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识论之变迁次第
关于“心识”之分类,自小乘诸部多数之经论起,以至《般若》、《法华》、《涅槃》、《大智度》等大乘诸经论,皆唯说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而与他识更无所言。至《深密》、《楞伽》、《密严》、《佛地》等经,《摄大乘》、《辨中边》等论,始立“八识”。此“八识”说者,盖北印度系所产物,佛灭度后八九百年间始成立者也。然其起源则甚古。如小乘诸师所立种种异名,如“根本识”,如“穷生死阴”,如“果报识”,如“有分识”,如“细意识”,如“一味蕴”等,皆即“八识说”所由来。但目之为第八识,名之为“阿赖耶”,则自无著派之大乘教义起,始显著耳。
刘宋时,求那跋陀罗译四卷《楞伽》,有论“如来藏”及“阿赖耶”语,佛典中有此两名词之关系者,当以此经为最古。(“如来藏”说起于南印,“阿赖耶”说起于北印,其渊源本自不同。)
“如来藏”思想,自《涅槃》、《胜鬘》等经输入以来,与“真如佛身说”相应和,久已深入人心,及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真谛等次第传译。无著、世亲一派学说,以“阿赖耶”思想为中心,于是,“阿赖耶”本质如何,与“如来藏”为同为异,遂成为南北朝时代佛学界诤论之焦点。南北朝时之佛学,则地论派与摄论派也。
地论派者,自后魏菩提流支译《十地论》后,学者诵习此论,因以得名。以六十《华严》、四卷《楞伽》等经(四卷《楞伽》刘宋时求那跋陀罗译),《十地》、《金刚仙》等论,为其所宗。此派以“阿赖耶”为真常净识,谓“阿赖耶”即佛性,“阿赖耶”即“如来藏”,此派源出于南印度。其后“地论”又分南北二派:北派祖菩提流支及道笼,南派祖勒那摩提及慧光。(地论派俱宗天亲而各计各异,同于水火。)北派为“地论”正统,仍主“阿赖耶”为真常净识,与“如来藏”同体,为一切法之所依持,此外别无根本实体。南派则别立真知,以为一切之所依持,隐然认“阿赖耶”与“如来藏”为别物。
摄论派者自真谛译《摄大乘论》后传诸其徒,法泰遂成一宗,当时谓之新教,以《摄大乘》、《决定藏》、《唯识》诸论为其所依。其说“心识”与“地论宗”大异,彼诃斥“阿赖耶”谓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而别立第九之庵摩罗识为真常净识。
地、摄两宗虽同祖无著、世亲,然创立摄宗之真谛,绍述纯粹之北印学风,壁垒森严,重分析以分析,故于八识之上,复立第九,认“阿赖耶”为“妄识”,与“如来藏”明示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