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想、行三蕴
这三蕴是讲心理的分析。我们为时间所限,只能略述他的定义。《五蕴论》说:
云何受蕴?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
云何想蕴?谓于境界,取种种相。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
《杂集论》(卷一)说:
问:受蕴何相?答:领纳是受相。谓由受故,领纳种种业所得异熟。……
问:想蕴何相?答:构了是想相。由此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
问:行蕴何相?答:造作相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谓于善恶无记品中驱役心故,又于种种苦乐等位驱役心故。
《辨中边论》(卷上)说:
于尘受者,谓领尘苦等,说名受阴。
分别者,谓选择尘差别,是名想阴。
引行者,能令心舍此取彼,谓欲、思惟、作意等,名为行阴。
“受”训领纳,即是感觉。一种现象到跟前,我感受他,或觉苦,或觉乐,或觉不苦不乐。
“想”于境界,取种种相。《阿毗昙杂心论》说:“想蕴于境界,能取像貌。”《墨子·经上》篇说:“知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即是此义。我们遇见一种现象,象用照相镜一般把他影照过来,形成所谓记忆,做“诸言说”的资粮,便是想。
“行”是造作。除受、想两项外,其余一切心理活动,都归入这一蕴中。他的特色,在“能令心趣此舍彼”。今欲明行蕴的内容,不能不将佛家所谓“五位诸法”先说一说。
佛家将一切法分为五位:一色法,二心王法,三心所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五法的分类,是各家所同的。位次先后及每位的数目,各有出入。例如俱舍家只讲七十五法,唯识家讲百法。五位中除无为法靠证不靠学外,其余四位,统名有为法,都属心理学范围。色法,指有客观性的事物之相。心王法,指心意识的本相。心所法,举全文应云“心所有法”,亦名“心数法”,西洋学者所说心理现象正属此类,名目如受、想、触、欲、念、作意、贪、瞋、痴、信、勤、惭、愧等类皆是。不相应法举全文应云“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怎么讲?《五蕴论》说,谓“依色、心、心法分位,但假建立,不可施设”。用现在话讲,可以说是,不能归入色法、心法、心所法三类的,叫做不相应法。名目如得、非得、生、老等类,如名、句、文等类。今将诸法分配五蕴列一表:(左[下]表依小乘家《俱舍论》的法数制出,其大乘家《五蕴论》、《瑜伽师地论》等所讲百法,有些出入,但心所法及不相应法分配受、想、行三蕴,大致相同。)

看这表,可以见出行蕴内容如何复杂了。大抵佛家对于心理分析,异常努力,愈析愈精。释迦牟尼时代,虽仅分受、想、行三大聚,“行”的方面,已经错杂举出许多属性,后来学者将这些话整理一番,又加以剖析增补,大类中分小类,小类中又分小类,遂把“行相”研究得如此绵密。我的学力还彀不上解释他,而且时间亦不许,姑说到此处为止。但我敢说一句话,他们的分析是极科学的,若就心理构造机能那方面说,他们所研究自然比不上西洋人;若论内省的观察之深刻,论理上施设之精密,恐怕现代西洋心理学大家还要让几步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