽则分为二。(自性与神我)
轮回论。黎俱吠陀已有萌芽,至《奥义书》而益显。《奥义书》以大梵是常,故人我须没其中,合而为一,以天上是常,故人须离世间不返。其解脱之道,主在智慧,业报之起,悉由无明。故若有智,业力可断。此重智慧解脱,亦为佛教之先河。《奥义书》之说轮回,谓善人死后,至月宫受福乐,至善业尽复生人间,恶人则入地狱受苦。惟得大梵上智者,则解脱轮回,不生不死,是曰天道。若佛说,则天道亦纳入六道轮回中。此佛说之所以高也。
《奥义书》执我为无色物,故轮回者亦为无色物。若尼犍子则谓轮回者是有色物,即业报是也。数论派则谓神我无缚无脱,轮回别有细身。佛教既主无我,故亦无实物轮回。(此段不甚明白)
《奥义书》。吠陀敷陈礼仪,法之事也;《奥义书》深探哲理,智之事也。《奥义书》之重要有名者,都十三种。(《大林奥义书》、《唱徒集奥义书》、《友爱奥义书》、《白骑奥义书》、《迦塔奥义书》。)其最初者,成于佛陀出世以前。(《奥义书》所载,或诗或文,或二者兼有,寓言故事、祭祀神歌,均编入其中。集多人而成,非一人手著。)《奥义书》所讨论者:一、为世界本质,亦谓之梵。梵之意义,即天地之运行,人类之生命。故依神言之,梵为造物主;依天象言之,梵为虚空。周遍一切,依人类言之,梵为生气,生命之本;依哲理言之,梵为世界本质,一切事物,均由是生。此《奥义书》之梵也。若以佛说比之,则梵为真知,义如虚空,不落言诠,须遮不表。二、为人类之本质,亦谓之神我。神我者,寂然不动,永住妙乐,一切知作,皆从彼生。若以佛说比之,则神我为如来藏心;若互言之,则梵与神我,均为世界本质,梵即我,我即梵。(《奥义书》之大义可一言蔽之,即梵即我也。至于现象世界,山河大地,是真是幻,则《奥义书》未深加推求。盖多认定梵我为实有,不言世间为非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