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年以前利津县境内产盐地随海岸线向东北扩展

(一)1198年以前利津县境内产盐地随海岸线向东北扩展

1.先秦时期产盐地在南望参、利津城、史口一线以西

战国中叶以前因堤防未筑,河道无拘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出现多股河道并存的局面。[57]在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出现一次大改道[58],而利津县明集乡南望参一带的海岸线正是周定王五年稳定下来的,“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沿今德州、沧州一线在黄骅入海。海岸在今王(疑是‘望’)参村、利津城、史口一线”[59],因此黄河的决口改道与海岸线的分布位置是密切相关的。而盐场滩池的分布位置也是随着海岸线的变化而变化,从先秦时期在明集乡一线开始,随着黄河造陆,海岸线外延,产盐地也逐渐拓展。海岸线在明集乡时盐区以“某某灶”命名。从今天的利津县卫星地图来看,在今天的南望参遗址附近有诸多以“灶”为通名来命名的村庄,如杨家灶、谢家灶、孔家灶等,这些村是之前的古盐场滩池所在的区域。它们都分布在明集乡南望参海岸线以西的位置。

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11年)是黄河决口改道的一年,也是黄河第一次由利津入海,开始了以利津城为起点向东北展开的造陆过程。[60]东汉王景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全面整治,使得此后800多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基本上处于稳定期。

2.唐末产盐地在盐窝、北岭、坨庄一带

隋至唐末的300多年间,利津一带海岸线外延30余里,今王庄、盐窝、北岭、董集、坨庄等处均成陆地。[61]唐代蒲台县永利镇(今利津县)当属产盐区位置所在,斗口淀盐场设立。斗口淀属于后来的利津县丰国场所在位置。

3.宋代产盐地在汀河、虎滩一带以西

到宋代,海岸线向前推进了六七十里。利津盐区也随之由先秦时期的明集一线,历经盐窝、北岭一带,逐渐推移到了今汀河、虎滩一带。[62]至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城东增至60余里。[63]宋代雍熙二年(985年)滨州场设立并下辖滨州四务,利津县属于当时的“滨州四务”之一。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第二次由利津县入海。[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