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译事进步之影
欲察译学之进步,莫如将同本异译之书为比较的研究。吾今选出一书为标准,即《大般若经》之第四分,前代通称《小品般若》者是也。此书前后所译凡九本,五存四佚,今将现存五本以(甲)(乙)(丙)(丁)(戊)符号表其名如下:
(甲)《道行般若经》 后汉支娄迦谶译。
(乙)《大明度无极经》 吴支谦译。
(丙)《摩诃般若钞经》 苻秦昙摩蜱译。
(丁)《小品般若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戊)《大般若经·第四分》 唐玄奘译。
右[上]五本出现之时期,自汉至唐,相去八百余年,其译人皆各时代之代表人物。(甲)本之支娄迦谶,与安世高齐名,称译界开创二杰。(乙)本之支谦,则“意译派”第一宗匠也。(丙)本昙摩蜱口译,竺佛念笔述,然实成于道安指导之下。(丁)本之鸠摩罗什,(戊)本之玄奘,则前后两译圣,稍治斯学者,所能共知矣。吾昔曾将此经第一品,分五格钞录,比对其异同,不惟可以察文体之嬗易,即思想之变迁,亦历历可寻,实一种极有趣之研究也。惜不得梵文原本,与通梵者商榷其得失耳。今摘录数段供参考。
书中发端,记佛命须菩提为诸菩萨演说般若波罗蜜,时舍利弗窃念:“须菩提是否能以自力演说,抑承佛威神力?”须菩提知其意而语之,其语五本异译如下:
(甲本)
敢佛弟子所说法所成法,皆持佛威神。
何 以 故?佛所说法,法中所学,皆有证,皆随法展转相教,展转相成,法中终不共诤。
何 以 故?时而说法莫不喜乐者,自恣善男子善女人而学。
(乙本)
敢佛弟子所作,皆乘如来大士之作。
所以者何?从佛说法,故有法学。贤者子贤者女,得法意以为证。其为证者所说所诲所言,一切如法无诤。
所以者何?如来说法,为斯乐者族姓子传相教,无所诤。
(丙本)
敢佛弟子所说法所成法,皆承佛威神。
何以故?佛所说法,法中所学,皆有证以知,便能有所成,展转能相成教。
所以者何?怛萨阿竭所说无有异。若有仁善欲学是法,于中终不诤。
(丁本)
佛诸弟子,敢有所说,皆是佛力。
所以者何?佛所说法,于中学者,能证诸法相。证已有所言说,皆与法相不相违背。以法相力故。
(戊本)
世尊弟子敢有宣说显了开示,皆承如来威神之力。
何以故?舍利子,佛先为他宣说显了开示法要,彼依佛教,精勤修学,乃至证得诸法实性,后转为他有所宣说显了开示。若与法性能不相违,皆是如来威神加被,亦是法性等流。
其间小节可注意者,如(甲)、(乙)、(丙)本,皆将“敢”字放在句首,当是纯袭印度语法,(丁)、(戊)本便不尔。如“善男子善女人”,(乙)本作“贤者子贤者女”,乍视觉极刺眼。如“如来”,(丙)本译音作“怛萨阿竭”,此字在后来译本中,已成僵语。然此皆无关宏旨,可勿深辩。以全段文意论,吾辈读(甲)、(丙)本,几全不解,读(乙)本似略解;读(丁)、(戊)本则全解。盖(甲)、(丙)皆属初期之直译派,而其主译者皆外人,不娴汉语。(乙)本属初期之意译派,(丁)本属后期之意译派,其主译者虽皆外人,而略娴汉语。(戊)本则中国人主译,后期之“意、直调和”派也。其尤当注意者,五本中皆有“证”字,吾辈读后两本,知其为“证悟”之“证”;然读前三本,则几疑为“证据”之“证”。两义相去,何啻霄壤!又(丁)本言“诸法相”,(戊)本言“诸法实性”,自是此段中主要之语。然(甲)、(丙)两本皆不见此字,知是对译者传译不出,因而没却,此初期直译之弊也。(乙)本作“法意”,虽未阙漏,然笼统含混矣,此初期意译之弊也。(丁)、(戊)两本,皆能译矣,然用字精确之程度则又有别。“法相”就现象言,“法性”就本体言,两者虽非一非异,然《般若》属龙树派思想,应云“法性”,若言“法相”,则与无著派思想混矣。故(戊)本所译,自优于(丁)本也。又(丁)、(戊)两本,意义皆了,然(丁)本字数,远简于(戊)本。(丁)本意译之模范,(戊)本直译之模范也。
(甲本)
菩萨当念念作是学;入中心不当念是菩萨。
何以故?有心无心。
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有心无心?
须菩提言:如是。亦不有有心,亦不无无心。
(乙本)
又:菩萨大士行明度无极,当受学此;如学此者,不当念我是道意。
所以者何?是意非意;净意光明。
贤子鹙鹭子曰:云何有是意而意非意?
善业曰:谓其无为无杂念也。
(丙本)
须菩提白佛: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学其心不当念我是菩萨。
何以故?心无心,心者净。
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有心,心无心?
须菩提言:从对虽有心,心无心。如是。心亦不知者,亦无造者,以是亦不有有心,亦不有无心。
(丁本)
复次: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学;不念是菩萨心。
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净故。
舍利弗言:何法为非心心?
须菩提言:不坏不分别。
(戊本)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学,谓不执著大菩提心。
所以者何?心非心性,本性净故。
舍利子问善现言:何等名为心非心性?
