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历史地理:唐宋以来滨海地区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研究举例》简介
《滨海历史地理:唐宋以来滨海地区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研究举例》这本书是由.尹玲玲编著创作的,《滨海历史地理:唐宋以来滨海地区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研究举例》共有108章节
1
目录
目 录 上编 渔盐经济与社会 明代闽、广地区的渔业分布 一、福建地区的渔业分布 (一)河泊所的设置分布 (二)渔业课税与渔民人户数 二、两广地区的渔业分布 (一...
2
上编 渔盐经济与社会
...
3
明代闽、广地区的渔业分布
尹玲玲 在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中,渔业史相对来说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渔业通史的完备还有待于各断代、各区域及各专题的细致研究,如详细分析各时期各地区的渔业分布、自然...
4
一、福建地区的渔业分布
河泊所是明初设置在内陆河湖及沿海地区征收渔税的机构。[4]大凡渔利颇丰的河湖水域及沿海地区都有河泊所的设置。...
5
(一)河泊所的设置分布
明初在福建地区设置了数量众多的河泊所,几乎遍及福建各府。部分河泊所存设较短时间即被撤销,而相当一部分河泊所存设时间较长。几乎所有的河泊所都设有相应的办公公署,表...
6
(二)渔业课税与渔民人户数
明清时期官方对各地从事渔业的渔民船户都有渔业课税的征收,福建也不例外。福建地区凡江湖陂塘产鱼的处所在五代闽时都要征收鱼课,才准许老百姓采捕。后来宋代至道年间免除...
7
二、两广地区的渔业分布
...
8
(一)河泊所的设置分布
明初在广东地区也设置了数量众多的河泊所,几乎遍及广东各府。只是其中部分河泊所存设较短时间即被撤销,而相当一部分河泊所存设时间较长。几乎所有的河泊所都设有相应的办...
9
(二)渔业课税与渔民人户数
前已述及,以往关于历代渔户人口数量的研究并不多见,仅见于吴智和、王毓铨、曹树基等少数学者的论著中,但也只是稍有涉及而并未有系统研究,这主要是由于资料较少所致。沿...
10
略论清代的渔盐
尹玲玲 关于明清时期的食盐专卖制度,有关专家学者已经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对于历史时期水产盐藏加工所必需的渔业用盐却很少论及,仅个别学者的研究论文涉及相关主题。...
11
一、广东沿海的干标、帮饷制度
广东沿海一带居民多以渔盐为生,渔船“每出海捕鱼,俱于盐埠领票,名曰干标”[4],又名坐标,等出海回来以后再向埠商交纳银两,即所谓“回水纳银,有一年一上者,有一水...
12
二、两淮江浙地区的渔盐配售制度
雍正十一年(1733年)九月赵宏恩任两江总督,其后针对商量筹办盐务事宜,奏请并被准覆,凡渔户领渔票执照前往盐埠购买渔盐,官方按照渔船的尺寸大小,明确规定了配售给...
13
三、渔盐税收
明清两代渔汛用盐都要交纳盐税,如上文述及的明代宁波府鱼税票盐,这类鱼税票盐共计六千张,每票收取税银0.4两,一共二千四百两。[25] 有的地方因相沿习惯,官税变...
14
四、渔盐走私
由于渔汛期渔获物需用大量食盐进行防腐加工,如果要求渔民全部以官盐价购买的话,渔民几乎无利可图,甚至可能大大亏折,渔业生产就可能陷于停滞瘫痪。因此,官方不得不制定...
15
五、渔盐用量估算
清代长江干流及中下游地区各河湖水域的淡水捕捞渔获量是相当巨大的,如据日本人山本由方1886年撰写的《清国水产辨解》中记载,“鲚鱼在江苏长江年产五百万斤,干鲚鱼年...
16
近代上海的渔业用冰与冰鲜水产消费(1931—1949)
姜明辉 上海是全国最早出现机制冰厂的城市,同时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全国水产品交易和消费的中心。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的水产品加工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迁过程。明清...
