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识蕴

(三)识蕴

“识”是最难了解的东西。若了解得这个,全盘佛法也都了解了。我万不敢说我已经了解,不过依据所读过的经典热心研究罢了。有说错的,盼望诸君切实指数。

“识”是什么?《五蕴论》说: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故。

《杂集论》(卷一)说:

问:识蕴何相?答:了别是识相,由此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

我们试下个最简明的解释:“识就是能认识的自体相。”前表所列色法、心所法、不相应法,乃至无为法,都是所认识的。识即心法,亦称心王法,是能认识的。

初期佛教,但说六识,后来分析愈加精密,才说有第七的末那识和第八的阿赖耶识。今且先讲六识。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六识之中眼、耳、鼻、舌、身识,亦名前五识,意识亦名第六识。合这六种,亦名前六识。前六识的通性如何呢?《顺正理论》(卷三)说:

识谓了别者,是唯总取境界相义。各各总取彼境相,各各了别。谓彼眼识,虽有色等(按:此“色”字是色声香味之“色”,非色蕴之“色”),多境现前,然唯取色,不取声等,唯取青等。……如彼眼识惟取总相,如是余识,随应当知。

读这段话,可以懂“了别”两字意义:了是了解,别是分别。许多现象在前,眼识唯认识颜色,不管声、香、味等;许多颜色在前,眼识当其认识青色时,不管黄、赤、白等。认识颜色是了解,把颜色提出来,不与声、香、味等相混,是分别。认识青色是了解,把青色提出来,不与黄、赤、白等相混,是分别。所以说,识的功能在了别。眼识如此,耳、鼻、舌、身识同为前五识,可以类推。

第六的意识要稍加说明。前五识以可见有对的色为对象,意识以不可见有对及不可见无对的色为对象。例如释迦牟尼何样的人格,极乐世界何样的内容,这不是眼看得见、手摸得着的,便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

“识”是怎么发生呢?佛典有一句最通行的话:“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句话几乎无论那部经那部论都有,真算得佛家基本的理论。意思说是“眼睛与外界的颜色相缘,才能发生所谓眼识者”。省略说,便是“根尘生识”。(眼、耳、鼻、舌、身、意名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名六尘。)这句话怎么讲呢?《顺正理论》(卷十)说:

眼、色、识三俱起时,眼不待二,色亦如是。识生必托所依所缘故眼识生,故眼识生要待余二。……然彼所依,复有二种:一是和合所依,谓识;二是相离所依,谓眼。或识是彼亲密所依,眼根是彼系属所依,所缘即是彼所取境。故彼生时必待三法,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者,谓眼与色和合为缘生于眼识。……

说眼根,我们或者可以想像他独立存在;说色尘,我们或者可以想像他独立存在。至于能了别颜色的眼识,一定要面上的眼睛和外界的颜色起了交涉时才能发生。但了别颜色的并不是面上眼睛,乃是眼睛的识。譬如瞎子,或睡觉的人,或初死的人,眼睛虽然如故,却不能了别颜色,因为他没有了眼识。耳、鼻、舌、身识可以类推。所以说“识从三和合生”。前五识的性质大略如是。

意识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讲,可以说,意识是心理活动的统一态。一方面“无对色”,专靠意识了别他,是意识特别的任务;一方面前五识所了别的“有对色”,也靠意识来整理他、保持他,是意识总揽的任务。初期佛法,仅提纲领,所以泛言意识,后来把意识内容愈剖析愈精细。《成实论》(卷五)说:“心、意、识,体一而异名。若法能缘,是名为心。”《顺正理论》(卷十一)说:“心、意、识三,体虽是一,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谓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顺正》是小乘著作,虽未立六、七、八识等名目,其义实与后来大乘唯识家相通。集起的心即第八识,思量的意即第七识,了别的识即第六识。

为什么要立出这许多异名,有这许多分析呢?《大智度论》(卷三十六)说:“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次第相续心。”又说:“前意已灭,云何能生后识?答曰:意有二种,一者念念灭,二者心次第相续。”

当时未将识分析立名,所以或名为意,或名以心,其实所指只是一物。我们的心、意、识,有随灭和相续两种状态,是确的。试稍加内省工夫,自然察觉。这两种状态,本来是一件东西的两面。但据粗心或幼稚的哲学家看来,那“念念生灭心”刹那不停,新陈代谢,容易看出他无常不实,所以公认他是心理上所研究的对象,会给他“意识之流”或其他名目。至于“次第相续心”,他递嬗的变化很微细,不易察见,表面上像是常住的,而且他又能贮藏过去的经验,令他再现,很像总持我身心的一个主宰,像是能有一切、能知一切的主人翁。所以一般人的常识乃至一部分哲学家,多半起“我思故我存”等妄见,认这个为“自我”。据佛法看来,其实不过五蕴中之一蕴。《显扬圣教论》(卷一)引佛说(出《解深密经》):“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识即阿赖耶识,亦名第八识。他是次第相续心的集合体,能将刹那生灭心所积经验执持保藏。因为执藏且相续故,常人把他构成自我的观念。其实他与前六识相依相缘,并不能单独存在,所以佛家将他和诸识通为一聚,名为识蕴。

若要了达识相,非把《唯识》、《瑜伽》诸论真真读通不可。我即没有这种学力,只能粗述大概,说识蕴的话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