善现答言:若无变坏,亦无分别,是则名为心非心性。
此段问答,大可见译笔工拙及译意显晦之差。须菩提语,(戊)本“谓不执著大菩提心”一句,(甲)、(丙)、(丁)三本,大同小异,皆云“不念是菩萨”,此直译而不达意也。(乙)本改为“不当念我是道意”,意译的色彩颇重,然益难解矣。(戊)本云“心非心性,本性净故”,又云“若无变坏,亦无分别,是则名为心非心性”,其意盖谓吾人常识所谓心者,皆指有变坏有分别者也。《般若》之心,无变坏,无分别,是心而非心也。此“心而非心之性”,其本性清净。如此剖读,语意甚莹。(丁)本所译,亦庶几矣,但以“心性”为“心相”耳。前三本则缺点甚多,(甲)本殆笔述者完全不解,以影响语搪塞。(乙)本骤读似甚晓畅,实则纯以老庄学说诬佛说,此意译家之大病也。(丙)本纯粹直译,其“从对虽有心”一语,他本皆不译。窃疑此语甚要,盖指吾人常识有对待之心也。但其以“无造者”翻“无变坏”,以“无[不]知者”翻“无分别”,则拙晦极矣。
(甲本)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不当于中住;痛痒、 思想、生死、识不当于中住。
何 以 故?住色中为行色;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中为行识。设住其中者,为不随般若波罗蜜教。
何 以 故?行识故,是为不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者,菩萨不得“萨芸若”。
(乙本)
菩萨修行明度无极,不以色住;于痛、想、行,不以识住。
所以者何?若止于色,为造色行;止痛、想、行,为造识,非为应受。
明度无极,不以造行为应受。受此,其不具足明度无极, 终 不 得“一切知”。
(丙本)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中不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于中住。
想 色 住,为行生死识;想痛、 思想、生、死、识、住为行生死识。设住其中,不随般若波罗蜜教。
不 为 应“萨芸若”。
(丁本)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应色中住;不应受、 想、行、识中住。
何 以 故?若住色中;为作色行;若住受、想、行、识中为作识行。若行作法,则不能受般若波罗蜜。
不能习般若波罗蜜,不具足般若波罗蜜,则不能成说“萨婆若”。
(戊本)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色;亦不应住受、想、行、识。
所以者何?若住于色,便作色行,非行般若波罗蜜多;若住受、想、行、识,便作受、想、行、识行,非行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者何?非作行者,能摄般若波罗蜜多。不摄般若波罗蜜多,则于般若波罗蜜多,不能修习……不能圆满…… 则不能得“一切智智”,不能摄所摄有情。
读此段,最令吾辈注目者,则术语厘定之不易也。即如佛典中最重要之“五蕴”,所谓色、受、想、行、识者,实几经变迁,乃定为今名。

① 此表格中外文,《饮冰室合集》中均无。下文此种情况,不再出注说明。
旧于此五名,或译以一字,或译以两字,既已参差不类,且痛痒、生死等名,亦不包举,且易滋误混。支谦全易以一字译,大体甚善矣。然省“痛痒”称“痛”,愈益难解。罗什以后,受、想、行、识斯为定名。区区三字,积数百年之进化,其惨淡经营可想也。又如Prajna-Praramita,(甲)本译音为“般若波罗蜜”,而偏重意译之(乙)本,则以“明”译“般若”,以“度无极”译“波罗蜜”,因名“明度无极”;而(丙)、(丁)、(戊)三本皆译音不译意。又如Sarvajna,(甲)本译音“萨芸若”;(丙)、(乙)[(丁)]本从之;(乙)本译义作“一切智”,(戊)本从之,而加一字为“一切智智”。此皆关于术语之应比较研究者。至于意义畅达之程度,则试以(戊)本作标准,持以对核前四本,其递次进步之迹甚明。
(甲本)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一切字法不受。是故三昧无有边无有正。
(乙本)
是 名 曰“菩萨大士诸法无受之定”。场旷趣大而无有量。
(丙本)
是菩萨为行般若波罗蜜,复不受三昧字,广大所入。
(丁本)
是名“菩萨诸法无受三昧”。广大无量无定。
(戊本)
是名“菩萨于一切法无摄受定”。广大无对无量决定。
就此一句论,(乙)本之意译,可谓极适极妙,虽(丁)、(戊)本亦不能出其右,而(甲)、(丙)两本之直译,真使人堕五里雾中也。
然直译而失者,极其量不过晦涩诘,人不能读,枉费译者精力而已,犹不至于误人。意译而失者,则以译者之思想,横指为著者思想,而又以文从字顺故,易引读者入于迷途。是对于著者、读者两皆不忠,可谓译界之蟊贼也已。试更就前经,刺举数段为例:
戊本(玄奘译)
一、诸色离色自性受、想、行、识,离受、想、行、识自性……能相亦离所相,所相亦离能相。……
二、分明执著故,于“如实道”不知不见,不信谛法,不觉实际。
乙本(支谦译)
一、其于色也,体色自然;于痛、想、行、休识自然。……于智休止,智之自然者休矣;想休止,相之自然者休矣。
二、以专著故,而不知此无所用聪明之法。
右[上]第一段依奘译,论心理作用,本极复杂;依谦译,则“自然”两字尽之矣。第二段依奘译,谓以平等智观察诸法实相;依谦译,则灰身灭智而已。此与前文所举奘译之“无变坏”、“无分别”,谦译作“无为无杂念”正同一例。此皆袭用老庄语,欲人易入,而不知已大失原意,正道安所谓“葡萄酒之被水”者也。赞宁云:“房融润文于《棱[楞]严》,宜当此诮。”(宋《高僧传》卷三)须知前代佛典,其愈易读者愈蹈此病。彼人人爱读之《棱[楞]严》,识者已讥之矣。宁又云:“糅书勿如无书,与其典也宁俗。”(同上)此二语真译界永世之药石,鼓舌操觚者所宜日三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