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变迁与佛经出世之次第
2025年09月26日
佛教思想变迁与佛经出世之次第
以历史眼光观察佛教,则其思想之变迁,恒有程序可寻。如佛在世时及佛灭后百年内,则四《阿含》经为其思想之代表。(故四《阿含》之结集最先,在佛灭后百年间。)佛灭后百余年至五百余年,则《大毗婆沙论》各家,《阿毗昙论》及其论中所述诸派之异说为其思想之代表。(《大毗婆娑论》一书,乃佛灭后六百年,时集合许多学者所编成,此人所共知。)佛灭后六七百年,龙树、提婆等提倡实相大乘派时,则《般若》、《法华》、《涅槃》诸经中,《百》、《十二门》、《大智度》诸论为其思想之代表。(《般若》、《法华》诸经亦必出在龙树时,断非龙树以前马鸣诸人所得见。)佛灭后八九百年,无著、世亲提倡唯心派大乘时,则《楞伽》、《密严》、《华严》诸经,《十地》、《显识》、《摄大乘》、《显扬圣教》、《瑜伽师地》诸论为其思想之代表。(《楞伽》、《密严》诸经亦必出在无著、世亲时,断非龙树、提婆诸人所得见。)佛灭后千年一千[1]年,护法、清辩[辨]等两派大乘互诤时,则《成唯识论》、《大乘掌珍论》为其思想之代表。佛灭后千二百年,密教兴起时,则各种《陀罗尼经咒》为其思想之代表。(各种《陀罗尼经》亦断非无著、世亲诸人所尝得见。)
[1]“千年一千”,原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