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昌三年(1193年)因军事战略重地和产盐地由永利镇升为利津县
早在北魏时期,黄河三角洲边缘已建立永利镇等较大聚居村落,居民分布在陆地或沿海一带从事农业或渔业。金代继宋代之后继续加强盐业的生产,增设盐场,并成立正规的盐业管理机构,加强对食盐的控制。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渤海县永利镇升为利津县。其升县的原因之一是其所处的重要军事战略位置。其军事战略位置主要表现在:大清河流经利津县,而大清河岸高水阔,是一条纵贯南北的黄金水道,可以连接内陆的许多区域来运送盐等重要物资,是重要的运河;利津县东临渤海,可以接通外面的交通。作为河运、海运的纽带,处于枢纽的位置,因此金朝政府在明昌三年将其升为利津县,并且同时设置了丰国镇、宁海镇和永阜镇,设巡司管理。同时金朝政府在大清河入海口设置重要海关码头——铁门关,筑土城,屯兵设防,时人称为“铁门锁浪”。铁门关在“利津城东北七十里,今汀河乡前关村有铁门关遗址。金朝初期,此地濒临大海。有一自然海沟,船只能在此靠岸。渤海滩盛产盐,这里盐业日益发达。外地小商船、渔船不时在此停泊。金朝政府为控制海滨之险,筑了土城”[13]。又云:“铁门关在县北七十里丰国镇,金置,明设千户所,以资防御,有土城遗址……按千户所,明洪武初置,初名乐安,后改武定,故城在县东北七十里,国朝裁之。”[14]
利津县设县的第二个原因是其长久以来丰富的盐业生产。《金史》卷四九《食货四》曰:“益都、滨州旧置两盐司,大定十三年四月,二者并为山东盐司。”[15]可见益都府和滨州均有盐场。滨州下辖渤海、利津、蒲台、沾化四县。其中利津(治所即今山东省利津县)濒临渤海,当为食盐产地。盐,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和重要财政收入,是必须要由政府掌控的。金朝设置利津县之后,就要制定措施、设置职官来集中管理盐业经济的运行了。
利津县既有沟通河运、海运的重要交通位置,又有便利的港口码头,加之其有从春秋战国渠展之盐就开始的发达的盐业生产,其便利的交通方便了盐和粮食的运输,也促进了其商业的繁荣兴盛。之后利津县城南土地相继脱盐变为农耕区,农业快速发展。城北土地临海,含卤重,不适宜农业生产,却促使盐业、渔业和海关运输业及商业兴起,先后形成丰国(今汀河)、永阜、宁海等较大村镇,出现巨海枕其北,清河绕其东,南有桑枣之饶,西通舟车之利的繁华昌盛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