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阿含》之必要及其方法
我国自隋、唐以后,学佛者以谈小乘为耻,《阿含》束阁,盖千年矣。吾以为真欲治佛学者,宜有事于《阿含》。请言其故:
一、《阿含》为最初成立之经典,以公开形式结集,最为可信。虽不敢谓佛说尽于《阿含》,然《阿含》必为佛说极重之一部分无疑。
二、《阿含》比之后出诸经,较为朴实说理,故其所含佛语分量之多且纯,非他经所及。
三、《阿含》实一种言行录体载,性质略同《论语》。欲体验释尊之现实人格,舍此末由。
四、佛教之根本原理,如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皆空、业感轮回、四念处、八正道等,皆在《阿含》中详细说明。若对于此等不能得明确观念,则读一切大乘经论无从索解。
五、《阿含》不惟与大乘经不冲突,且大乘教义含孕不少,不能诃为偏小,率尔见弃。
六、《阿含》叙述当时社会情事最多,读之可知释尊所处环境及其应机宣化之苦心。吾辈异国异时代之人,如何始能受用佛学,可以得一种自觉。
研究《阿含》之必要,且有益如此,但《阿含》之所以不普及者,亦有数原因:一、卷帙浩繁;二、篇章重复;三、辞语连犿;四、译文拙涩。故今日欲复兴“《阿含》学”,宜从下列各方法着手:
第一,宜先将重要教理列出目录,如说苦、说无常、说无我、说因缘生法、说五取蕴、说四禅,等等,约不过二三十目便足。然后将各经按目归类,以一经或二三经为主,其他经有详略异同者,低格附录,其全同者,则仅存其目。似此编纂一过,大约不过存原本十分之一,而《阿含》中重要教理有若干条,各教理之内容如何?彼此关系如何?都可以了解,原始佛教之根本观望[念],于是确立。
第二,将经中涉及印度社会风俗者,另分类编之,而观其与佛教之关系。如观四姓阶级制之记述,因以察佛教之平等精神;观种种祭祀仪法之记述,因以察佛教之破除迷信。
第三,宜注重地方及人事,将释尊所居游之地见于经中者,列成一表,看其在某处说法最多,某处某处次多,在某处多说某类之法。又将释尊所接之人,若弟子,若国王长者,若一般常人,若外道,等等,各列为表,而观其种种说法,如是可以供释迦传、释迦弟子传、印度史等正确之资料。
以上不过随想所及,略举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