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佛教典籍谱录考
近代目录之学大盛,四部群籍,存佚真伪,考证略明。佛教之书,占我国学术界最重要部分,而千年来儒者,摈之弗讲,除隋《经籍志》、唐《艺文志》卤莽灭裂著录数种外,其余谱录,一不之及。惟阮孝绪《七录》特辟《佛法录》一门,分为戒律、禅定、智慧、疑似、论记五部,著录五千四百卷,可谓卓识。惜其书今不存,吾著《佛教史》,对于传译各书,不能不常有所辨证。今为征引说明之便,先著此篇附录以供参考。他日有根据下列各书,厘订同异、整理内典者,亦学术界一功臣已。
据《开元释教录》卷十《叙列古今诸家目录篇》,其所举“经录”之书凡四十种,但多已亡佚,且其中有系统的著述,不过什之一二。今摘要论列如下:
《经录》 卷数无考 东晋释道安撰,今佚。省称《安录》。
《高僧传》云:“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后人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表名目,表其时人,铨品新旧,撰为《经录》。”是佛典谱录,安实作始。今其书久佚,但僧祐之《出三藏集记[记集]》,自卷二至卷五,皆补续《安录》,其有增订,类皆注出,吾辈可以《祐录》中推出《安录》原本,犹《汉书·艺文志》可当刘歆《七略》读也。据《祐录》推出《安录》篇数如下:一撰出经、律、论录,二条解异出经录,三古异经录,四失译经录,五凉土异经录,六关中异经录,七疑经录,八注经及杂经志录。
《众经录》四卷 东晋道流、道祖同撰,今佚。见《开元录》。
《众经目录》二卷 萧齐释王宗撰,今佚。见《祐录》。
元魏《众经目录》十卷 永熙间敕舍人李廓撰,今佚。见《张[长]房录》。
前六卷以大小乘经、律、论分类,第七卷未见本,末三卷辨伪经。
梁代《众经目录》四卷 天监十七年敕沙门宝唱撰,今佚。见《张[长]房录》。
高齐《众经目录》八卷 武平间沙门法上撰,今佚。见《内典录》。
《出三藏集记[记集]》十五卷 梁僧祐撰,今存。省称《祐录》。
此为现存最古且较可信据之经录。前五卷踵《安录》之旧,加以厘订。先分年代,以译家先后为次,列举各家所译书目;次列各经重译及异名者;次叙律、藏;次叙佚本;次辨伪经。第六卷至第十二卷,录各经典序文。第十三至第十五卷,译家传记。祐为惠远再传弟子,即著《释家谱》、《弘明集》之人。治佛学掌故者,要当挹源此公。但其书考证失实处,亦仍不免。
隋《众经目录》七卷 开皇十四年敕法经等撰,今存。
分大小乘经、律、论各一录,共六录。每录皆分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六门。末附西域及此方集传著述一录。后世编集体佛藏例,此其开端。
《历代三宝记》十五卷 隋开皇十七年费长房撰,今存。省称《房录》。
长房为当时翻经学士,嫌官本经录不备,别撰斯编。第十二卷以前,以年代分,十三、十四卷记重译失译,十五卷列总目。现存古录,此最繁博,亦最踳驳。道宣云:“房所撰者,瓦玉相谬,得在繁富,未可凭准。”(见《内典录》)智昇云:“《房录》事实杂谬,其阙本疑伪,皆编入藏,窃为不可。”(见《开元录》)据《房录》总目,已有经籍二一四六部,六二三五卷。今存经典,总计不过五千余卷,唐译几居三分之一,岂有隋时反逾六千者。即此一端,已证其妄。宣、昇等纠其误谬数十条,具见原书,不备引。
隋《众经目录》五卷 仁寿二年敕撰,今存。
踵旧作,列总目,无甚价值。
《大唐内典录》十卷 麟德元年释道宣撰,今存。省称《内典录》。
宣为唐代第一律师,其自序谓:“上集群目,取讥僧传。……参祐、房等录,务革前弊。”智昇称其“类例明审,有作者之风。”信矣。其目如下: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第二,众经分乘入藏第三,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众经有目阙本录第五,道俗述作注解录第六,诸经友流陈化录第七,所出疑伪经论录第八,众经目录始终序第九,众经应感兴敬录第十。
《古今译经图记》四卷 唐沙门靖迈撰,今存。
迈为元[玄]奘弟子,奘在慈恩寺翻经堂壁画《古今译经图》,迈乃为之记。不过《房录》节本,无甚价值。
《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 天册万岁元年敕明佺等撰,今存。
总数三六一六部,八六四○卷,多踵《房录》讹谬。
《开元释教录》二十卷 开元十八年释智昇撰,今存。省称《开元录》。
