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迄隋,为第二期之后期。在前期中,经典教义未备,故学者之精力,全费之于翻译输入,若人之营食事也。及入本期,则要籍既已略具,学者务研索而会通之,若食后消化以自营卫也。故此期之特色,在诸宗之酝酿草创,而不在翻译。其翻译事业,不过继前期未竟之绪而已。其译家之显著者,及其所译要品,略举如下:

求那跋陀罗 《楞伽》、《杂阿含》、《众事分阿毗昙》等。(此公实应归入前期,故[姑]从朝代列此。)

菩提流支 《楞伽》、《解深密》、《思益梵天》诸经之再译,《十地论》之再译,其他释经诸论。

勒那摩提 《宝性论》,其他诸论。

佛陀扇多 《宝积》诸品,《摄大乘论》。

真谛 《大乘起信论》、《摄大乘论》、《决定藏论》、《中边分别论》、《大乘唯识论》、《大宗地玄文论》、《俱舍释论》、《金七十论》等。

般若流支 《正法念处论》、《唯识论》、《顺中论》等。

那连提耶舍 《大集》之《日藏》、《月藏》、《须弥藏》、《宝积》诸品。

阇那崛多 《大集贤护》,法炬、威德之两《陀罗尼》,添品《法华》,《佛本行集》等

达摩笈多 《摄大乘论释论》、《菩提资粮论》等。

波罗颇伽罗 《般若灯论》、《大乘庄严论》等。

据上所列,则知此期中之译业,远不逮前期,其趋势则由经部渐移于论部。大乘经最可纪者,则《大集》之完成与《宝积》之续出而已,小乘经则《佛本行集》与《正法念处》之新译而已。论部则殊有异彩。盖前期罗什辈专弘印土之“法性宗”,此期则渐输入其“法相宗”也。其最重要之人则为真谛。谛创译《起信》为大乘键,人所共知;其《决定藏论》,即《瑜伽决择分》中之一部;其《无相思尘论》,即《观所缘缘论》之毕译;其《大乘唯识论》,即《唯识二十论》之毕译;其《中边分别论》,即《辩中边论》之毕译;其《摄大乘论》与扇多同时译出者(扇多第一译,真谛第二译,玄奘第三译),则《地论》之阶梯,而“相宗”之秘钥也。故真谛可谓一小玄奘也。同时佛陀扇多、般若流支、毗目智仙所译,亦皆倾于“法相宗”。

自唐贞观至贞元,为翻译事业之第三期。此期实全体佛教之全盛期,诸宗完全成立,卓然为“中国的佛教”之一大建设,而译事亦造峰极。(以全体佛教论,实应合隋唐为一期,专就翻译事业一部分论,则隋不过六期之附庸,不能与唐齐观。)其空前绝后之伟人,则玄奘也。奘师孤征求法,历十七年,遍参各大师,亲受业于戒贤、智光,既而在彼土大弘宗风,所至各国,皆待以国师之礼。凡此芳躅,具详本传(慧立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道宣撰《续高僧传》),不复具引。其所赍归经籍之富,亦前此所无。据《传》称:

大乘经三百二十四部

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

img

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师以贞观十九年正月归京师(长安),其年二月六日,至龙朔三年十月,凡十九年间(六四五—六六三),继续从事翻译,所译共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其绝笔之时,距圆寂仅一月耳。其间犹随时为弟子讲演,无一日暇逸。呜呼!武士当死于战场,学者当死于讲座。自古及今,为学献身,弘法利物,未有如吾奘师者也!今备列其所译书目及年岁如下: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

《地藏经》一卷

《陀罗尼经》一卷

《显扬云[圣]教论》二十卷

以上贞观十九年。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贞观二十年正月至二月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贞观十九年至二十年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 贞观十九年三月至二十二年五月

《解深密经》五卷(第二译)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

《大乘五蕴论》一卷

以上贞观二十一年。

《能断金刚般若经》一卷(第四译)

《摄大乘论本》十卷

《无性菩萨所释摄大乘论》十卷

《世亲菩萨所释摄大乘论》十卷

《唯识三十论》一卷

《缘起圣道经》一卷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

《百法明门论》一卷

以上贞观二十二年六月至十二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第二译)

《甚希有经》一卷(第三译)

《天请问经》一卷

《最无比经》一卷(第二译)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

《缘起圣道经》一卷(第六译)

《菩萨戒本》一卷《羯磨文》一卷

《佛地经论》七卷

《王法正理论》一卷

《大乘掌珍论》二卷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

《胜宗十句义论》一卷

以上贞观二十三年。

《说无垢称经》六卷(第七译)

《诸佛心陀罗尼经》一卷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卷(第二译)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第三译)

《称赞佛土佛摄受经》一卷(第三译即《阿弥陀经》)

《广百论本》一卷

《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

《本事经》七卷

以上永徽元年。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七卷

《大乘成业论》一卷

《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本颂》一卷

以上永徽二年。

《阿毗达磨显宗论》四十卷 永徽二年至三年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一卷

《大乘阿毗磨集论》七卷

以上永徽三年。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 永徽四年至五年

《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一卷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

《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

《陀罗尼》三种共经三卷

以上永徽五年。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 永徽六年

《十一面神咒心经》一卷 显庆元年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 显庆元年至四年

《观所缘缘论》一卷(第二译) 显庆二年

《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 显庆二年至五年

《入阿毗达磨论》二卷 显庆三年

《成唯识论》十卷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十二卷

以上显庆四年。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 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 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 显庆五年

