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综上所论列,则知佛典翻译事业,实积数百年不断的进化,千数百人继续的努力,始能有此成绩。迹其迁变,略得言焉。印土僧徒,夙贵呗诵,所治经典,类能暗记,最初迻译,率凭口传。故安清、支谶、安玄、康僧会诸《传》,皆言其“讽出某经”或“诵出某经”。其是否挟有原本,盖不可考。实则当时所译,每经多者万言,少者数百字,全文记诵,本非甚难也。《高僧传》记《阿毗昙毗昙沙》之初译:“僧伽跋澄口诵经本,昙摩难提笔受为梵文;佛图罗刹宣译,敏智笔受为晋本。”据此则是两重口授,两重笔述。又:“昙摩难提暗诵《增一阿含》,佛念传译,惠嵩笔受”。又:“昙摩耶舍善诵《毗婆沙律》,以弘始九年书为梵文,十六年译竟”。是其梵文亦由所暗诵者录出,并非原本也。又:“弘始六年,延请弗若多罗诵出《十诵》梵本,罗什译为晋文。”是《十诵律》亦由口诵而传也。(其后卑摩罗叉始赍此书来,见《慧远致罗叉书》,《高僧传》引。)即罗什所译诸书,恐亦皆无原本,故本传云:“什既率多谙诵,无不究尽。”考什之东来,自龟兹而凉州而长安,十余年间,备受吕氏凌辱,未必能以经卷自随。《高僧传》于诸梵僧有挟经至者,无不详记其名数,惟《什传》无闻,知诸经皆在什“腹笥”中耳。《佛国记》云:“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至中天竺。”据此,则经无写本,乃是北印惯例,或如罗马旧教之不许钞印经典也。我国初期佛教,皆从北方罽宾等处输入,则舍口诵外无经本,固其宜尔。及译事稍进,则专恃暗诵,自然不能满意。行求经之动机,实起于是。支谦之“收集众本,译为汉语”,法护之“大赍梵经《贤劫》、《法华》、《光赞》等百六十五部”(俱《高僧传》本传),以及朱士行、法显、法勇、法领、智猛、宝云诸人手写赍归诸经典,具如所述。南北朝以降,经本输入日众,征诸传记,则有若曼陀罗“大赍梵本,远来贡献”(《续高僧传·僧伽婆罗传》),菩提流支“房内经论梵本,可有千夹”(《内典录》引李廓《众经录》),真谛“从扶南赍来经论二百四十夹,译之可得二万卷”(《续高僧传》本传),其宝暹等“获梵本二百六十部”(《续高僧传·阇那崛多传》),那连提耶舍、达摩笈多、波罗颇迦罗亦皆大携梵经,具详本传。故北齐文宣出三藏殿内梵本千有余夹,敕送天平寺翻经处。(《续高僧传·那连提那舍传》)隋炀帝以梵经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付彦琮编叙目录(《续高僧传·琮传》),则梵本流入之多,可以想见。降及唐代,玄奘、那提所赍之数,前文已述,故后期翻译,无不手执梵本,口宣汉言,再三对勘,始为定本。此译事进化之第一端也。
初期暗诵私译,为材力所限,故所出止于小本。是以十卷之《法华》、三十卷之《光赞》,必待法护;一百卷之《智论》,必待罗什;六十卷之《华严》,必待佛驮;六百卷之《般若》、一百卷之《地论》、二百卷之《婆沙》,必待玄奘。其他如四《含》、《大集》、《宝积》诸巨编,皆经数期发达,始获完成,具如前述。此译事进化之第二端也。
初期所译,割裂重沓,不成系统。僧就所谓“去圣将远,凡识渐昏,不能总持,随分撮写。致来梵本,部夹弗全,略至略翻,广来广译”。(《长房录》引《新合大集经序》)此实深中当时译界之病。试检前列诸大部经中各品别生异译之本,其为猥杂,可以想见。至后期则渐思整理,为学者大省精力,所谓合本者出焉。其最初治此者,则有东晋支敏度将一支两竺所译《维摩经》合为五卷,见《长房录》。其本现存者,则有隋宝贵之于《金光明经》,将昙谶、真谛、耶舍、崛多四家各自别译、互有遗阙之本,删并厘正,泐为八卷;僧就之于《大集》,将昙谶、罗什之旧三十卷与耶舍之《日藏》、《月藏》会合,编为六十卷,此其最著者。而唐菩提流志之“百衲本”《大宝积》,取无数已译之品,善者采之,不善者弃之,其未有旧译或虽有旧译而非善本者,皆自行重译,则真良工心苦,成为有系统之编译矣。此译事进化之第三端也。
