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诸教之变化

印度诸教之变化

印度有史之初,为多神教,所祀之神,如日神、天神、雷雨神、风神、月神、火神,等等。信巫觋,用桃符,重祠祀,崇吠陀(四吠陀:《黎俱吠陀》为最古,黎俱者,歌颂地也;《夜殊[柔]吠陀》亦为初期典籍,夜殊言空气也;《娑摩吠陀》,娑摩者,天也,《夜殊》、《娑摩》皆侧重祭祀;《阿阇[闼]婆吠陀》最后于释迦世始渐著名),婆罗门教于是托始。是时只感天地自然之象,因而生畏敬之心,禳祸祈福而已,是为印度教化之第一期。继而民智渐开,旧教衰颓,于是祭祀之用,不在敬神造福,而在解脱。学理研几,苦行致力,亦为前此所罕有。而小乘佛教暨尼犍子六师学说大兴,指斥经典(吠陀),别立门户,乃至《奥义书》,名为承婆罗门之正统,但其中高谈玄理,吠陀诸神地位已一落千丈,是为印度教化之第二时期。此时期之教如下:

一、婆罗门神教……后分为二。(旧教延吠陀神教之旧绪,重祭祀;新教立《奥义书》,开辟新说,重梵天。)

二、耆那教。

三、释迦牟尼佛教。

自是佛教兴盛,婆罗门神教与耆那教暂时息影,然未几而婆罗门之势复振。商羯罗者,婆罗门正统吠檀多宗(即明论)之大师也,智深言妙,压倒佛法。盖其时佛教尊宿零落,僧伽复受回纥之摧残。遂至大法之东移,渐成绝响,是为印度教化之第三时期。于是或凭“吠陀”之余烬,而崇拜诸天,乃有所谓印度教。印度教者,宗派复杂,语不能详。惟大要尊礼三身,谓梵天、韦纽天、湿婆天,尊后二者之党徒尤盛。其教外藉“数论”或“吠檀多”之说,内实不重智慧,而笃信神之威权,主感情,薄理性,大类基督教,是为“笃信说”。又承继瑜伽,密教大盛,持颂繁琐,不能备举,是为“秘咒说”。等而下之,更有“精力说”。精力者,为湿婆天之女妻,用以代表天之精力。其中少学理之可言,而仪式卑鄙、残酷,庙蓄淫娃,祭用裸礼,此则印度教之最下乘者,遂成印度教化之最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