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论 研究本问题之预备

前论 研究本问题之预备

凡相与讨论一问题,必须有若干项两造公认之基本观念及事实以为论难公准。苟此种观念及事实为对造所未了察或未承认者,必须令彼察焉认焉,吾乃得向彼看所开说。有人于此,对于吸力之理不解或不信,吾与之言地动非静,彼终不能听也。有人于此,对于东晋晚出之伪《古文尚书》坚信为三代遗著,吾与之辨证古代史迹,将无从措辞。今吾侪以历史的眼光谈佛教,中间有许多观念及事实,与畴昔一般佛教徒所信者甚相悬绝。彼辈若执旧说以相稽,则吾侪惟有结舌而已。吾故于讨论本问题之前,先提出数项根本意见以谂读者。读者如不承认此等意见,吾侪当别为专篇相与上下其议论。惟读吾此文时,则望其在此等根本意见之范围内心以察本问题之真相云尔。

第一,吾侪须承认:思想之发展变迁,有不容躐进之阶级,而且恒有时代背景映乎其后。某种思想非其时代所必须要者,则不会发生;而一种思想既发生,则必影响于后此思想界。后起之思想家,只有对于前辈之思想,或驳辨引申以求继长增高,而断不会冥然若无所觉察。此实各国思想史所同然,佛教史亦断不能独违此公例。

第二,循此公例以观察佛教史,则可分为下列之六阶级:一、佛在世时及佛灭后百年内派别未分时之思想,以四《阿含经》等为其代表。二、佛灭后百余年已五百余年,分为二十部派,而“一切有部”保持其正统的地位时之思想,以《大毗婆沙论》各家《阿毗昙论》及其论中所述诸派之异说为其代表。三、佛灭后六七百年龙树、提婆等提倡实相派大乘时之思想,以《般若》、《法华》、《涅槃》诸经,《中》、《百》、《十二门》、《大智度》诸论,为其代表。四、佛灭后八九百年无著、世亲等提倡唯心派大乘时之思想,以《楞伽》、《密严》、《华严》诸经,《十地》、《显识》、《摄大乘》、《显扬圣教》、《瑜伽师地》诸论,为其代表。五、佛灭后千年、千一百年,护法、清辩[辨]等两派大乘互诤时之思想,以《成唯识论》、《大乘掌珍论》等为其代表。六、佛灭后千二百年密教兴起时之思想,以各种《陀罗尼经咒》等为其代表。

第三,既承认有此阶级,则不能不承认现行佛经,并非同一时代之产物。《大藏》七千卷,以经名者居泰半;名经标题皆冠以“佛说”二字,篇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之语句。向来佛教徒总以为所有一切经皆释迦牟尼“金口亲说”。其实不然,《般若》、《法华》等经,决为法救、胁比丘、马鸣诸人所未尝见;《楞伽》、《密严》等经,决为龙树、提婆诸人可未尝见;各种《陀罗尼》经,决为无著、世亲诸人所未尝见。非不见也,盖当时未有此类经存于世界。

第四,闻此说者必大骇且怒,谓吾侪全中“大乘非佛说”之毒;谓果如此,则经典十之七八皆后人伪造,则佛教徒岂非成为“大妄语”者!实则不然,佛教义有一最特别之外,曰“依法不依人”。只须对于佛所了解之正法,能与佛一般的同其彻底了解,其人即等于佛,其人之说即可认为佛说。且如《大毗婆沙论》一书,乃佛灭后六百年时,一国王召集许多学者开大会编纂,其成立历史昭昭在人耳目;而论首发端云:“问《大毗婆沙》谁所说?”答:“佛所说。”又如《瑜伽师地》、《大乘庄严》、《辩中边》、《决定藏》诸论,明明为无著所述,而标题曰“弥勒菩萨造”。盖佛教徒确信自己所说与佛意契合,与先辈意契合者,则将自己著作指为佛说,指为某先辈说,并不以妄语论。若必以佛“金口亲说”始能称佛说耶?则岂惟大乘非佛,即小乘亦非佛。何也?佛非如删《诗》、《书》定《礼》、《乐》之孔子,彼毕生未尝著书,凡佛经皆出后来佛弟子之手。即最早出之四《阿含》,亦佛灭百年后乃始著诸竹帛耳。是故吾侪当承认各种佛经,乃佛灭后千年间次第成立,而各与其时代背景相应。

