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水利文化与信仰

四、嘉定水利文化与信仰

水利文化是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区水利事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对水利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当然,水利文化对于水利事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江南水乡,水利总是带着一股浓郁的人文气息,是水滋养哺育了当地人民,人们对水的感情深厚,而正是这种感情,使人们不断探索水、了解水、合理利用水,并在对水的治理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加剧了凝聚力,人和自然之间加深了交流和体会。从上古“大禹治水”到现代河流治理理念,无不浸透着水利文化的传承。被赞誉“人杰地灵”的嘉定,更素有“人文嘉定”之称。至明代,据光绪《嘉定县志》记载:“隆庆以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82]文人志士层出不穷,他们对嘉定的水利文化或多或少都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下面,本文将从水利志书的修纂与著述以及水利信仰两方面来解读嘉定水利文化。

太湖流域是有名的鱼米之乡,素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但由于经济起步较晚,因此在宋元之前,以太湖流域为专题的水利志书甚少,直到明清,数量才开始丰富起来。孙景超有《宋元至民国时期太湖流域水利志书述评》[83]一文,对宋元以后的太湖流域相关水利书籍作出了整理与评价,尤其对明清时代的水利专著做出了分类和学术评价。冯贤亮有文章对陈士矿的《江南治水记》有一定的介绍,并对该书做出了点评。文中总结了明代江南治水的几个重要时期,分别是宣德、正统时期;成化、弘治时期;正德末、嘉靖初期;嘉靖末、隆庆初期;万历初以及万历三四十年代。并对每个时代治水政策特点做出了归类。[84]刘春燕写有《元代水利专家任仁发及其〈水利集〉》,对任仁发的著作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以及对现存的明抄本点评,认为这是今人了解元代太湖流域水利的一份珍贵资料,尤其是任仁发作为元大德八年(1304年)疏浚吴淞江工程的主持人,在《水利集》中,对这次工程有着非常详细的记录。[85]其余如汪家伦《北宋单锷〈吴中水利书〉初探》[86]以及《郏亶和他的〈水利书〉》[87]对这两篇北宋的水利专著有介绍与评价;邹逸麟先生亦有《历代正史〈河渠志〉浅析》[88]一文,对自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至《清史稿·河渠志》的七部正史河渠志逐一做出分析。不过这些河渠志都是从宏观上研究整个中国范围内的大河大江,对太湖流域的介绍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涉及嘉定的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