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冰取代天然冰的原因
机制冰商控诉天然冰商的问题在于“不卫生”,到20世纪20年代《申报》上机制冰的广告词中,更多是指出天然冰存在更多细菌,易导致疾病。所以卫生观念则是导致机制冰取代天然冰的第一个原因。
西方卫生观念的传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上文的争论也正好体现了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方卫生观念最初是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申报》上“卫生观念”一词,最早出现在1907年,“东西各邦卫生法之完美,首推英国,而群傲之者,正以其兴民之富于自治力也。然漠昧如今日同胞,阐觉其卫生观念,灌播以卫生新智”[59]。当西方各国卫生法、卫生条例完备的时候,中国人的卫生观念才刚刚觉醒。1918年4月9日,《申报》中有一则新闻《警厅订定垃圾处罚专则》载:“对于人民乱倾垃圾者,处罚极严,实为根本切要之计,本厅前已令,定十时后不准在路倾倒垃圾,违即处罚在案,乃近查各处道路或商店或居户仍有逾限在门首倾积垃圾事情,此等住户绝无卫生观念。”[60]通过这则新闻可以看出,卫生观念已经被提升到官方层面,自上而下地去贯彻落实。与此同时“工部局档案规定:‘一切生食或未曾煮过之食物不可与天然冰接触。’”[61]这为机制冰取代天然冰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20年代《申报》中大量机制冰广告所宣传的天然冰不卫生的观点,应与这一时期的政策吻合。卫生观念普遍被国人所接受的时间大致是1937年前后,“厥唯市民对于卫生观念之进步,而向卫生机关商请指导援助事件之逐年增多,及执行卫生法令之顺利进行,可为明证者也”[62]。而机制冰取代天然冰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时间也与此相似。1936年8月2日《申报》中的《上海冷藏业》报道:“十几斤机器冰不过卖一角来钱(天然冰已逐渐淘汰了)。”[63]这里所说的天然冰已逐渐被淘汰,至少是在租界范围内,菜馆、住户等领域。卫生观念是促进机制冰取代天然冰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制冰技术的革新等。
机制冰和天然冰之争,虽然表面上是通过宣传天然冰不符合卫生的手段来争夺市场,实际上有价格和供求的因素。现根据机制冰厂和天然冰厂在《申报》上所报道的冰价进行整理,得出机制冰与天然冰的价格,如表7所示。
表7 天然冰与机制冰价格比较表 单位:(元/担)

资料来源:《申报》1920—1933年。
无论是天然冰还是机制冰的冰价,并非一成不变。天然冰的制取本身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其价格高低既要看每年冰窖中冰的存量,也要看季节而定,夏秋季节天气炎热,是需求旺季。而机制冰在刚出现时价格较天然冰贵很多,但是随着机制冰厂数量的增多及制冰技术的改进,价格逐渐和天然冰持平,甚至低于天然冰。
20世纪30年代,上海地区的机制冰厂数量达到15家以上。随着冰厂数量的增加,机制冰的产量也逐渐提高,并且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氨压缩制冰机。[64]从表7中的数据可知,除去1922年之前机制冰缺少价格的相关资料外,在1922年之后,机制冰的价格与天然冰相差无几,甚至有时要较天然冰为廉。从表2中可知,1921年之后,机制冰厂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对机制冰价格的降低有着重要影响。
天然冰的主要营销对象除菜馆、住户外,最多的还是渔业用冰。渔业用冰量较大,每次渔船出海,“夏季每次六万至八万斤”[65],按照1936年的冰价来算,“用天然冰十五磅用机器冰十磅足矣,天然冰十五磅价约一角半左右,本厂机器冰十磅价仅一角二分半则用本厂冰与经济方面每日可少二分半”[66]。如果全部采用天然冰,6万—8万斤需要672.6—896.8元,如果全用机制冰,价格约相当于840.75—1121元,按照这样计算,当然是用天然冰划算,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问题,就是机制冰的冷藏性能要优于天然冰,正如文中所说“用天然冰十五磅,用机器冰十磅足矣”,若是这样计算,那么用天然冰6万—8万斤,需要672.6—896.8元,而用机器冰则需要4万—5万斤,价格为560.5—747.33元。所以经过这样的比较可知,在渔业用冰上,用机制冰比天然冰更划算。不仅如此,由于渔船所能承载的数量有限,采用制冷效果更好的机制冰就可以减少一部分冰的携带量,这样就能装载更多的渔获。“一条渔轮如果用天然冰代替机制冰,用量要增加2—3倍,而且加冰时间也长很多,很不经济。”[67]所以渔业用冰逐渐采用机制冰来代替天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