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身说之变迁次第
2025年09月26日
佛身说之变迁次第
佛学界之“实相论”,质言之,即“佛身论”,或“佛性论”也。“佛身论”何自始?始于佛灭度之后。盖佛在世时,常自说于现法中以身作证,故佛自身之人格,即为此圆满实在性之体现者。诸弟子日亲炙佛,即跃然若与此性相接,更无取为言语上之讨论。佛在世时,所以对此问题不甚注意者以此。然自佛灭度后,所谓人格的体现者已不可得见,佛教徒乃倡为“肉身虽逝,法身常存”之说,于是“法身”之解释乃生。其始则于众生外求“佛身”,如以佛所得之“三十七道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之诸功德为“法身”,或以“无去无来”之无为“实相”的法体为“法身”,或以“遍满虚空、光照十方”之说法声音为“法身”,说虽不同,其于众生外求“佛身”一也。是谓“客观的佛身说”。印度自龙树、提婆以前,中国自罗什以前之“佛身论”,皆此类也。其后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在罗什后),始倡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来藏”。自此而佛之“法身”不求于众生之外,是为“主观的佛身说”。然自有此“主观的佛身说”出现以后,于是“佛身”与“如来藏”,“如来藏”与“心识”之间,乃生出极复杂的问题。
龙树前后之“佛身论”,惟主张佛陀“肉身”之外尚有“法身”而已。至无著时代,则于“肉身”、“法身”之外更立所谓“应化身”,成为“三身说”。“三身”之说虽同出世亲,然传译于中国,则先后意义不同。先是北方所译之《十地论》等,与后来南方所译之《摄大乘论》等,关于此点争论极剧,而《起信论》则调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