《辨中边论》三卷《颂》一卷

《唯识二十论》一卷

《缘起经》一卷

以上龙朔元年。

《异部宗轮论》一卷 龙朔二年

《阿毗达磨身界足论》三卷

《五事毗婆沙论》二卷

以上龙朔三年。

(附记)诸经录于译书年岁,或记或不记,右[上]表系参合《三藏法师传》、《内典录》、《开元录》三书校定。

吾所以不避烦冗,具列书目及年岁者,凡以见奘公用力之勤,老而弥笃。计以十九年译千三百余卷,平均每年译七十卷。而最后四年间(显庆五至龙朔三年),平均乃至每年译百七十卷。时师年则既六十矣(师寿六十五岁),非特热诚可敬,抑其精力亦可惊也。(据右[上]表,历年中惟永徽六年所译最少,殊不类。查《三藏传》中,载有师永徽五年寄印度智光一书,内云“《俱舍》、《顺正理》现译未周”。知此二书必为六年功课,而《开元录》以《俱舍》为二年译成,《顺正理》为四年至五年译成,恐有误,姑仍之。)《传》称“师自永徽改元后,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日自立程课,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续。遇乙之后,方乃停笔,摄经已,复礼佛行道。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拟明旦所翻。每日斋讫,黄昏二时,讲新经论,及诸州所学僧等,恒来决疑请义。日夕已去,寺内弟子百余人,咸请教诫,盈廊溢庑,酬答处分,无遗漏者。……”呜呼!真千古学者之模范也已。奘师最大事业,在译《大般若》、《瑜伽师地》、《大毗婆沙》及《六足》、《发智》、《俱舍》,即此诸编,已逾千卷。而《成唯识论》虽名为译,实乃自著。法相一宗,虽渊源印土,然大成之者实自奘师。其提倡因明,传译之余,讲析不倦,中国人知用“逻辑”以治学,实自兹始。《续高僧传》云:“奘奉敕翻《老子》五千文为梵言,以遗西域。”又云:“又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彼土诸僧,思承其本,奘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天。”是则奘师译业,匪惟东被,乃兼西护。我国名著,流布异域,此其滥觞。而马鸣《起信》,在彼失传,资我反哺。抑又我学界之一大荣誉矣。奘赍归经、律、论六百五十七部,译者七十三,仅逾十之一耳。倘假以年,其所以嘉惠我学界者更不知何若也!

与玄奘同时,为奘所掩,不克自表见者,一人焉,曰那提。《续高僧传》云:“那提,中印度人。以永徽二年携大小乘经、律、论五百余夹,一千五百余部至京师,有敕令于慈恩寺安置。时奘师当途翻译,声华腾蔚、无由克彰,既不蒙引,反充给使。显庆元年,敕往昆仑诸国采取异药。龙朔三年,返旧寺,所赍诸经,并为奘将北出,欲翻莫凭。……余(道宣自称)博访大夏行人,云:‘那提,龙树门人也,所解无相,与奘硕返(大反)。’……西梵僧云:‘大师(龙树)隐后,斯人第一。深解实相,善达方便,小乘五部毗尼、外道四吠陀论,莫不洞达源底,通明言义。’……所著《大乘集义论》可四十余卷,将事译之,被遗遂阙。”据此,则那提当是“法性宗”大师,与玄奘宗派不合,遂尔见摈。其赍来经典,盖倍于奘,而一不流布,实我学界千古之遗憾也!奘师妨贤遏学,亦不得谓非盛德之累。昔佛驮见排于罗什,物莫两大,理或固然。此无慧远,末由匡救,惜哉!

翻译事业,至奘师已达最高潮,后此盖难乎为继。然百余年间,流风未沫,数其龙象,尚得六人:一、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本《华严》,今为定本,重译《起信论》,与真谛本互有短长;二、义净,将“有部宗”《毗奈耶》十一种全行译出,凡百余卷,律藏于是大备焉,“法相宗”诸论,亦多续译,补奘师所不及;三、菩提流志,完成《大宝积经》;四、不空,译密部经咒百四十余种,密宗于是成立;五、般剌密帝,译《大佛顶首楞严》,此经真伪,虽滋疑问,然其在我国佛学界有最大势力,则众所同认矣;六、般若,译《华严普贤行愿品》,《华严》遂以完成。

自唐贞元迄宋太平兴国约二百年间,译业完全中止。太平兴国八年,始复起译场,至景祐四年止,凡五十六年间,亦译出五百余卷。其著名译家,曰法护,曰施护,曰法贤,曰惟净。所译经多方等、显、密小品,惟论有数种特可观:惟净之《大乘中观释论》九卷,法护之《大乘宝要义论》十卷、《大乘集菩萨学论》二十五卷、《施设论》七卷,施护之《集法宝最上义论》二卷,此其选也。元至元间,亦有译经,然皆小乘小品,益不足道。故翻译事业,虽谓至唐贞元而告终可也。今将晚汉迄中唐经、律、论传译次第,列为一表,资省览焉。

经、律、论传译次第表第三

img

续前表

img

续前表

img

续前表

img

①“约三七五—三八○”当为“约三七五—三九○”之误。因姚秦建初年号当三八六—三九三时。“建初中”当以“三九○”为是。

续前表

img

续前表

img

续前表

img

① 原作“北凉永和五(四○九)”,下有梁氏一段考订更正文字,并录如下:“四○九当北凉永安九年。按《高僧传》三,跋摩译事始承和五年(永和一作承和)丁丑,即宋元嘉十四年,是再周方讫,此当作四三七。”

续前表

img

续前表

img

续前表

img

①“正始五”年当为公元五○八年。
②“景明二”年当为公元五○一年,“正始四”年当为公元五○七年。

续前表

img

续前表

img

续前表

img

续前表

img

续前表

img

续前表

img

①“垂拱末”当为公元六八八年。

续前表

img

①“证圣元年”当为公元六九五年。

续前表

img

续前表

img

①“开元二十”年当为公元七三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