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

佛教史

(佛入寂后,尊者摩诃迦叶嗣道统、集法藏,为佛后之初祖二十年。二祖阿难陀继之,阿难多闻聪辨为弟子最,大藏典籍都由编辑成卷帙,统法数十年。三祖商和那修继之,厥后大罗汉数百次第示寂,婆罗门旧教起而乘之,佛教稍衰,此即“上座”、“大众”分裂之时也,此即《异部宗轮论》所载“诤大天五事”之时也。四祖优婆毱多得阿育王之信仰,复大张佛教。按:四祖优婆毱多或即反对大天之“上座部”首领。据《异部宗轮论》载,无忧王既赞成附和大天之“大众部”后,而反对大天之“上座部”,乃离鸡园寺而往迦湿弥罗国,无忧王固请不肯返,乃就迦湿弥罗造鸽园寺居之,盛行“上座”之化,自此鸡园寺之“大众部”与鸽园寺之“上座部”分道扬镳,各传所宗。依此二部为本,后更分裂云。按:此有一疑问,阿育王是否无忧王乎?以年岁考之,佛灭后初祖嗣二十年,二祖至多亦不过二十年。阿难为佛弟,其年不能太长也。三祖亦不过三数十年。则“上座”、“大众”之分至多不过百年以上,当赧王之初年,则一百一十余年也。此时袒“大众部”者为无忧王,然阿育王之即位,则在西纪前二百六十年,适当秦并六国之际,去周赧王之初年已六十余年矣,故予疑阿育王非无忧王也。

自四祖而后十祖以前二三百年间,为“上座”、“大众”两部分裂为二十部之时代。至十祖胁尊者始稍稍复统摄之。然不久旧教之焰复炽,印境佛迹几于中绝。故自初祖迦叶至十一祖富邦夜奢五百年间,皆可谓之佛教小乘时代。初百年间,迦叶、阿难诸大罗汉住世,为小乘全盛时代。四祖以下内讧渐兴,为小乘始衰时代。及四百年后内诤弥烈,外患迭乘,十祖、十一祖之间,几于扫地,为小乘极 〈潜〉时代,此五百年之兴废隆污也。至第二五百年之初,十二祖马鸣崛兴,别为大乘中兴时代。马鸣著《严论》、《大乘起信论》、《大宗地论》,折外道,抑小乘。十三祖迦毗摩罗说法南印,慧化颇著。十四祖龙树克绍马鸣洪绪,作《大智度论》、《毗婆沙论》、《十二门论》、《中观论》等,凡数十部。佛教中兴之功,无过马鸣、龙树者。十五祖提婆尊者复宏扬之,著百论以斥邪谬,外道疾之甚,竟为所刺。是时外道披倡,佛教复陷。幸十六祖罗睺罗多苦心捍道,而无著、天亲复出,以匡扶之。天亲初宏小乘,后宏大乘。所著大乘论,有《瑜伽师地》、《金刚般若》、《辨中边》、《十地》、《唯识》等数十部。精粹高广,为后来相宗之铃辖。继是有护法、清辩[辨]二师。据有、空二义各标论旨,大乘遂裂为二。下逮佛入寂后一千二百年间,外道乘隙丑诋,印王遂燔佛经,毁寺塔,戮僧尼。二十四祖狮子尊者亦与斯劫,印度正法于是一坠千丈矣。此时正当中国初唐时代,印度衰歇之时,正我国兴盛之时也。)

佛灭度后当其年,五百门弟子会于王舍城附近竹林精舍之西南,由摩羯陀国阿阇世王施与之毗波罗窟(即七叶窟),合诵释迦在世时之说法规律,明其遗法。其后百年间,弟子所传述之教义,意见渐歧,僧侣之素行,又渐不谨,遂至戒律上解释有宽严之争。于是召集七百僧侣于毗舍离,反复讨论。结果主宽主严,各分派别,佛教始分出“上座”、“大众”二派。

(按)若据佛生于敬王九年,则佛之灭度当在威烈王元年。(据日人小野清之说,佛世寿八十也。)而“上座”、“大众”之分派,当在周显王之末年,威烈王元年至显王末年共一百零五年,至赧王末年共一百七十年。

又其后数十年,当阿育王之世,会“上座”长老千人于都城,费九个月之久,整理七部经典而记录。从来由合诵口传之教义,至此始有成文之经典。阿育王又派遣传道者,分赴各地,传布佛教。(按:佛灭后迦叶、阿难即编辑经典,何得谓至此始成文,此说似不确。)

(按)阿育王之即位,约当纪元前二百六十年之时,则阿育王弘布佛教,当在秦并六国之际。

又后三百年(当佛灭度后约五百年),有迦腻尸[色]迦王者命五百罗汉为第四次之结集,有《大毗婆娑论》产出,佛教典之协同结集于兹告终矣。

自“上座”、“大众”两派分裂后二三百年间,佛教由“上座部”分裂为十一部,由“大众部”分裂为九部,然约而括之,可有两派:一“有部”,一“空部”。《俱舍》、《成实》二论可代表之。各派之互相倾轧,达于极点。此实佛灭度后由二百至五百年时间,中国则自六国之末、东汉之初之时代也。

马鸣生于佛灭度后五百年,在中印度“大众部”隆盛之地,为掌握当时印度西北部之迦腻色迦王之师,原始佛教由彼之手而一变其旗帜,此新旗帜为后来大乘佛教完成之媒介。盖是时“大众部”、“经量部”中之新思想郁积盘礴,赖马鸣之手而综合发挥之,大乘佛教实由此蜕化而成。马鸣不过应时势之要求、循思想之顺序,非突然创始也。(此日人小野清之说,彼谓《大乘起信论》断非马鸣所作,盖谓其不应作在龙树《本色空论》之前,于思想发达之顺序不合也。印度马鸣同名者六人,或者作《起信论》之马鸣为龙树门下提婆之门人马鸣,断非迦腻色迦王朝之师之马鸣也。)

龙树生于佛灭后六百余年,生于南印度。龙树为有、空、显、密各宗之祖师,其人物及其议论颇多可怪之点,令人生疑。然详察当时之潮流与思想活动之真相,其成为多方面亦不足怪。

龙树有弟子二人,一曰龙智,一曰提婆。龙智传持《密藏》。

无著、世亲兄弟生于佛灭后八百余年。世亲始学小乘“有部”,著《俱舍论》,同时“空部”有诃梨跋摩著《成实论》,称为“小乘之双璧”。其后世亲服其兄无著之说,改入大乘。无著诵出《弥勒菩萨》、《瑜珈[伽]论》、《庄严论》等五部大乘论,又述作《摄大乘论》、《显扬论》《金刚般若论》。诃梨跋摩为十八祖鸠摩罗多之弟子,萨婆多宗之学者也,以萨婆多众见解浅劣,乃取诸部之长,别立空宗,造《成实论》。

护法、清辨二论师,生于佛灭后一千一百年,同时出世。护法承世亲之旨,驳清辨之空宗,造《唯识释论》。清辨承龙树之旨,驳护法之有宗,造《大乘掌珍论》,自是法海始生波澜,歧分有、空二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