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下渔盐资源的配合
定海岱山自古以来即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有着十分丰富的渔盐资源。岱山县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中部,隶属于舟山市。北与嵊泗列岛接界,1953年建置岱山县,县政府设在岱山本岛东南的高亭镇,建县前属浙江定海县。岱山本岛面积119.3平方千米,是舟山群岛的第二大岛。目前,岱山县已经成为浙江省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拥有盐田2.1万亩,总产量近10万吨,占全省海盐产量的65%以上。
舟山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海域范围在北纬29°30′至31°00′,东经125°以西,常年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里处于长江、钱塘江、甬江三江入海口,为江水与海水的交汇口,是江浙沿岸台湾海峡暖流与黄海寒流的交汇之处,系我国沿海低盐海域。岛海间水流急缓相交,水域浑浊,饵料丰富,海底平坦,海床宽阔。海水深度一般在20至40米,太阳光可直射海底,生物的光合作用强。岱山海洋资源蕴藏丰富,渔场水域宽阔,水质肥沃,气候适宜,饵料充沛,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曾是著名的“岱衢族”大黄鱼的故乡,为全国十大重点渔业县之一。2013年岱山县渔业总产值56.37亿元,而2013年全县农林牧业总产值2.86亿元。
舟山渔民习惯以舟山本岛为中心,南面的海域统称为南洋,北面的海域统称为北洋。在南洋,靠近大陆的有猫头洋、大目洋,是盛产大黄鱼的场所。外侧的洋安(东亭)渔场、将军帽渔场、鱼山渔场是春汛捕小黄鱼的主要作业区和冬汛后期带鱼的主要产区。在北洋,靠近大陆的金塘洋,是秋汛鮸鱼、毛常鱼的主要产区;岱巨洋、黄泽港、马迹洋、大戢洋渔场,是夏汛大黄鱼、鲳鱼、鳓鱼的主要作业区;外侧海区的中街山、浪岗、嵊山、花鸟、海礁等,夏汛盛产乌贼、鳀鱼,冬汛盛产带鱼,春汛盛产小黄鱼。各个渔场都互相衔接,没有明确的疆界。[7]
从渔、盐二种资源的配合情况来看,舟山群岛在全国的地位独一无二。民国时期,这里的渔业生产已相当繁盛。1920年左右,常年来舟山渔场生产的渔船达12000艘,其中定海本县有4000多艘,计大对船800艘,大捕船600艘,各种溜网船1180艘,小对船1000艘,张网船770艘,乌贼船1100只。渔业劳动力占全县总劳动力的18%,年产量约6万吨。到1934年,暴动案发生前的二年,浙江省出海船只25809只,年产量达25万吨,其中舟山占9万吨左右。[8]
“岱山处定海县治之北,为浙省东南渔盐旺地,每当春夏两季,台、象、奉各帮渔船,麇集于此”[9],“岱山一场为渔船麇集之区”[10]。渔业资源的丰富与否取决于每年洋面上的渔汛是否旺发,所谓“渔有汛,各自不同,因鱼之类别而异。至论舟山之渔汛,则以夏历五、六、七月为最旺,往往渔船万艘,星罗棋布”[11]。1850年前后,近海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由过去每天在近港内湾、早出晚归进行生产,发展到使用较大的渔船,带着较为齐备的工具和柴、米,离开自己居住的岛屿,到较远的渔场去赶渔汛。渔民对赶汛有自己的专门称谓,对应着不同的生产周期。如“一潮”,是指一天内的涨退潮;“一风”,指三到五天;一水,则是指七到八天。近海作业也从“一潮”一捕改为“一风”一来回,或是“一水”一来回。[12]
岱山海盐的生产历史久远,岱山制盐起于唐乾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自宋朝以来,岱山就使用刮泥淋卤之法生产食盐。“岱山为舟山列岛之一,归定海县管辖。舟山列岛,计三十七,而产盐者二十八,以岱山为最多,仅亚于余姚。”[13]清代中前期,岱山盐民又采用煎煮法制盐。到清嘉庆年间,岱山盐民王金邦首创木板晒盐法,在各地广为推广。到1936年,“全岛居民,约计六万另,盐民约居半数。统计该区所有盐板约二十五万另”[14]。盐民人口约占岛上居民人口的一半,可见比例之高。相比于两淮、长芦盐业等而言,浙东沿海的产盐量在全国虽然并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岱山产盐量在浙江全省则仅次于余姚而居第二位。
岱山至民国元年(1912年)才设场,从前不过是以商仓所认定的官板数量来计算产额。每年每块盐板丰年可产盐三百来斤,歉岁也在二百斤以上,而商仓每板只收一百五十斤,因此官书记载不过年产三十万担,也就是二十万块板乘以每板一百五十斤的得数,但实际产量可能在三倍以上。正如盐迷蒋所云,要想估算岱山每年产盐的总量,统计上不能仅限于官板,也不能仅限于岱山一岛,必须包括舟山群岛的产量,才能得其总数。单就岱山一岛来说,每年就不下六十万担。而岱山以外二十七岛的产额相加,也与岱山岛所产相差无几。舟山列岛的产盐总额,实际可依据民国三年(1914年)浙江场产调查报告所做实地调查所得的较为详细确凿的数据。据其报告,定海所属各岛的总产额,司马秤为九十五万余担,岱山为五十六万余担,舟山为十一万余担,舟山南岸的十个小岛为九万余担,大瞿山为八万余担。其余满万担的,有六横、佛肚、长涂、金塘、大榭、册子等六岛。其他四岛,不过数千百担而已。论者以为,民国三年的调查报告距暴动事发虽已有二十来年,然而产额当无多大变更,即使增加,总额也不会超过百万担。如是这个数据,岱山应占六十万担,其他占四十万担。[15]
以上数据是当时论者根据民国三年的调查数据所做的估算和推断,应该说,这一论断是基本恰当的,与岱山当时盐业生产的事实大致相符。笔者这一论断,有史料依据作为支撑,我们可以从一幅保存至今的1942年的日本陆军参谋部调查和制作的地图《浙东并浙赣铁道沿线地区经济资源并物资流动概况图》[16]得到印证。现将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1942年浙江全省各盐场盐产数量分布

资料来源:据日本昭和十七年(1942年)陆军省第十三军参谋长唐川安夫绘『浙東並に浙赣鉄道沿線地区経済資源並に物资流勤概况図』统计。
说明:低于10万担以下的六场合在一起统计,以便说明问题。其中双穗场9.4万担,黄岩场5.3万担,长林场4.6万担,清泉场2.6万担,南监场1.2万担,长亭场0.7万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