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婆沙》内容略说

二、《大毗婆沙》内容略说

《大毗婆沙》者,质言之,则《发智论》之注疏而已。其篇帙既极浩瀚,读者罕能卒业,且因其为小乘之书,或轻蔑不屑流览。原书既无目录,千年来复无人为之科判,故其内容如何,几无人能道。夫吾固亦未毕业之一人也,安敢妄有所论列?但与《发智》互勘,先编一目录,备检阅云尔。

img
img

以上不过列举总目,至其详细内容,若欲具察之,恐虽作十卷之科判,犹不能尽。今试举一节为例:

本书所释之《发智论》二十卷,凡分八蕴、四十四纳息,具如前述。内“杂蕴”中之智纳息,在译本中不过占一卷四分之一,其文仅八叶,其内容略如下:

(一)论一智不能知一切法   (二)论前后心展转相缘

(三)论记忆力之由来及遗失 (四)论根起识之净不净

(五)论过去之现不现 (六)论名句文

(七)论六因 (八)论随眠

内“论六因”之一条,所论者为万有之因果律,在《发智》原文仅占一叶半,凡五百七十一字。而《大毗婆沙》释之得六卷(自卷十六至卷二十一),约费四万字以外。试为极简略之科判如下:

杂蕴(全书八蕴之一)

智纳息(本蕴八纳息之一)

论六因(本纳息所论八事之一)

一、引论

(一)说六因之理由

(二)六因是否佛所说

二、论相应因

(一)胪斥异说

(二)各种心理现象与相应因之关系

(三)相应因之定义及功用

三、论俱有因

(一)胪斥异说

(二)俱有因与相应因之异点

(三)论随心转之诸业不与心为俱有因

(四)俱有因之定义及功用

四、论同类因

(一)胪斥异说

(二)同类因之定义及功用

(三)同类因与遍行因之异点

(四)个身与他身之同类因

(五)同类因与诸蕴

五、论遍行因

(一)胪斥异说

(二)论诸烦恼有遍行有不遍行

(三)细论诸法孰为遍行

(四)遍行因之定义及功用

六、论异熟因

(一)胪斥异说

(二)异熟因之定义及功用

(三)异熟因与异熟果之关系

(四)异熟因与众同分业

七、论能作用

(一)胪斥异说

(二)论自性不与自性为能作因

(三)能作因之定义及功用

(四)能作因与因缘和合说

八、结论

(一)六因之相杂不相杂

(三)六因分配三世三界等

(三)六因分配蕴处界等

(四)六因与五果

(五)六因与四缘

读者试略一浏览此目录,当可略知此二百卷大著述中所言何事,及其内容之若何丰实,条理之若何详尽。窃尝论之,欧洲所谓心理学者,近数十年来始渐成独立之一科学,其在印度,则千五百年以前殆已大成。印度学者之论物的现象,因为试验工具所限,诚不免幼稚的臆断。至其论心的现象,则因彼族本以禅悦为公共之嗜好,加以释尊立教,专以认识为解脱之入门,故其后学对于心理之观察分析,渊渊入微。以校[较]今欧美人所论述,彼盖仅涉其樊而未窥其奥也。然论兹学第一大师,必推迦旃延,而《大毗婆沙》,则迦旃延学统之大成也。吾此论若不谬,则《婆沙》在世界学术上之位置,从可见矣。

《婆沙》第一要点,在说“法性恒有”(即所谓“法有我无”说)。盖当时龙树之“性空”说已盛行,《婆沙》诸师乃昌明“有部”所持旧说与之对抗。其实“有部”并非不说空,《本论》云:“萨迦耶见是十种空近所对治。……十种空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散坏空、本性空、无际空、胜义空、空空。”(卷八)然则《婆沙》不反对空义甚明。其所以不专提空义者,《论》又云:“空的行相不能决定,因约他性言,则一切法得云空。约自性言,则是云不空。非我的行性则无不决定,因约自他言皆无我也。故世友常言:我不定说一切法皆空,定说一切法皆无我。”(卷九意译)此与《起信论》之“如实空,如实不空”两义,正若合符。然彼为施设范畴,令人得循途趋悟,则多从不空方面立论,故曰:“一切法已有自性,本来各住自体相。”(卷七六)彼不惟认现在法为有自性,即过去、未来法亦皆有自性,力辟当时“经量部”所主张之“过未无体”说,谓其破坏因果律。曰:“彼拨无过去、未来体者……彼应无因。……若无因者,果亦应无。”又云:“若过去、未来非实有者,彼现在世亦应是无,观过去、未来施设现在故。若无三世,便无‘有为’,若无 ‘有为’,亦无 ‘无为’,观有为法立无为故。若无‘有为、无为’,应无一切法,若无一切法,应无解脱出离涅槃。”(俱卷七八)其意谓倘不承认吾人心理之活动及其对境为实有体性,则认识之可能性先自不成立,吾人复何所凭藉以言觉悟言解脱者?就此点论,则龙树一派,实含消极的意义,而《婆沙》诸师,乃始终认积极的意义。后此唯识宗之言“三自性”,华严宗之言“事理无碍”,虽谓皆汲《婆沙》之流可也。

《论》云:“一切法中,慧为最上。……能顺趣决择,能正知诸法。”又云:“慧能安立诸法自相、共相,能分别诸法自相、共相,破自体愚及所缘愚。”(卷一四二)又言:“有五识相应之慧,有意识相应之慧,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卷九五撮意)所谓慧者,对于宇宙万有之自相、共相,能安立之(规定),能分别之(分析),然后能涤邪见而契真理焉。此即认识论之作用也。慧不惟与意识相应,且与前五识相应,此经验论之所以可废也。质言之,则《婆沙论》盖绝对的主知主义、自发主义,而与大众部诸派主情意的、重信仰的,其立脚点确然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