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二:《四十二章经》辩伪
藏中本经,标题云“《佛说四十二章经》,后汉迦叶摩腾同竺法兰译”。《高僧传》云:“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此语盖二千年来佛徒所公认。摩腾之姓,或作竺,或作摄,或作迦叶。此经或云摩腾译,或云法兰译,或云腾、兰同译。两人籍贯,或云月支,或云天竺。此皆枝末异说,未有从根本上致疑于其伪者。如吾前文所考证,汉明求法,既羌无故实,腾、兰二人,皆子虚乌有,则此经托命之点,已根本动摇。然则此经果何时代何人所作乎?此问题向佛典目录学中求之,或可解答一二也。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省称《长房录》)本经条下云:
旧录云:“本是外国经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经》十八章。”……
此言此经性质最明了。盖并非根据梵文原本比照翻译,实撮取群经精要,摹仿此土《孝经》、《老子》,别撰成篇。质言之,则乃撰本而非译本也。然则谁实撰之耶?吾以教理及文体衡之,则其撰人应具有下列三条件:一、在大乘经典输入以后,而其人颇通大乘教理者;二、深通老庄之学,怀抱调和释道思想者;三、文学优美者。故其人不能于汉代译家中求之,只能向三国、两晋著作家中求之。
现存经录最古者,为梁僧祐之《出三藏集记[记集]》(省称《祐录》),《四十二章经》之著录,即始于彼。原注云:
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师所撰录,阙此经。
安法师者,即道安,其所撰录,即所谓《安录》是也(今佚)。此经既不著于《安录》,则可断言为道安所未见。盖《安录》记载极博,虽疑伪之经,犹不阙遗,苟其见之,必当有所论列也。道安与苻坚同时,安既不见此经,则其出固当在东晋之中晚矣。但犹有一事当注意者,《祐录》、《长房录》中所引“旧录”,为何人所撰?撰者在道安前,抑在其后?若能得其出处,则《四十二章》之时代可以大明。因此,又当牵涉及“经录研究”。据长房以后诸书所引,有曹魏朱士行著《汉录》,其书若真,则年代在《安录》前。然以僧祐博极群书,何以于此《汉录》一无征引?《高僧传·道安传》云:“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而传之人名字弗说。后人追寻,莫测年代。安乃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然则安以前并无著经录之人,士行《安[汉]录》之伪托盖不待辩。而此所谓“旧录”者,断非士行录,更不待辩。然则道安以后、僧祐以前之经录,共有几种耶?据《大唐内典录》所记,有东晋竺道祖《众经录》四卷,有东晋支敏度《经论都录》一卷、《别录》一卷,有萧齐王宗《经录》一卷,此所谓“旧录”,者,总不能出此三种以外。又考《祐录》“《阿述达经》”、“《大六向拜经》”两条下引“旧录”,《长房录》所引文全同,而称为《支录》。则凡僧祐所谓“旧录”,殆即支敏度之《经论都录》。若吾所推定不谬,则《四十二章经》之著录,实自《支录》始矣。支敏度履历,据《内典录》云:“晋成帝时豫章沙门”。其人盖与道安同时,但安在北,而彼在南。然则此书或即其时南人所伪撰,故敏度见之而道安未见也。敏度又尝将《首楞严》、《维摩诘》两经诸家旧译,汇而抄之,其序见《祐录》中。然则敏度盖有抄经癖,所谓“撮要引俗”者,实其专长。或此经即出敏度手,亦未可知也。
尤有一点亦注意者,《长房录》于“支谦”条下,亦列有《四十二章经》注云:
第二出,与摩腾译者小异。文义允正,辞句可观,见《别录》。
此《别录》即支敏度之《众经别录》(其他经录,无以“别”名者)。然则度所编集,有两本矣。此经理趣文笔,皆与支谦诸书系统相近,指为谦作,亦近情理。
要之,此书必为中国人作,而非译自印度,作者必为南人,而非北人。其年代,最早不过吴,最晚不过东晋,而其与汉明无关系,则可断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