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至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态

(一)清末至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态

事实上,岱山地区自清末民国之交以来即已表现出极为复杂的社会生态。岱、衢两山孤悬耸峙于海中,产盐极盛。早在清末时,岱、衢两地私商盐枭即互通声气、武装走私,官民之间、官商之间时有武装对抗。例如,1878年8月衢山“因闹粮戕官”,官方“带兵五百名,乘元凯轮”前往弹压,兵船“于二十二日开船出镇海口,拟往定海会商进剿事宜”[32]。又如,岱盐与闽盐之间的利益争端,可谓冲突不断。[33]不仅海上走私,清末尚有宁波钓船且装载岱盐进入长江流域淮盐地界进行走私,导致“浙淮引界,已被全侵”,甚或雇洋人、插洋旗,“直上皖鄂”,沿途售卖,致使“鄂省淮引销路极疲,均为岱私侵灌”[34]。除走私外,因岱盐品质胜于淮盐,还有一部分岱盐被“援土货改造洋货之例重提重制”,因“旧例凡货自香港出口者,皆以洋货论”,故而英商于“香港地方广收浙江岱盐,运至海参崴”,将岱盐改造成洋盐出口海参崴。[35]

1.清末的渔民暴动案

据《申报》1910年7月27日报道,“宁属岱山镇本届渔汛因细故肇祸,渔民相率暴动,格毙一名”,事后官绅纷纷向上电奏禀告,指认其为土匪,并归咎于董事项某,要求将其下狱彻查究办。但此次暴动案实则另有隐情,故而暴动案之定海渔民向上联合诉冤,各渔户和被格毙渔民家属曾两次向浙江督抚电奏禀告呼吁,请求查办。[36]

2.民国元年的闽盐岱盐争端与海难事件

时至民国初年,不唯政治形势风云激荡,地方上的经济利益格局往往亦因时势与人事而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动。民国元年(1912年)的闽盐与岱盐争端[37]就是时局变动下社会生态变迁的相应表现,据《岱廒贩运闽盐之骇闻》这一标题本身即不难看出其背后的矛盾与张力,存在明显的岱盐与闽盐两方所各自代表的利益。[38]据《申报》所载往来电文,可知卷入势力之多,从财政部总长及苏、沪都督到苏五属盐政、松盐局长等各级官僚,以及苏五属引商等,可见事涉人物之多、层级之广。[39]引人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电报等快捷的通讯方式使得这种异地的即时沟通成为可能。然而,有时这种即时通信却因某些偶然因素的叠加而酿成惨剧。例如,1912年7月9日,岱山走私盐船得电报后迅即开出,却因大洋山洋面突然风浪大作,其中一艘盐船全船覆没,导致多名人员溺毙。[40]

3.紧随其后的盐户组合会风潮

民国初年的江浙盐政制度与管理前后有因革,食盐专卖制度及其销区的划定因时局的动荡而发生一些波动。一些利益方往往攀附政治上正得势之人物,借其政治影响为自己谋求经济上的好处。就在上述廉价闽盐冒充岱盐运沪销售导致严重冲突与海难事故之后,紧接着又发生岱山盐户组合会风潮。盐户组合会风潮是该区社会生态变迁的又一表现,现详录一段如下:

定海县属岱山民人周志刚等设立盐户组合会,以均价平秤为宗旨,叠请都督立案给示,未蒙批准。兹周志刚等偕同上海某会会员俞某等二人来岱,自称为孙前总统、黄前留守之特派员,周志刚等预派民团赴埠欢迎,前呵后唱,声威赫濯。一面遍发简章,发起人系林少和等十六人,赞成人系借孙中山黄克强二君名义。七月十三日,在高桥天后宫开会,无知愚民讹传为孙黄二君,争欲一睹为快,纷至沓来,持洋五角各买入场券一纸。[41]

官方将该盐户组合会定性为非法组织,盐事长王清甫以周某等招摇撞骗,于7月16日用电文禀告都督,请求对其严行查办。[42]

4.民国八年(1919年)的渔民暴动案

民国前期,官方又对岱山盐场进行归并[43],并对渔盐税进行整顿[44],因改革举措不够周全平缓,执行上又较为激进,由此造成对社会生态的进一步扰动。[45]时至民国八年(1919年),则酿成惨案。现将案情详录如下:

岱山奉帮渔民,因盐税问题要求不遂,盐警开枪示威,致相奋斗。渔民中弹死者六人,伤者二十余人。其盐警被棒殴死者一人,小岭墩新设之盐局已举火焚毁。现经县公署会拨警队驰往弹压。闻所毙之盐警一人,姓余,湖南籍。当时由众渔民用刀将该警腹部剖开,将盐纳入,裹以麻绳,投入海中。该镇第十五营缉私营长,亦曾被渔民掳去,经盐警奋勇夺回,未致伤命。渔民方面,以无枪弹,故死伤倍多。两浙缉私米统领得报,于二十七晨乘江天轮由沪抵甬,转乘缉私巡轮前往岱山查办。[46]

据引文可知,渔民因盐税问题与盐警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直至发生暴动,双方互有死伤。渔民不仅棒殴税警,更将其处以剖腹填盐并裹绳投海的极端手段。据此并之后的报刊载述可知,岱山地区的社会生态已走向恶化。[47]发展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社会生态之恶化则进一步加剧,盐户渔民走向武装暴动以与官方税警相对抗,以下进行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