重要经论,复译颇多,其间固有并时偶合各不相谋者,如法护、叔兰之于《大品般若》,扇多、真谛之于《摄论》,是其例也。然其大多数,则因前译有阙,或文义未周,故后人起而重理。如笈多《法华》,品增于罗什;难陀《华严》,品增于佛驮。诸如此类,不可枚举。然其最要精神,尤在是正误谬。《罗什传》云:“既览旧经,义多纰缪,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本相应。”《玄奘传》云:“前代所译经教,中间增损,多坠全言。”大抵诸大师复译之本,皆认为有再治之必要。故诸译比较,率愈后出者愈为善本。此译事进化之第四端也。
前期所译,限于经藏,后期所译,论乃盛腾。论也者,彼土大师,贯穴群经,撷其菁英,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自建树一学术之系统者也。其在彼土,本亦渐次发达,后胜于前。在此邦则初期竟未有闻,乃研究愈深,则愈向此方面发展。此译事进化之第五端也。
旧记称汉永平中,洛阳白马寺为译事滥觞,颇难置信。大抵西晋以前之译业,皆由一二私人口传笔受。苻秦时,道整(赵正)、道安在关中,网罗学僧,创译《中》、《增》二《含》及《阿毗昙》,译场组织,起源于此。安没后,其弟子慧远在庐山设般若台继其业。姚秦既礼迎罗什,馆之于长安之西明阁及逍遥园,集名僧僧䂮、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共襄译事,则国立译场之始也。次则北凉有姑臧之闲豫宫译场,昙谶主焉;东晋有建业之道场寺译场,佛驮主焉;刘宋有建业之祇洹寺,荆州之辛寺两译场,求那跋陀罗主焉。及梁武盛弘大法,则建业之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占云馆、扶南馆皆有译事,而华林有宝云经藏,尤为宣译中心,主之者则僧伽婆罗、僧祐、宝唱诸人也。而梁、陈间广州刺史欧阳颜,亦在彼处设制旨译场,至唐犹存,真谛之《摄论》、《起信》,密帝之《楞严》,皆自此出。元魏则有洛阳之永宁寺译场,菩提流支主焉;北齐则有邺之天平寺译场,那连提耶舍主焉;隋则有东西两翻经院:西院在长安之大兴善寺,东院在洛阳之上林园。院各置译主及襄译沙门、襄译学士。译主率皆梵僧,耶舍、崛多、笈多先后相继,华僧任此者,惟彦琮一人耳。沙门则著《众经目录》之法经其最著,学士则著《三宝记》长费长房其最著也。唐为玄奘设译场于长安,初在弘福寺,次在慈恩寺,后在玉华宫。奘为译主,其下有证义、缀文、证梵、笔受诸科,皆妙选才彦,数将及百。其后则佛授记寺、荐福寺,亦置翻经院,难陀、义净先后主之。兴善译场后亦复兴,不空尝之焉。(以上各译场皆从正、续《高僧传》中各传,及《开元录》、《古今译经图记》诸书中,拉杂考证而得,原书不具引。)自有此种大规模之译场,及产生有组织的译业,每出一书,皆多数人协力分功之结果。证义考文,至再至四,故备极精密,罕复误讹。同时亦可以多所输译,倒如奘师十九年中译千三百余卷,非有宏大完密之组织,曷克致此?此译事进化之第六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