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思想之分歧与对立

(二)治水思想之分歧与对立

水利大势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河湖水系沧海桑田,在日积月累之下,有的河流河床改道,有的河流河道淤塞从而湮灭,特别是嘉定濒临大海,常常会受到海潮冲刷,潮汐带来的淤泥又会淤塞河道,使江水不通,影响灌溉。作为太湖泄水通道之一的吴淞江,就因为蜿蜒入海,从而时常受到海水倒灌带来的泥沙壅塞河道之苦。

1.夏原吉治理吴淞江之依据

自元代大德年间由当时的海道千夫长任仁发主持疏浚之后,至明初吴淞江下游淤塞严重,永乐时苏松水患,户部尚书夏原吉奉命治理太湖下游水道,在采用叶宗人主张“范家浜引浦入海”的同时,也采纳元代周文英的主张,实施“掣淞入浏”。他有《苏松水利疏》一文,解释了他的治理原则:“臣等相视,得嘉定之刘家港即古娄江,径通大海……宜浚吴淞江南北两岸安亭等浦港,以引太湖诸水入刘家白茅二港,使直注江海……又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江要道,今下流壅遏难流,旁有范家浜至南跄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泖湖之水,此即禹贡三江入海之迹。”[90]他认为经过调查,嘉定的刘家港(即刘河)就是古代“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中的娄江旧址,可通大海。因此,应该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安亭等港浦,引太湖下游诸水入刘家港,使其直接注入大海。同时,黄浦江是吴淞江的重要支流,如今壅塞难通,故需要扩大黄浦江畔的范家浜,与黄浦江连接至青浦泖湖,贯通吴淞江。

2.金藻对夏氏治水的看法

金藻,明弘治年间上海县人,著有《三江水学》一书。他对于如何治理吴淞江就有不同于以往的看法,甚至对夏原吉的主张提出批评,认为其纲领不正、形势不顺,没有弄清楚河道的主次依附关系。他针对夏原吉“掣淞入浏”的政策说:“故人以为刘家河可泄太湖之水,盖不知此河虽通,但能复此娄江之半节耳,其南来之半节与夫新洋江及千墩等浦,反被其横冲淞江之腰腹而为害莫除。”[91]昔日人们认为刘家河可以宣泄太湖之水,可是却忽视了被吴淞江横冲其腰腹的南边来水,反而更加危害周边地区。他对于“范家浜引浦入海”之举更是大不赞同,他将吴淞江和黄浦江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母与子,“所谓顺形势者:臣见今人之论,有以为黄浦即是东江,而黄浦通,淞江通矣。盖不知江浦之子母纵横,水势之大小顺逆也。臣愚以为淞江乃东西之水,其势大而横,譬则母也;黄浦乃南北之水,其势小而纵,譬则子也”[92]。同时,他还给出了一个“黄浦窃权”的定义:“太湖之定位在西,大海之定位在东,必藉东西之江以泄之,则为顺而驶,若藉南北之浦以泄之,则为逆而缓。盖淞江之塞,西由吴江古门之少,中田千墩等浦与新洋江之横冲,东由黄浦窃权之盛,而跄口所以不通也。”[93]太湖想要宣泄入海,必须依据地理位置顺势而行,岂能将吴淞江导入刘河?如此将东西之江人为地改变成南北之浦,还与南来之水横冲,所以入海反而迟缓。

故光绪《嘉定县志》对此也采用金藻的看法,评价说:“娄江虽通,仅能自复故道……吴淞为东西之水,势大而横,流顺而驶。黄浦为南北之水,势小而纵,流逆而缓。导南北之纵浦夺东西之巨流,是通其小而塞其大也。”[94]虽然通过“掣淞入浏”可使娄江通畅,却也只不过是恢复故道而已,并没有起到加大排水的作用。吴淞江东西向,水势强大,黄浦江为南北向,水势较缓,令吴淞江部分水源流入黄浦,然后由范家浜入海,却没有真正疏通吴淞江,反而导致其愈加淤塞,是通小塞大之举。

3.综合评价

对夏原吉治水的评价,历代都褒贬不一。褒者以为夏原吉治水摈弃了大多数人关于“吴淞江是太湖排水正脉”的观念,放弃吴淞江出海段,另辟他道,是转变思路、顺应客观规律之举。故清人金友理说:“时分今昔,水有变迁,执古法以治今水,未善也。”[95]贬者则认为虽然一开始夏原吉的治水效果明显,但最终使吴淞江来水被两岸支流分去,导致吴淞江下游淤塞情况愈加严重,因吴淞江壅塞而产生的水旱灾害也远不是单开一条大黄浦可以解决的。不但金藻对此颇有微词,归有光也认为夏原吉舍本求末,贪图一时便利,最后得不偿失,“昔人不循其本,沿流逐末,取目前之小快,别凿浦港,以求一时之利,而淞江之势日失。所以沿至今日,仅与支流无辨,或至指大于股,海口遂至湮塞。此岂非治水之过与?”[96]事实上,经过夏原吉一番巨大改动之后,吴淞江上游来水变少,同时途经多个县,两岸分流众多,各条分流瓜分了吴淞江的水源,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泥沙越积越多;而黄浦江分流少,水势巨大,一路奔腾入海。因此最后黄浦江取代了吴淞江,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