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阳江下游的改道及其湘湖用水体系的破坏

三、浦阳江下游的改道及其湘湖用水体系的破坏

中国古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治水的社会,从大禹治水的传说以来,关于治水的事迹层出不穷,水利事业和水利技术在当时也是世界领先。在东南地区,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非常不均,容易引发旱涝灾害。因此,该地区的治水工程不仅仅是开凿水道、修筑堤坝那么简单,还得考虑水量调节的问题。涝时蓄水,旱时放水,湘湖初创时的目的也正是如此。学术界以往的研究已从不同视角探讨过湘湖的水利变迁,取得了各有见地的学术成果,例如以钱杭为代表的共同体理论下的湘湖水利社会[45],萧邦齐所讨论的建立在宗族基础上的湘湖水利社会等。[46]

湘湖建立后,能够蓄积霪雨、山水,对解决周边九乡农田的秋旱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湘湖自身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湘湖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西、北依钱塘江,南靠浦阳江,东有西小江,被这三条江河所包围。一到汛期,三江上游来水迅猛,时常浸淹湘湖周边的农田。对此,湘湖没有蓄江水的能力,自身还要受到钱塘江和浦阳江的冲击。历史上也多次发生钱塘江和浦阳江冲毁西江塘后,江水冲入湘湖的事件,造成湘湖泥沙的淤积。其次,湘湖的湖域限制。湘湖创建时的面积为三万七千余亩,且水深较浅。据民国初期测量,得其水深之量仅自数寸以至二、三、四尺不等。因此,湘湖的蓄水量有限,虽能溉九乡一十四万七千余亩农田,但放水时间仅限立秋前3日至白露后3日,共36天。

由此看来,湘湖自身的水利体系是脆弱的。当湘湖所能惠及的那一十四万七千余亩的农田,能够另外获取水源的时候,湘湖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价值将大大削弱。而约从南宋之后,浦阳江主流发生改道。同时,绍兴府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萧绍平原水利体系基本形成。湘湖外围的水系发生了重大改变,对湘湖影响至深,以下详论之。

在研究湘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浦阳江与湘湖之间的关系。湘湖本为海湾,其成湖与富春江、浦阳江下游所携泥沙堆积也有关联。湘湖本来与浦阳江相通,渔浦湖与湘湖同为浦阳江下游的排洪区。唐、五代时期渔浦、湘湖、临浦开始被围垦、湮废,这对浦阳江下游的河道流向产生巨大影响。南宋初始,浦阳江下游改道东折,借西小江、萧绍运河、钱清江入海。到明代中期,主流复出碛堰,西折出渔浦,入钱塘江。浦阳江下游的改道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湘湖所及的九乡用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