前十卷为总括群经录,由汉至唐,以朝代译家编次,体例略同《祐录》、《房录》。后十卷为别分乘藏录,复分为七:一、有译有本录,二、有译无本录,三、支派别行录,四、删略繁重录,五、补阙拾遗录,六、疑惑再详录,七、伪妄乱真录。其分别乘藏中,于大乘诸经,复判《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五大部,其不属五部者,则名曰“大乘单译经”。此种分类,为后世编藏所祖。其于诸籍阙本别生,充为明晰,编次别择,颇极谨严。所举存佚总目二二七八部,七○四六卷,存者一一三○部,五○六六卷,实经录之总汇,佛教史上最有价值之记载也。
《贞元释教录》三十卷 唐贞元五年圆照撰,今存。省称《贞元录》。
此书为续《开元录》之作,亦有补所未备者。
《祥符录》□卷 今佚。见《法宝勘同总录》。
《景祐录》□卷 今佚。同上。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十卷 元至元二十二年庆吉祥等奉敕撰,今存。
此书总括元以前所有诸经典,叙述简要。尤有一特色,在将汉译本与西藏文本对勘。其序云:“以西蕃大教目录对勘东土经藏部帙之有无,卷轴之多寡……损者完之。无者书之。”此实前此未有之业,惜所勘者尚非波利文或梵文原本耳。
《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十卷 元居士王古撰,今存。
此书为解题提要体,在佛典经录中,实为创作。分部全依《开元录》,每经撷其大意,小经或仅数行,大经则分品详说。其重译之本,则并列总撷之。卷首有克己序,谓“一览之余,全藏义海了然”。殆不诬也。惟各种译人不标列,是其小失。
《释教汇目义门》四十一卷 明释寂晓撰,存佚待考。见《阅藏知津》。
寂晓,字蕴空,其书未见。惟智旭《阅藏知津》总目中,列有应收入藏之书四十五种,此其最末一种也。据《知津》凡例,知其书“但分五时,不分三藏”。又“从古判法,分菩萨、声闻两藏,就两藏中各具经、律、论三”。又“于重单译中,先取单本总列于前,重本别列于后,以先译为主,不分译之巧拙”。此智旭议其失当处也。要之,此价值当不在焦竑《经籍志》之下矣。
《阅藏知津》四十四卷 明翻沙门智旭撰,今存。
旭即世所称蕅益大师也,稍治佛学者,当无不知其为人。此书见日本《卍续藏经》,称四十卷。近金陵刻经处重印本则四十四卷,而卷首有夏之鼎序,谓四十八卷,未知有阙佚否。全书分数如下:

此书盖继王古、寂晓而作,其自序云:“王古居士创作《法宝标目》,蕴空沙门嗣作《汇目义门》,并可称良工心苦。然《标目》仅顺宋藏次第,略指端倪,固未尽美;《义门》创依五时,粗陈梗概,亦未尽善。”又自述著此书:“历年二十,始获成稿。……但藉此稍辨方位,俾未阅者知先后所宜,已阅者知权实所摄。”其书纯为提要体,但仅列诸经品题及品中事理大概,不加论断,盖恐人“依他作解,障自悟门”。又诸经或已通行或卷轶不多者,所录皆略,惟卷帙多而人罕阅者,则详录之。凡此义例,皆极精审。惟各经论传述源流一概未及,是其短处。后有作者,因其成规,加以考证,且于通行诸经一律加详,则亦斯界不朽之业也。
说明:本文撰于一九二〇年,录自《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中卷。《佛学研究十八篇》及《饮冰室合集》均收入。
本文与上文同为梁氏拟撰《中国佛教史》上卷第五章“翻译事业”之基础论文。辑入《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中卷时,文前有识语:“本篇是民国九年春夏间所作《中国佛教史》之第五章。近两年来继续研究之结果,对于原作大不满意,正思得数月余力全部改作。本篇为当时用力最勤者,不忍抛弃,姑采以入此。其中见解与现时所见悬殊者仍甚多,材料亦多缺漏,组织亦未完善,存之以备与他日新著相较云尔。其间有与前三篇相出入者,即亦不复删削。十一年双十节,著者识。”所谓“前三篇”,当指辑入《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中卷时之前三篇,即《千五百年前之中国留学生》、《中国古代之翻译事业》和《佛教与西域》。
附录《佛教典籍谱录考》,原附本文第一节后,为清眉目,将其移至正文之后。
[1]作于一九二○年。
[2]附录《佛教典籍谱录考》原署此节之后。
[3]“证圣元年”当为公元六九五年。
[4]此处误植,当为“采入今本第十八《护国菩萨会》”。
[5]“太康七年”当为公元二八六年。
[6]“元嘉二十年”当为公元四四三年。
[7]“建元十九年”当为公元三八三年。
[8]“太元十六年”当为公元三九一年。
[9]“永和五年”当为公元四三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