17
一、天然冰厂与机制冰厂
天然冰厂比机制冰厂出现得要早,它从古代贵族、地主家的私人冰窖转化而来,直到“清代中后期,政府对天然冰改变了只许官采的政策,开始允许私人经营冰窖”[4]。这样一来...
18
(一)天然冰的制取与天然冰厂的分布
天然冰的制取方式,在民国《宝山县续志》中有详细的记载:“凡设厂者,先择隙地,锹掘长方形之深坑,积薪燃之,厂旁置田堵以围圩戽入河水,冬季结成薄冰即取入坑中,稍加食...
19
(二)机制冰的制取与机制冰厂的分布
机制冰的制取是与制冰机的发明和改进密切相关的,“1876年德国人考尔·范·林德归纳了氨压缩的理论,制造出性能优良的氨压缩机”[11]。其主要利用了氨水气化时吸热...
20
二、天然冰厂与机制冰厂的发展
1933年前后,是天然冰厂和机制冰厂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段天然冰厂和机制冰厂的数量都达到了顶峰。但是随着“二战”的爆发,天然冰厂和机制冰厂的蓬勃发展态势被拦腰...
21
(一)冰厂萧条之前奏:协成公司垄断机冰市场
虽然本节研究的时段主要是1937—1949年,可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垄断却早已开始,其中日本人背后组织策划于1934年成立的协成机冰公司,试图垄断上海地区的机...
22
(二)战时冰厂的萧条阶段
战时冰厂萧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冰厂数量的急剧下降。据上文统计,在抗战全面爆发前,上海的机制冰厂有二十余家,这二十余家大都分布在十六铺、虹口、杨浦一带。天然冰厂最多...
23
(三)战后冰厂的恢复和发展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派人去接收上海地区敌伪的资产,其中就包括日本开设的几家冰厂,并重新命名。“民国三十四年8月下旬,国民政府接收日伪华中水产株式会社在上海的...
24
三、渔业用冰逐渐采用机制冰
自天然冰厂大规模出现之后,从前多用盐制、干制保存的海水鱼类,现在多用冰来保鲜,并且渔业用冰也逐渐扩大到淡水鱼类的保鲜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清末以来,水产保鲜多依...
25
(一)关于采用天然冰与机制冰的争论
在《水产月刊》中有这样的记录,“有英人在申开设华昌机冰厂(1900年前后开设),因谋上海冰市场之独占,乃以有碍卫生之名,控告天然冰于公堂,因而双方大起冲突,涉讼...
26
(二)机制冰取代天然冰的原因
机制冰商控诉天然冰商的问题在于“不卫生”,到20世纪20年代《申报》上机制冰的广告词中,更多是指出天然冰存在更多细菌,易导致疾病。所以卫生观念则是导致机制冰取代...
27
四、冰鲜水产的产、运、销
冰与冰鲜水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冰大规模应用到水产保鲜前,水产多采用盐制或干制之法来长久保存,而用冰保鲜的鱼类则多供皇家或者地主来食用。随着冰厂数量的扩展及制冰技...
28
(一)冰鲜水产的三个来源
上海地区冰鲜水产来源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由本市渔轮直接采捕而来,二由冰鲜渔船收买贩运而来,三由各冰鲜装桶以商轮运载而来。”[68]无论何种形式的冰鲜水产,都离不...
29
(二)鱼行、鱼市场与鱼摊分布
上海地区水产的贩卖,在鱼市场成立之前多由鱼行来贩卖,冰鲜水产也是如此。遍布上海各地的鱼贩,根据与鱼行位置的远近分别采取不同的运输方式来运送水产,而上海水产交易中...
30
五、冰厂蓬勃发展至“二战”后上海地区的水产消费
随着上海地区冰厂数量的遍地开花和冷藏制冰行业的蓬勃发展,上海地区从事冰鲜水产贩卖的冰鲜鱼行数目也在逐渐增加。据统计[122],1936年时经营冰鲜鱼行(海水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