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史料:《五乡水利本末》序列

(一)基础史料:《五乡水利本末》序列

与湘湖研究有毛奇龄的《湘湖水利志》这一主要文献相类,夏盖湖研究也有元代陈恬所修《五乡水利本末》这一基础史料,其上卷侧重于夏盖湖沿革及水资源的分配,下卷则主要记载其时夏盖湖水资源分配及涉湖乡规等。其后历代学者或整理重刊,或在其基础上有增刊、附刊的内容,构成一个连续的史料序列,其序列的发展脉络清晰。以下按刊刻、出版的先后次序一一介绍。

1.元陈恬著《五乡水利本末》二卷[2]

《五乡水利本末》二卷,元代陈恬著。有刘仁本、杨翮二序。元本已不存,借后之版本可见其面目,以下简称《本末》。

《本末》目录为:夏盖湖图;上妃白马湖图;三湖原委图;五乡承荫图;三湖沿革;植利乡都;沟门石闸;周围塘岸;抵界堰坝;限水堰闸;御海堤塘;科量等则;承荫田粮;元佃湖田;五乡歌谣;兴复事迹;古文碑记。

陈恬作此书,目的在于保存文献,防止贪图湖利,罔顾周边乡民福祉而围湖造田,破坏当地的农田水利灌溉。此书所收资料,从时间上看,最迟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刘仁本、杨翮的序分别作于至正二十二年九月和十二月,该书其时“锓梓成帙”,亦即出版成书。刘仁本序云:

县旧有三湖,曰夏盖,曰上妃,曰白马。五乡受田之家实蒙其利,疏治围筑之规,启闭蓄泄之法,自东汉逮今,既详且密。间有擅为覆夺更易者,赖载籍明白,持以证据,于是乎得不泯。乡之人陈恬又惧其久而或讹也,裒集古今沿革兴复事实以及志刻左验公规讼牍,锓梓成帙,将垂不朽,俾谂来者,其用心溥矣。[3]

杨翮序云:

盖夏盖、上妃、白马之为湖于上虞旧矣,幸而不为田,则其乡之利甚厚,不幸而不为湖,则其乡之害有不可胜言者,利害之分较然明著。奈何细人之肤见,往往役于小利率倒施之,可为浩叹。此晏如(陈恬字)所为夙夜倦倦欲使后世长享厚利而毋蹈遗害焉。[4]

2.明张光祖整理重刊《五乡水利本末》

张光祖之原本笔者目前未见。据目前可见的后之枕湖楼连氏本可知,卷首有张光祖、刘仁本、杨翮三序。据张序可知,到明代中叶,“其板已坏,其书仅见而损,且将亡之矣”,嘉靖十五年(1536年),上虞知县张光祖命人整理,捐俸重刊。[5]又据卷上末尾陈骥所作《重刻水利本末跋》[6]可知,整理者为陈骥与成顺二人。

3.清朱鼎祚增刻《五乡水利本末》

是书分上、下二卷,上卷乃元代陈恬所著,下卷乃清代朱鼎祚所增刻。朱本目前亦未见,借后之连氏本可见其面貌。据《〈续刻三湖水利本末〉序》[7]可知,清代前期朱鼎祚将明代后期至清康熙年间的五乡水利,辑为一卷,和陈恬的著作合为一书,上卷是陈恬的原作,下卷是朱鼎祚的《续刻三湖水利本末》,全书沿用《上虞五乡水利本末》之名。下卷目录即为:改设堰闸;工部覆奏;徐公六议;海湖塘议;修筑江塘;陈仓事迹;郑公查勘;设法议巡;巡三湖叙;巡水条例;盗决禁约;长坝规制;应巡沟闸;众姓轮巡;折巡贴费;巡日船数;白露后巡;近年利弊;摘录印簿;六坝纪略,所谓“历叙三湖(夏盖、白马、上妃三湖)兴废事迹暨堰坝成规,足备考镜”[8]

4.清连蘅附刊《续水利》一卷

据陈高华先生研究,《本末》还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上虞人连蘅重刻版本,且后附《水利案卷》,记录清道光、同治年间有关夏盖湖水利的争讼,被称为“枕湖楼连氏刊本”,书名《重刻五乡水利本末》。《本末》因为未曾收录于《四库全书》,因此一直未被重视。日本学者本田治的论文《宋元时期的夏盖湖》最先立足于《本末》来研究夏盖湖的水利灌溉系统。陈高华在其《元代江南税粮制度新证——读〈上虞县五乡水利本末〉》一文中,介绍了《本末》的基本内容,但并未深入研究,仅采纳了书中元代田赋[9]相关数据。

枕湖楼连氏《本末》重刊本,连蘅又附刊《续水利》一卷。是本目前得存,可见。卷首有沈宝森、杨翮、张光祖、刘仁本四序,沈宝森序为光绪八年(1885年)作,名为《三湖塘工合刻序》。[10]卷下最后有一篇题为“近年利弊”[11]的文字,文末署为“王介石如甫记”,据文中“前朝崇祯”的提法,可知王氏为清人。卷下之末则有沈宝森《三湖塘工合刻跋》。[12]

民国年间又有此本之抄本,国家图书馆现藏有该书的民国抄本。但该抄本卷首无沈宝森序,只有杨、张、刘三序。

5.民国连光枢纂修《松夏志》十二卷

民国二十年(1931年)枕湖楼铅印本,上虞人连光枢纂修。他后来谈到该书的编纂宗旨时说道:“枢创修《松夏志》,采摭不厌夥,颐逮排比成帙,义主谨严。”[13]《松夏志》中不仅将历代上虞相关史料作一一罗列,且附有夏盖湖的清晰地图,从湖域面积来看,该图所载夏盖湖当为兴盛时期的夏盖湖。