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地区的渔盐税率及其管理

二、岱山地区的渔盐税率及其管理

岱山设盐场,始自宋端拱二年(989年)。昌国场、东江场、芦花场都设在舟山岛,岱山场和高南亭场则都在岱山岛。元大德中改岱山场为司,延祐中仍复改为场。明正统二年(1437年),裁革盐场,盐课归并于大嵩场,属镇海,各场遂废。民国元年(1912年),始在岱山设场,这时距明正统二年裁废而复设,已经隔了三朝。民国三年(1914年)盐务署命令,限五年内,煎盐一律停止,改运晒盐。余姚、岱山两场成了著名产区。[20]

岱山“岛民有盐板二十五万块,产盐数额,年计六十万担,为本省第二大盐场。渔汛时期,台、象、奉各帮渔民,多来岱山配用渔盐,故渔盐之盛,甲于全省。盐税所入,数亦可观”[21]。设在岱山的盐务机关,“有岱山场,秤放局,五属公廒,税警第五区第三十四队等。秤放局长司管理食盐渔盐事项,五属公廒专管收放,缉私则全由税警队担任”[22]

岱山渔业之盛,居于全国之冠,都以岱山为渔盐供给地。渔盐用户,可分船用与厂用两种。渔船小者,每季(即一渔汛)用盐三四千斤,大者七八千斤,最大者在万斤以上。厂用者系各岛专做腌鲞之厂家所用。其用盐之多寡,以渔汛之衰旺为断。亦有做淡鲞不用盐者,如台州之松门、楚门。著名之台鲞,即淡鲞也。而舟山各岛,则做淡鲞者少。论渔盐之用别,则有鱼盐、蜇(水母)盐、蟹虾盐等之别。鱼盐以黄鱼、乌贼为最多,而海蜇用盐比鱼则更费。[23]

关于渔盐税率问题,1918年3月2日盐务署颁发《修正盐税条例文》,第二条规定“每盐百斤税3元,但工业、渔业用盐不在此限”[24]。“食盐税率之种数,当民国三年仅食盐一项,税率已共约有305种,历经稽核所裁并”,至1934年,“已减至90种,最低自陕西每市担4角,两浙每市担8角,至最高者为扬子四岸,每市担连同附税共计10元4角”[25]。据录自盐务总局所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盐务稽核所年报可知,1934年“食盐平均税率每市担为5元5角2分,渔盐、工业用盐本年税率仍为3角”。1935年国内食盐平均税率每市担约为5.54元,与上年相差无几,渔盐税率每市担最低仍为3角,最高则升至1.05元,工业用盐的税率较之渔盐则大大下降,每市担仅3分。1935年国内放盐总数3899万市担,其中免税盐、工盐、副产品等298.8万市担,渔盐未计入298.8万之内。各地税率中,最低者为陕西富平等8县,每市担4角,及两浙芦沥、定海,每市担8角。最高为扬子四岸,每市担共计10元4角(见表4)。[26]

表4 1934—1936年放盐总数、食盐平均税率及渔业、工业用盐税率

资料来源:据《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二卷进行统计改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55—261页。

1936年国内食盐平均税率每市担仍约为5.5元,渔盐税率每市担最低降为2角,最高仍为1.05—1.2元,工业用盐则免税者占92%,其余每市担税率仍仅为3分。全年国内放盐总数4460.2万市担,其中食盐一项共计3772.4万市担,免税盐、工盐、副产品、出口盐、渔盐共计690.3万市担。渔盐已被计入这一轻税或免税税率范围内。[27]

上述食盐平均税率约为5.5元,据表5可知,实际上有些食盐税率尚远在这一平均数之上,自1934年至1936年的三年当中,食盐税高达6—8元、8—10元和10元以上三个档次的也都在15%左右。与表4中数据对比可知,渔盐税0.3元的税率相较食盐税率轻上数十上百倍。清光绪初年,虽设有商仓收盐,每年所收者,不过岱山所产盐之半数。其余皆为渔盐。每逢渔汛旺时,商仓甚且停止收盐,专供渔户购买,否则就可能发生聚众闹盐之风潮。可见岱山以渔盐为主体,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渔盐税,按清代制度,由宁波提中营发给,每引可配给盐八百斤,课税甚微。舟山群岛因捕鱼腌鲞晒盐,同在一处,一般就近多用岱山所产的盐。民国三年,盐务稽核所规定两浙渔盐税率为每担2角,相比其他各省,又大为减轻,而渔民仍然反对。结果每担名为课税2角,而实际上有三四百斤盐,如此则每担不过5分钱。暴动案发生的1936年,规定每市担盐要严格按照3角钱课税,如此则渔盐税率较之前骤然增长六倍,渔民如何能忍受?因此,渔盐税率的陡然增加实为渔民反抗并发生暴动的主因,于是空前之惨剧,遂由此引起。[28]

表5 1934—1936年各种税率放盐数量所占百分比

续 表

资料来源:据《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二卷第255—261页的资料进行统计改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