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十部之叙述

二、二十部之叙述

《论》中首叙佛灭后百有余年无忧王(即阿育王)时,佛教徒因议大天(摩诃提婆,Mahudeva)所倡异论五事(详下),分为“上座”、“大众”两部。后即于此第二百年中(秦译作百余年),由大众部分出三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秦译作窟居部,陈译作灰山住部)。寻又分出一部,曰多闻部(秦译作施设部),寻又分出一部,曰说假部(秦译缺,陈译作分别说部)。及第二百年满时,有一出家外道,亦名大天,重辩“五事”,因乖诤复分三部:(一)制多山部(秦、陈译皆作支提山部);(二)西山住部(秦译作佛婆罗部,陈译阙);(三)北山住部(秦译作郁多罗斯罗部,陈译作北山部)。此百余年间,为大众部分裂时期,共分八部,合本部共为九部。(陈译无西山住部,又将“支提”、“北山”合为一,谓大众部所属共七部。其致误之由,盖缘旧说皆言有十八部,而本论所举实二十部,真谛欲强合“十八”之数,故任意合并。不知十八部云者,不计两本部,二十部云者,则并本部算入也。《述记》已(详)驳之矣。)上座部在佛灭后二百年中,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诤,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秦译作萨婆多部);(二)即上座本部,转名雪山部。未几,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一部,名犊子部(陈译作可住子部)。寻又由犊子部分出四部:(一)法上部(秦译作达摩郁多梨部);(二)贤胄部(秦译作跋罗陀耶尼,陈译作贤乘);(三)正量部(秦译作三弥底);(四)密林山部(秦译作六城,陈译作密林住)。未几,复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一部,名化地部(秦译作弥沙塞,陈译作正地),又从化地部分出一部,名法藏部(秦译作昙无德,陈译作法获[护])。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一部,名饮光部,亦名善岁部(秦译作迦叶维,亦名优梨沙)。至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分出一部,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秦译作僧迦[伽]兰多,亦名修多罗,陈译作说经部,亦名说度部)。此百余年间,为上座部分裂时期,共分十部,合本部为十一部,今寻其原名,列表如下:

img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