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结集《婆沙》异说订讹四则

附:结集《婆沙》异说订讹四则

一、《西域记》称世友为此会首座事,殆不可信。《婆沙》中征引《品类》、《界身》二《足》及“尊者世友说”云云之文,不下百数十处,其为先辈甚明。且婆须蜜(即世友)事迹,见于他书者甚多。错综参证,殆必为佛灭后第四百年之人,无缘与迦腻色迦相及。今《西域记》所传,与第一结集时阿难先被摈而后加入,情节正同,殆“有部”后辈,以阿难旧事附会世友耳。

二、《婆薮槃豆传》(真谛译)云:“佛灭后五百年中,有阿罗汉名迦旃延子……后往罽宾国……与五百罗汉及五百菩萨共撰集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制为八伽兰他(犍度),亦称此文为《发慧论》。……造竟,复欲造《毗婆沙》释之。”据此文,则似迦旃延亦加入此会。然迦旃延为“有部”开宗之人(说见前篇),其出世上距《婆沙》结集时尝[当]二百余年。《槃豆传》所以有此失者,盖因《婆沙》所释为《发智论》,误会二书之述作为一事耳。《发智论》之著作,在至那仆底国,不在罽宾,此明见于《西域记》卷四也。

三、《婆薮槃豆传》又云:“迦旃延子遣人……请马鸣……至罽宾,解释八结(犍度)。……语意若定,马鸣随即著文,经十二年,造《毗婆沙》方竟。”是又谓马鸣为《婆沙》属草之人,亦不可尽信。据多罗拿达《佛教史》,则马鸣始终本尝至北印度。该传言迦旃延事,既绝对讹谬,则恐并此附会耳。要之,编纂《婆沙》,是历史上一大事业,故后世传说,凡有名之人皆引入以为重。印度人历史观念最薄,此不足为异也。

四、《西域记》称此事在佛灭第四百年,此亦大误。迦腻色迦为西历纪元后百十余年之人,近欧人掘出其所铸货币及其他彩刻物,考证甚博,信而有征,其时佛灭六百余年矣。《西域记》述佛灭年代,本广存异说。此所记者或当时一说,否则或传写之讹也。

说明:本文撰于一九二〇年,录自一九二二年六月出版之《哲学》第六期。收入《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中卷、《佛学研究十八篇》及《饮冰室合集》。

本文仍为梁氏《佛典解题》专章内容之一。原题之下有文说明:“《阿毗昙婆毗[毗婆]沙论》八十二卷(第一译,不全。)北凉浮陀跋摩、道泰同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Abhidharma-Vibhasa-Sastra,第二译。)唐玄奘译。”

附录《结集 〈婆沙〉异说订讹四则》原文系于第一部分之后,为清眉目,移置文末。

[1]作于一九二○年。

[2]“右列二种”系指原列题下之《阿毗昙毗婆沙论》和《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3]附录《结集 〈婆沙〉 异说订讹四则》原置此节之后。

[4]“道晖”当为“道埏”之误,《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中卷等均改为“道埏”。

[5]“迁埏”当为“迁晖”之误,《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中卷等均改为“迁晖”。

[6]“慧治”当为“慧沼”之误。《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中卷、《佛学研究十八篇》、《饮冰室合集》之误同此。

[7]“国弟子”当为“佛弟子”之误,《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中卷等均改为“佛弟子”。

[8]“最正无弊”,《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中卷等均作“最中正无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