第五,既承认此说,然则某经先出某经后出,从何处推定耶?答曰:此在印度史上觅确证甚难,(因印度人思想为超时间的,故历史的观念薄而资料混)惟有一法焉,曰:由中国传译年代可以推出相当的标准也。例如罗什等译《般若》、《法华》,正龙树派大乘在印度全盛之时,故知《般若》、《法华》与龙树派年代相当且有关系。菩提流支译《楞伽》,正无著派大乘在印度全盛之时,故知《楞伽》与无著派年代相当且有关系。此亦如吾国近年之译欧书,必译其时代流行之新作品。故我国七百年中之翻译史,认为印度千年间思想史之缩影,当无大过。既承认佛教思想为有阶级的发展,而其阶级又有相当之标准可以考索,则按照此标准以评量某书之出于何年代,又当无大过。

第六,吾侪须承认,现代佛典伪书甚多。佛典之传译,至两晋、南北朝而始盛,而其时正吾国伪书出没猖獗之时,如伪《古文尚书》、伪《家语》、伪《孔丛子》、伪《列子》之类,尽人所能知也。佛教界亦为此习气所传染,伪妄纷出。观诸家经录所载之疑伪品(注四),便知其概,内中如最有名之《开元释教录》,其列入疑惑类者十四部十九卷;伪妄类者三百九十二部一千五十五卷。其数量之巨,真足使人一惊。佛典中所以多伪本,其原因不一,今避冗沓,无暇多论。要之,此为公然之事实,吾辈万不能不承认。既有此事实,则吾辈以学者的严正态度,对于形迹稍可疑之书,不肯轻轻放过,亦固其所。

第七,吾侪对于此许多伪书,当操何术以穷其伪耶?若每书为各别的研究,自有考证家通用之公例,如所谓事证、理证、正证、反证、旁证等等(如本文下方所用诸法)。若为大量的粗糙的研究,则亦有较简便之一法焉,曰先研究诸家经录之价值,择其鉴别最精者而信之。吾今独举一简易之标准以谂读者曰:梁以前书,宜信《祐录》(僧祐《出三藏集记[记集]》省名),隋以前书宜信《法经录》(法经隋《众经目录》省名),隋以后唐以前书,宜信《开元录》(智昇《开元释教目录》省名),而其最不可信者,莫如《长房录》(费长房《历代三宝记》省名)。盖僧祐、法经、智昇,皆极渊博极谨严之学者,费长房则愚而武断。道宣尝评其书曰:“瓦玉复糅,真伪难分。”(《续高僧传》卷二)是故《长房录》所列真书,万不可遽信为真;而《祐录》、《法经录》、《开元录》三录中有一录将某书列入疑伪者,则什有九必伪。此治“佛教目录学”者所宣留意也。(注五)

第八,以上七段,一面说明佛家著作标题某人说某人造者,不必悉认为历史上事实;一面说明两晋、六朝时伪书甚多,而佛典为尤甚。此外尤有中国人之特性应附论者。中国之多伪书,固无庸为讳,然伪书种类亦至不同。有本人故意作伪以惑人者,亦有本人并非作伪而后人附会以成其伪者。吾先民往往有极伟大极优美之创作,而不将以其名示人。《周易》卦辞、爻辞作者谁耶?《周礼》作者谁耶?《老子》五千言作者谁耶?《古诗十九首》作者谁耶?《孔雀东南飞》作者谁耶?《木兰诗》作者谁耶?《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镜花缘》作者谁耶?有几经考索,而大略得其主名者,有至今卒不能得其主名者。后人赏其作品而不能得其主名,有好事者,则姑以归诸前时代或同时代最负重望之人。例如《周易》归诸文王,《阴符》归诸周公,乃至汉碑之美者归诸蔡中郎,唐画之精者归诸吴道子。既有此说,则后之著录者踵而袭之。信以为真,固不可也;以作伪之罪加诸作者焉,尤不可也。吾以为我国有价值之创作,如此类者甚多,考证家切勿忘却此点,庶几评骘古人无枉无滥也。

第九,最后当知吾国思想界有一最大特色焉,曰:好调和,且善调和。姑置他方面,专言佛学界:佛学派别变迁之复杂,既如前述。其在印度,各派恒极端抗执,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故小乘家昌言“大乘非佛”,大乘家亦侪小乘于外道。即大乘“空”“有”二宗之诤,亦几互视为异端而不相下。中国不然,中国人译出无数经典,见其有许多矛盾之处,则为判时判教(注六)之说,或用其他方法调停之,而常以观其会通为鹄。此种精神之长短得失,别为一问题,然其为中国特有之民族精神,则事实也。故凡著作之专以此种精神为职志者,其与吾国人之关系何若,可得而推也。

以上所述,为吾研究佛学根本方法之一部分,骤视之若与《起信论》问题无何等关系。然若非承认吾此数项意见,则吾下文所考什有九为无据。故不避“博士买驴”之诮,述其梗概如右。读者无论对于此意见或赞或否,吾愿其姑以此为基础,更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