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佛典之沿革

翻译佛典之沿革

一、安世高。安息人。后汉桓帝初至洛阳,译《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九部。(《长房录》百七十六部,大半伪托。)

二、支娄迦谶。月支人。后汉灵帝时译《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等十四部。

右[上]二人为译业开山祖,但所译皆小品,每部罕有过三卷者。同时复有竺佛朔、安玄、支曜、康适[孟]祥、康巨(二康俱康居人),并有所译述。而中国人任笔受者,则孟福、张莲(俱洛阳人)、严佛调(临淮人)最著。

三、支谦(谦为孙权博士,未出家)。月支人。支谶再传弟子。汉献帝末,避乱入吴,江南译业自谦始。译有《维摩诘》、《大般泥洹》(《大般泥洹》出《长阿含》,非今《涅槃》也。)第四十九经。

四、竺法护。其先月支人,世居敦煌。西晋武帝时,度葱岭,通外国语言文字三十六种,大赍梵经还。译《先赞般若》、《新道行》、《渐备一切智》、《西法华》等二百十部(中有伪托)。其追随笔受者,有聂承远、聂道真、陈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而聂氏父子通梵文。

五、释道安。俗姓卫,常山人。安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苻秦时代之译业,实由彼主持;苻坚之迎鸠摩罗什,由安建议;四《阿舍》、《阿毗昙》之创译,由安组织;翻译文体,由安厘正。其在安系统之下,与译业有直接关系者,其人如下:

赵文业,济阴人。晚年出家,名道整,偕法显西游,没于印度。苻秦一代译业,皆文业与道安主持之。

竺佛念,凉州人。道安所组织之译业,跋澄、难提、提婆等所口受,皆佛念为之执笔。鸠摩罗什之译业,念亦参预。诸经出念手笔者,逾六百卷。

僧伽跋澄,罽宾人。昙摩难提,兜佉勒人。僧伽提婆,罽宾人。皆受道安之请,译《增一阿含》、《中阿含》、《阿毗昙》、《毗婆沙》等。

六、鸠摩罗什。父天竺人,母龟兹王之妹。生于龟兹,遍游印度。姚秦弘始三年至长安。译书逾三百卷,有《放光般若》、《妙法莲华》、《大集》、《维摩诘》等经。《百》、《十二门》、《大智度》等论,龙树派之大乘教义弘于中国,什之力也。

佛陀耶舍,罽宾人。罗什之师。什译《十住经》(即《华严·十定品》之别译),迎耶舍来华,共相决定。

弗若多罗,卑摩罗义[叉],皆罽宾人。昙摩流支,西域人。皆与罗什先后译《十诵律》,律藏之弘,赖三人。

七、觉贤。梵名佛陀[驮]跋陀罗,印度人。智俨游印偕来,姚秦中至长安。罗什极敬礼之,既为什门下所排斥,飘然南行。至金陵,时东晋安帝义熙年间也。初,支法领得《华严》梵本于于阗,无译者。义熙十四年,请觉贤与法业、慧义、慧严共译之。华严开宗,滥觞于此。贤所译经论十五部,百十有七卷,在译界之价值与罗什埒。

八、法显。俗姓龚,平阳人。东晋安帝隆安三年游印,义熙十二年归,得《摩诃僧祇律》、《杂阿含》、《方等泥洹》诸梵本。《僧祇律》由觉贤译出,《杂阿含》由求那跋陀罗译出,显自译《方等泥洹》。

九、昙无忏[谶]。中天竺人。北凉沮渠蒙逊时至姑藏,以立始中译《大般涅槃经》,《涅槃》输入始此。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金光明》等经,复六十余万言。

十、真谛。梵名拘那罗陀,西天竺人。梁武帝大同十二年由海道到中国,陈文帝天嘉、光太间,译出《摄大乘论》、《唯识论》、《俱舍论》等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无著、天亲派之大乘教义传入中国自谛始。

十一、释彦琮。俗姓李,赵郡人。湛深梵文。隋开皇间,总持译事,著《众经目录》、《西域传》等,义例谨严。对于翻译文体,著论甚详。

十二、玄奘三藏。俗姓陈,洛州人。所译经论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最大者,《大般若经》六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顺正理论》八十卷、《俱舍论》三十卷。以一人而述作如此之富,中外古今,未有如奘比。

十三、实义[叉]难陀。于阗人。唐武后时,重译《华严经》,今八十卷本是也。

菩提流志,南印度人。与难陀同译《华严》,又补成《大宝积经》足本。

十四、义净。俗姓张,范阳人。译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律部之书,至净乃备;密宗教义,至净始传。

十五、不空。北天竺人。幼入中国,师事金刚智,专精密藏。译密宗书一百二十余卷。

晚唐以后,印土佛教渐衰,邦人士西游绝迹,译事无足齿数。

据唐代《开元释教录》所述,译经之数,由后汉起,至唐开元止,共二千二百七十八部,七千零四十六卷,译者一百七十六人。然此乃并存佚、真伪、重出者合计总数而已,依彼录所勘定,当时现存真本,实仅九百六十八部,四千五百零七卷。但据吾所勘,尚应汰数十部。

据元代《法宝勘同总录》所述,合续出之数如下:

后汉至唐开元     九百六十八部   四千五百零七卷

唐开元十八至贞元五一百二十七部 二百四十二卷

唐贞元五至宋景祐四 二百二十部 三百三十二卷

宋景祐四至元至元二十二年   二十部 一百一十五卷

又以大、小乘经、律、论分类如下:

大乘经 八百九十七部 二千九百八十卷

大乘律 二十八部 五十六卷

大乘论 一百一十八部 六百二十八卷

小乘经 二百九十一部 七百一十卷

小乘律 六十九部 五百零四卷

小乘论 三十八部 七百零八卷

以上共 部 卷

此后明、清、高丽、日本诸藏,虽互有增减,其所出入者,多此土撰述。大抵印度经、律、论、集传等,译成国文者,汰伪除复,现存者实五千卷内外。

附:佛经目录考

《出三藏集记[记集]》十五卷    梁僧祐撰

此为现存最古且较可信据之经录

隋《众经目录》七卷 隋开皇十四年敕法经等撰

《历代三宝记》十五卷 隋开皇十七年费长房撰

现存古录,以此为最繁博,亦最驳杂。

《大唐内典录》十卷 唐麟德元年释道宣撰

《开元释教录》二十卷 开元十八年释智昇撰

编次别择,颇极谨严,实经录之总汇,佛教史最有价值之记载也。

《贞元释教录》三十卷 贞元五年圆照撰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十卷 元至元廿二年庆吉祥等奉敕撰此书,叙述简要。

《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十卷 元居士王古撰

此书为解题提要体,在佛典经录中,实为创作,惟各种译人不标列,是其小失。

《阅藏知津》四十四卷 明沙门智旭撰

此书纯为提要体,但不加论断,又于各经论传述源流一概未及,是其短处。后有作者,因其成规,加以考证,且于通行诸经一律加详,则亦斯界不朽之业也。

翻译事业,略分三期:自东汉末至西晋为第一期,安世高、支谶、支谦、竺法护等,其代表也。所译皆小品,不成系统,翻译之体,亦未确立,启蒙时代,固应尔也。东晋、南北朝为第二期,就中更可分前后期,东晋、二秦则前期也,刘宋、元魏迄隋,则后期也。前期罗什、觉贤、耶舍、无忏[谶]接踵东来,法显、法勇、智严、宝云捐身西迈,大教弘立,实在兹辰。其时有二人当纪者,则道安及其弟子慧远也。二公皆不通梵语,未尝躬与译事,而一时风气,实由其主持。安倡于北,远和于南。远为净宗初祖,人所共知,其于译业,关系尤巨。遣弟子法显等西行求经,赍《华严》以返者,远也。佛驮(即觉贤)见摈,为之延誉排解,成其大业者,远也。指挥监督完成两《阿含》及《阿毗昙》者,远也。在庐山创立道场,常与罗什商榷义例者,远也。安、远二公虽无一译本,然实为译界无名之元勋。此期之著名译师,则鸠摩罗什、佛陀[驮]跋陀罗、昙无忏[谶]、竺佛念,其代表也。此期译出之经论:一、四《阿含》全部译出;二、《华严》全部译出;三、《法华》第二译定本出;四、《涅槃》初出,且有两译;五、《大集》译出过半;七[1]、《宝积》续译不少;八、《般若》之小品、大品皆经再治;九、其他重要单本《大乘经》十数部;十、律藏初译;十一、《大乘论》初译,“空宗”特盛;十二、《小乘论》初译,“有部宗”特盛。

此前期中学者之精力,全费于翻译输入,若人之营食事也。及后期则要籍已略具,学者务研索而会通之,若食后消化以自营养也。故后期之特色,在诸宗之酝酿草创而不在翻译,其翻译事业,不过继前期未竟之绪耳。其译家之显著者,为真谛、三藏、菩提流支等。此期之译业,远不逮前期。大乘经最可绍者,则《大集》之完成与《宝积》之续出而已;小乘经则《佛本行集》与《正法念处》之新译而已。论部则殊有异彩,若前期罗什辈专弘印土之法性宗,此期则渐输入法相宗也。其最重要之人为真谛,其《决定藏论》,即《瑜伽决择分》中之一部;其《无思想尘论》,即《观所缘缘论》之毕译;其《大乘唯识论》,即《唯识二十论》之毕译;其《中边分别论》,即《辩中边论》之毕译;其《摄大乘论》与扇多同时译出者,则“地论”之阶梯而“相宗”之秘钥也。故真谛可谓一小玄奘。

自唐贞观至贞元为第三期,此期为佛教之全盛时期,诸宗完全成立,卓然为“中国佛教”之一大建设,而译事亦造极峰,其空前绝后之伟人则玄奘也。奘赍归经、律、论六百五十七部,译者七十三,仅逾十之一耳。与奘同时而为奘所掩,不克自表见者一人曰“那提”。《续高僧》云:“那提,中印度人。以永徽二年,携大小乘经、律、论一千五百余部至京师,时奘当途翻译,声势煊赫,无由克彰。显庆元年,敕往昆仑诸国采取异药。龙朔三年,返旧寺,所赍诸经,并为奘将北出,欲翻莫凭。余(道宣自称)博访大夏行人云:‘那提深解实相,大师(指龙树)隐后,斯人第一。’”据此则那提当是“法性宗”大师,与元[玄]奘宗派不合,遂尔见摈。其赍来经典,盖倍于奘,而一不流布,实我学界千古之遗憾。元奘妨贤遏学,不得谓非盛德之累。昔佛驮见摈于罗什,物莫两大,理或固然。此无慧远,末由匡救,惜哉!

玄奘而后,流风未沫,数其龙象,尚有数人:一、实叉难陀重译《华严》八十卷;二、义净将“有部宗”《毗奈耶》十一种全译出,凡百余卷。律藏于是大备。“法相宗”诸论亦多续译,补奘师所不及;三、菩提流志完成《大宝积经》;四、不空译密部经咒百四十余种,密宗于是成立;五、般剌密帝译《大佛顶首楞严》,此经真伪颇滋疑问,然在我国佛学界有最大势力,则众所同认矣;六、般若译《华严普贤行愿品》,《华严》遂以完成。

[1]七—十二编号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